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每天近万人逃离上海……
作者:温柔一叨
每天有近万人在“逃离上海”。
5月16日,上海宣布开始“解封”。
本应恢复生机与活力的魔都,却罕见地展现出“疲惫与沉默”。
两个月来,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各种离奇事件,让城外的人对它生出一股巨大的疏离感。
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关心上海了。热搜上躺着猴痘、浪姐和周杰伦,大家忙着恐惧、快乐与缅怀。
而几乎成为“孤岛”的上海,每日都在上演“离沪潮”,短短6天,有将近4万人想尽办法从上海离开;
依然被困在家中的居民几近崩溃,流浪在街上的人伤透了心;
与此同时,上海四月经济数据出炉,往这片压抑中又撒下一点悲观。
这种笼罩着的疲惫与沉默,甚至让人的逃离,沦为一个小问题。
留在上海的人
5月21日,人在上海的科技博主@林六月说,她睡醒无聊翻了翻十几个群的聊天记录,发现每个群都接近心态崩掉——被关的。
底下同样来自上海的评论说道:我这边好友圈没人分享没人吐槽没人抱怨没人想多说一句话(包括我自己)。
被关着的市民,呈现出“佛性”状态,自称各种阶段都经过了,只剩下麻木。
人生哲学变成“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问世事,及时享乐,以免抑郁复发。
退一万步讲,假设人性能够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并最大程度地克制对物欲的需求,那这样的生活,未必称得上“糟糕”。
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处于崩溃边缘的人,已经算是幸运儿。
在上海,能够自由活动的,处境或许更艰难。
毕竟能被困在家里,至少得有“家”。
不能困在家里的,就得流浪在街头。
有河南男子2月份到上海打工,因为疫情失去工作,在街头晃悠。
他为什么不走?因为地铁不通。
被问及“晚上睡哪”,他只说“有地方”。
湖北52岁男子陈朝松,从方舱出来后,在街头睡了23天。
有上海本地人在ATM机住了一个月。
有卡车司机被困33天,靠附近住户隔小河投喂。
一个盲人按摩师付岑,从3月17日起,就独自留守在浦东某小区内的盲人按摩店里。
在留守的46天里,她靠着同事留下的食物,物业、邻居、残联送来的物资,在时刻的担忧和恐惧中生存下来。
就在她以为这种生活可以持续到解封后,却突然收到通知:因为疫情防控,她不能住在店里,要被送到集中安置点。
全盲的付岑非常害怕,虽然在民警和物业的帮助下,她被安排到小区8楼一家酒店居住。
那里有窗户,有阳光,并且房间宽敞,洗衣机、电视、冰箱应有尽有。
付岑很高兴,但她心里最盼望的,是解封后,买一张车票,去往广州。
一张5月19日的“离沪承诺书”记录着一个上海人离开的悲伤与决绝。
在离开原因一栏,“活不下去”四个字触目惊心。
虹桥火车站连续几天犹如春运般的场面,说明了这张“离沪承诺书”的代表性。
离开上海的人
5月16号,上海“解封”第一天,当天离开上海的总人数,大约是7000人。
虹桥火车站人山人海,离沪旅客从车站门口排到了高架桥上。
如果说,有家可归的人已经算是幸运儿,那么能够离开上海的人,就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但这群“幸运儿”的脸上,没有一丝喜色。
一位成功离沪的旅客说,她从未见过如此寂静的车厢,没人说话,没人走动。
所有人都在发呆,要么就是刷手机。
因为疲惫,因为创伤——没有人是轻易到达车站的。
这个旅客赶到站台时,双脚打颤,因为抽筋而发抖。
在此之前,她拉着行李徒步越野3小时才到了进站口。
据她所言,没有人能够预知,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会遇到什么阻碍。
她早上5点出门,一路步行到离火车站只有600米的时候,眼前的路却被封了,只能绕道而行。
而这一绕,600米的路竟然变成5公里,而且没有人知道进站口在哪里,此时离发车只剩一个半小时。
万分焦急下,她碰到一个快递小哥,哀求他带自己上了高架,却始终无法到达火车站。
最后小哥只能朝着火车站的方向猛开,经历重重关卡,终于看到进站口。
她徒手翻过栏杆,才到达了排队的地方。
而为了赶上即将出发的车次,她疯狂插队,最后来到了充满疲惫面孔的车厢。
而这一切,还得建立在你抢得到票的前提上——有人甚至加价500到1000,才能抢到一张离开上海的车票。
有钱、有票、有体力、有决心,还要有健康码、有抗原、48小时核酸,凑齐这“七龙珠”,就能实现离开上海的心愿。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共享单车可以用来拉一堆小轿车都装不下的行李。
但能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的,又是幸运儿。有的人,甚至徒步7小时,才到达虹桥火车站。
一个女孩孤身一人,拉着行李,走在本该车水马龙的高架桥上。
虹桥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上、草丛里,睡着一个个进不去候车厅,被酒店拒绝接待的上海人。
逃离上海是好事,逃离上海又是坏事。
离开上海,接下来呢?
选择挥别上海的,大多是在上海待不下去的。
而如今离开上海,到别的地方,却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离开上海只是初步计划,大多数人到达目的地还需要一转再转,期间的通行又是一笔不菲费用。
到达目的地后,大多数地方需要14天隔离,且需自费。
据统计,首批离沪旅客的主要目的地,有广州、合肥、武汉等。
前者在疫情中的表现全国有目共睹,而后两者,则在近日的防疫措施上大出风头。
不久前,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喊话:不管是“来的客人”,还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诚挚欢迎,绝不拒之门外。
武汉的隔离政策更为诱人:据说隔离免费,且已建好方舱,只为接收上海返乡的。
有人将此视为“城市抢人计划”,呼吁各大城市抓紧机会,未雨绸缪。
奔赴上海的人
除了留在上海的人、逃离上海的人,还有奔赴上海的人。
深圳外卖骑手易强,因为外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收入减少,当他看到上海以2000元日薪招募方舱防疫人员,自然而然地心动了。
本着“一个国际大都市,能出什么问题”的朴素认知,易强踏上深圳开往上海的高铁。
当他到达上海那一刻,却忽然发现,向来敢干肯拼的他,在踏上这片土地后,就失去完全掌控个人命运的能力。
首先是中介的忽悠,一个看起来“很有手段”的女中介告诉他们,日薪2000元的工作没有了,工资要腰斩。
易强选择留下来,因为“来了就赚呗”。
可令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钱还没赚上,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先是疫情变化导致他们无处可住,接着工队检测出阳性,被原定的方舱拒绝接收。
他们不仅没了工作,而且没有宿舍、没有食物。
再然后,把他们耍得团团转的女中介也流落街头了。
她红着眼睛说自己被老板抛弃,被一个女工人揪着扇了几耳光。
工人们饿得没办法,甚至冒领了方舱工作人员的外卖,不顾被感染的风险。
他们滞留在车站,却发现车站的自动贩卖机早就被人砸开,洗劫一空。
他们又步行五公里找到一家勉强营业的商店,货物价格还算正常,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开始倒卖物资。
但易强很伤心,他觉得自己本来是一个“受害者”,慢慢却变成了一个为利益去冒险的中间商。
他打定主意回深圳送外卖,再也不踏足上海。
车票到期那天,他没有一丝犹豫地上车离开。
然而当他停在杭州时,一张“上海检测实验员招聘启事”又引起他的注意,这份工作1500元/天,做满30天另外奖励1万元。
他又心动了:只要敢招,我就敢去,富贵险中求!
对于上海,人们逃离还是留下, 日后便知分晓。
不管如何,脚长在人身上。他们有自由,有判断,留在哪里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会留在哪里。
上海,上海
现在的上海,依然安静,依旧沉默。
路上没有车,江上没有船,浦东机场一天只剩7趟国际航班。
抱怨吐槽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用力地沉默着。
解封的时刻,就像拼多多的砍一刀,现在已经砍到99.99%了。
新闻上说,上海复商复市,人间烟火气,正袅袅升起。
但不少市民对此感到迷惑,因为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复工复市”。
一个上海小哥出门体验复工复市,发现并没有店铺开门。
他被赶回家的时候,对方表示:你去手机上复工。
5月19日,上海统计局公布了4月的经济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1.5%
4月,上海汽车产量5.35万辆,同比下降74.8%。而1-4月累计产量76.67万辆,同比下降0.3%,说明上海汽车工业恢复情况曾经非常良好。
三大产业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52.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7.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0%。
三大投资领域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21.4%,工业投资下降17.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
其他行业投资里,住宿与餐饮业最惨烈,投资同比下降了30%以上。
消费上,4月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97亿元,同比下降48.3%,其中住宿餐饮业4月单月下滑69%,
这几天在网上流传的一个关于经济的比喻是:
经济,不是地上的卡车,而是天上的飞机。你踩一脚刹车,它不是停下来,是掉下来,你想重新起飞,不是踩一脚油门,而是需要跑道和很长的爬升。
数据背后,是一家家撑不下去的商铺,以及靠它撑起的无数人的生活。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也许再也等不到恢复正常那天了。
在人类退居家中的这段日子里,流浪动物与植物在上海城内肆意生长。
大门紧闭的人民广场地铁站外,野猫野狗占地为王,舒适享受着没有人类打扰的时光。
一辆许久没有移动的沪A牌奔驰车,一株小树穿过车网窜得老高。
奢侈品牌范思哲的门店台阶上,长满无人清理的野草。
时尚先进的苹果,也没躲过门前长草的命运。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多还在关心上海的人,传播着李立群的三段视频。
他笑着说,浦东封了55、6天,都封傻了,还好我不需要天天出去上班,要不然我压力得有多大?这算什么也不知道,哎,了不起。
另一则视频里,他感慨“自己这一生过得太平凡”,说等解封完,他就回台湾退休,做一个良好老人,在山里头射箭、种菜、养猫。
还有一段是5月21日早晨六点二十五分录的,他拍下空无一人的高楼和街道。
他说,浦东封城这五十多天以来,白天晚上都这么安静,这是几百年难得一遇的。马路是天天在洗,洗马路的人有任务……嘶……你说这真是,真是几百年难得一遇,哎,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镜头从空城切换到他凝重的脸上:
我就在静静地看着这件大事。
更多内容,请前往易简读书视频号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