拒绝低价竞争,36岁连续创业者蛰伏七年,熬到储能春天财经2022-12-19 04:12新风口来临时,如何从“不确定性”中挖掘到“确定性”机会。作者丨于玮琳编辑丨子 钺图源丨受访者供图零探智能的创始人兼CEO陈烨然在面试员工时,有两个固定要问的问题:1. 你解决过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2. 你人生中做过哪些重大的决定?看似简单的开放式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第一个问题想看到对方是否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热情;而第二个问题则可以看到在关键节点上思考的方式。”陈烨然所从事的“分布式储能”创业领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他希望找到的每个伙伴都要在专业领域“强过自己”。伴随着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是储能赛道的兴起。2021年被称为储能赛道兴起的元年,一时风投热捧,参与者众。据创业邦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间,仅中国地区,储能赛道发生融资近20起,多集中于天使轮、A轮等早期创业企业。零探智能正是2021年在这一背景下创立。但对于陈烨然而言,这次创业并不是趋势之下闻风而动,恰恰相反,他已经在这条赛道“蛰伏”了七年之久。从没有市场认可,招不到国内相关人才,再到资本寒冬下半年2轮融资、5天时间拿下一线机构的投资意向,获得万科、兴中能源等客户的订单。陈烨然觉得自己熬过了行业的寒冬,也在一个超早期行业里,从“不确定性”中挖掘到了“确定性”机会。当然,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未知很多,他们不可能做所有尝试,这里面难免有“小赌”成分。零探智能创始人兼CEO陈烨然创业路上的两次大“转弯”今年36岁的陈烨然,创业经历始于七年前,在创立零探智能之前,他的事业有过两次大的“转弯”。本硕都就读于丹麦科技大学电力电子专业,但北欧闲适的生活节奏没能留住他,“感觉日子一眼望得到头”,毕业后,他径直回国,开启创业。2015年的中国,正值新能源车快速起飞的前夜。因为技术并不十分成熟,造成了大量新能源电池提早退役,让陈烨然看到了商机。他想通过将退役动力电池作为储能系统,放回充电场站,形成一个小的闭环。这看起来是一条环境友好且逻辑清晰的商业路径,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一是退役的动力电池需要重新标定和筛选,进行安全性的评估,带来了庞大的成本;二是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本身的循环次数就不多,退役的电池只剩下不到1000次,储能系统需要频繁更换电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客户不愿意用旧电池,从商业本质上,这条路就被堵死了。这条不成功的路子让陈烨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产品只有客户买单才算成功,任何新赛道的创业尝试,都要基于场景去分析。2019年,宁德时代等巨头企业加大对储能的投入,针对储能场景的电池产品出现了。储能电池开始替代动力电池出现在陈烨然的解决方案之中。陈烨然和团队最终确定了工商业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作为创业方向。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为“分布式储能”,即通过分散分布的储能设备,将电力存储起来,实现在负荷低谷期充电,负荷高峰期放电。和动辄占地几十平米的集中式储能相比,分布式储能具备更精细化管控、更高效能、安装选址灵活、初期投资费用低等特点。二为“工商业侧”,即工厂园区、充电场站、商业楼宇、数据中心等场景。这其实是陈烨然又一次选择了“不确定性”。在他看来,储能所谓的万亿市场,很大程度仍集中在“发电侧”,但对于创业者而言,“用户侧”才是值得掘金的领域,其中用电量约占70%的工商业更是重中之重。“光伏电站建储能虽然有规模效应,但他们往往是出于政策驱动,把储能作为没有收益的成本项,因此并不在乎储能的产品力,系统越便宜越好,这并不符合长期的商业规律。”随着峰谷价差一再加大,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移峰填谷”节省电费;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许多工商业园区开始自建一定比例的“绿电”,但同时因为光伏等绿色能源的不稳定性,分布式储能成为调节用电质量的必选项。今年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城市有“拉闸限电”的措施,而分布式储能可成为实现动态扩容、保证稳定生产的重要手段。正当陈烨然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迎来了创业第二次“转弯”。因为经营理念冲突,他最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拉班子、组团队,他从零开始创立“零探智能”。解决关键问题:人才和产品对于陈烨然而言,要想从零开始掘金分布式储能市场,有两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和产品。零探智能的CTO张俊曾就职于华为、上海电气,二人在丹麦结识,彼时张俊正在爱尔兰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在作为访问学者到访丹麦科技大学时与陈烨然成了莫逆之交。随着业务的发展,陈烨然意识到,这个行业需要的不仅是电化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更需要AI和深度学习等复合型人才。但在几年前,这类跨学科人才对于分布式储能却是鲜有认知的。陈烨然的上一家公司,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几乎都来自于海外归国人士。现实比他预期的乐观,伴随双碳政策的出台和风投的追捧,善于捕捉趋势的人才敏感地嗅到了变化,招聘很顺利。当前零探智能一共有40余位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顶级学府和华为、上海电气、宁德时代、台达等企业。以储能产业人士为主,也不乏拥有前沿AI算法知识的软件人才。相对于求才的紧迫,在管理上陈烨然反而显得“无为而治”。零探智能的办公地点分布在南京和上海,他本人则常驻南京。通过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陈烨然希望找到“自驱力强、可以引领团队的伙伴”。人才之外,陈烨然要闯的第二道关来自于“产品”。虽然行业前景是光明的,但实际上储能赛道并没有进入到“水大鱼大”的蓬勃时期,从目前市场上的创业企业来看,有跑出成熟产品的并不多。没有石头可以摸着过河,陈烨然和团队只能从用户需求和商业本质出发去探索。他抓住两个原则:一是产品的颗粒度要足够细,把工商业储能的规格定在200kWh/100kW,适应很多小工厂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用最好的材料,“拼低价是没有前途的,永远会有比你更便宜的产品出现,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产品性能去征服客户”。陈烨然认为分布式储能系统至少服务周期要在15年,所以他们采购最优质的产品作为自己硬件系统的基础,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和施耐德的电器交直流保护器;但另一方面,他始终认为零探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硬件,更在于基于场景的解决方案和算法能力。“很多同行对待分布式储能系统仍是出货逻辑,用更多力气去跟量大的客户;但我们更看重场景的可复制性,初期不是很在意单个项目的规模。”他以充电场站的场景为例,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时间段不同,收费也高低各异,有的场站干脆在人少的时候关闭电源获取补贴,这时如果有人想来充电,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客户的流失。而通过分布式储能系统调节峰谷差,就可以实现各充电时段价格的一致性,对于全国的充电场站来说,这无疑是“可复制的”。零探智能充电站储能应用效果图基于个体情况去因地制宜解决问题,是从商业本质出发,也是陈烨然的思维方式使然。当创业邦问他:“未来最想看到的发明创造”时,陈烨然的答案不是关于电力,而是关乎医学,“每个人的基因排序不一样,同样是患感冒,可能我们需要服用的药品是不同的,未来,我希望可以看到基于不同个体基因情况去开药的发明”。“我不是学医的,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可以从自己所学的角度去面向未来、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带来了收益的多样化,零探智能的收益模式分为硬件系统的毛利+软件服务费用两部分。陈烨然介绍说,当前他们应该是国内唯一一家收取软件服务费的行业企业。未来,他更看好和用户共同分享收益的“虚拟电厂”模式。风投和客户,“可以吹一辈子的事儿”今年开始接触资本后,陈烨然感觉到“水温真的变热了”。零探智能在过去的半年间获得了两次数千万元的融资,背后不乏明势资本、斯道资本等行业知名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两轮加注的明势资本,在初次和陈烨然团队洽谈五天后就出具了投资意向书。“感觉可以吹一辈子了。”陈烨然感叹。彼时,COO宫悦甚至都还没有正式入职零探智能,面对机构的热情,在投资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她也很震惊,“机构方应该是将市面上的相关项目都做了深度调研,和我们算是一拍即合”。同样一拍即合的还有客户。今年开始,零探智能在客户方面捷报频传,接连拿下了大梅沙万科中心、兴中能源等头部企业的订单,产品已在深圳、广州、杭州、中山等多个城市批量交付落地。采用零探储能方案的生物圈三号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理工科出身的陈烨然在谈到技术时滔滔不绝,但面对未来下判断仍非常审慎。他坦言,目前行业仍非常早期,未知很多,零探的很多产品、方案都是基于对未来电力市场的判断和如何更好地复制商业模式,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他们不可能做所有的尝试,这里面难以避免有“小赌”的成分。但同时,作为先行者的他内心还有着一种教育市场的使命感,“我们要把最好的产品给客户,让对方知道,储能产品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