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逐步解封,江西男子自制木筏逃离:“离沪潮”背后的故事我不忍看…
文|砾子
消息传来,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
从灰暗中渐渐缓过来的上海,也正在努力恢复生机,
但对整整封了两个月的“异乡人”而言,漫漫回家路却也异常坎坷…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心酸的视频:
一名男子自制“木筏”,带着一只狗,想从上海划船回老家江西。
这艘简陋的“小船”是用泡沫盒和木板做的,船桨是两根木棍,
视频中,中年男子西装笔挺,一人一狗,艰难地在河中划行…
途中看到的人无不为他捏一把汗,劝说他道:
“你的‘竹筏’很危险,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掉,快赶紧上来!”
男子却是不肯,回嘴道:“我怕什么,我会水!”
有人估计过,他从黄浦江下水,南下东海,最后在温州登陆,算上隔离和路程时间,
回江西慢则100天,快则50天…
若非别无选择,谁又会如此不理智地踏上“险途”呢?
这一幕作为“离沪潮”中的一个缩影,他们背后的故事我不忍看。
徒步56公里到虹桥站
上海掀起“离沪潮”
刚刚过去的5月17日,上海虹桥火车站挤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人,
当日离沪旅客总数超7000人。
自开票列车从特殊时期单日最少4趟增至12趟,
火车站久违的热闹拥挤下,却难掩人群中来回张望的怅然神色。
要是俯瞰火车站,你会发现正有人拉着行李箱从四面八方焦急地赶来…
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还有人穿上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
或是最原始的徒步行走,或是骑着共享单车,把行李箱托在后面,晃晃当当地前行。
你问他们怎么不坐地铁公交,好歹打个车也行啊!?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现在离沪乘车的条件极其严苛:
健康码绿码、48小时内核酸阴性、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一个都少不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社区提供的离沪证明和属地的接收材料。
再加上现在抢票无异于疫情之初的“抢菜”,
几个抢票软件来回点,不是“排队人数过多”就是“票已售罄”,
他们说哪怕是加价500才能从“黄牛”手中抢到票,站在虹桥火车站门口排队都算是幸运的了…
好不容易抢到了票,怎么去十几公里或是几十公里的火车站又变成了难题,
为了防止疫情外溢,这些天,上海多次发布“非必要不离沪”的通告!
由于目前上海的交通尚未完全恢复,坐不了公交地铁,网约车少得可怜,就算想要包个车司机张口就是800、1000…
两个月的封控,吃着高价菜、没了收入,都快流落街头了,“异乡人”快清零的钱包真经不起这最后的盘剥。
没办法,几十公里徒步或共享单车成了最后的无奈之举…
上海一男子就拎着大包小包徒步56公里走到了虹桥站,
路上一共花了10小时,出发时是黑夜,等到了天都亮了。
由于车次限制,现在能抢到票的还是少数,
更多想走的人只能慢慢等待,风餐露宿、食不果腹,
甚至还要在公路桥下搭帐篷、打地铺,等着能抢到票的那一天……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之所以排除万难也要离开,因为他们都有自己不得不走的理由。
妻子因病离世滞留上海
丈夫徒步7小时带她回家
两个月前,60岁的黄建才怎么也不会想到,上海疫情会发展到这般地步。
那时,他刚带着妻子殷桃香来从常州上海进行新一轮的化疗。
妻子两年前被确诊淋巴癌,此后的日子里他们就四处奔波,求医问药。
上海,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在医院治疗期间,妻子日渐消沉,外面的情况也愈发严峻!
但黄建才乐观地想着,在医院总归是安全的。
5月4日,妻子病情突然恶化,整个人陷入昏迷状态,
两天后的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摸了摸妻子的脚,一片冰凉…
他没想到,妻子的这趟“上海之行”竟是有去无回…
后来殡仪馆的车辆带走了关于殷桃香的一切,除了黄建才特意留下的一个用来装妻子骨灰盒的行李箱。
此时上海的情况依然严峻而复杂,但黄建才一刻不想停,当下就决定带妻子回家,
从医院到虹桥火车站有24公里,他不认识路,也不太会用导航,
一路上,黄建才紧紧抓着行李箱的把手,他不觉得多累,但是心疼妻子的情绪很浓:
“我不想让她留在外面。”
原本5个小时的路程,他边走边问从下午1点走到了晚上8点,
这个晚上,他在车站外找个角落,依靠着行李箱眯了一晚,
好在第二天侄女抢到了一张票,他才最终踏上了回家的动车。
不得不赶紧走的,还有28岁的工程师小李,
5月初的时候,他收到了父亲突发再障性贫血的消息,
得马上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他配型。
听到这个消息的他立马脑子就“嗡”一下,整个人都乱了,
要知道当时同楼道的阳性感染者被转运走不久,整个小区都还在封控之中,
他忙前忙后折腾了好几天,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就医通行证,却怎么也抢不到回家的车票。
小李也找了朋友问,能否包一辆有通行证的车回苏州,接单司机要价6500元,
面对如此不合理的“高价”,他却不敢一口回绝,因为父亲的情况实在紧急。
后来,他费了老大劲终于联系上了一位跨省运输的货拉拉司机,
司机原本并不愿意接单,听说他要回家救父亲后,才冒险同意,
因为他说经历过那种亲人患癌的无助与恐惧,能帮一把是一把…
小李说,自己是一个特别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但在至亲的生死面前,他如果不赶回来,注定会成为毕生的遗憾。
病毒虽然可怕
人心所铸造的隔阂才可怕
除了上述这些特别紧急的,
可能有人会说,其他人为何不再等等?
等到上海全面复苏的时候,再走也不迟?
其实在离沪的队伍里,不难发现有许多农民工的身影,
他们背井离乡来这里谋生,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次上海受疫情肆虐持续两个多月,很多农民工被封控在工棚里,
有的甚至还流浪在大街上,睡在公园或是马路上的帐篷里。
他们生性里的质朴,告诉他们选择相信、选择沉默、学习忍受生命中的一切苦难,
在前段时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一段视频里,在沪打工的6个建筑工人挤在一间宿舍,
他们生活可以用贫苦来形容,即便是如此情形,当有人提出要回家时,马上有人跳出来说:
“回家?想都别想!”
“一天一顿饭,哪怕三天一顿饭,饿死在上海,都不准回家,不准给河南老家添乱。”
是的,如果能熬他们肯定愿意等情况再好一些再走,
可是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些顶梁柱,
没了收入,嘴巴却不能停,花费却还不少,你要他如何还能在这里再待下去?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除了这些农民工,基层的“打工人”日子也十分难,
有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青年失业率18.2%创新高,
曾几何时,上海一度是打拼者们的梦中情市。
连浑浊的黄浦江,都被寄托着无数年轻人想在此扎根的期许,
但现在水电食宿,样样都是有出无进!
被封禁的两个月里,太多不甘心,不公平和不如意开始迸发。
更糟糕的境况是,他们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呆在这里不受待见,回去家乡又不被欢迎,
有人挠头,这么多人滞留,工作量真是大!
有人指责,上海又没完全解封,回来添什么乱!
在网上就看到一名网友艰难地坐上返乡的列车上,本想抒发一下心情便发文配以文字:
“别了魔都!”
但底下的评论却画风突变,责难铺面而来:
“不要来了,来了也是上海的负担。”
“不送,再见!”
“别回来祸害家乡父老。”
虽然能够理解大家的恐惧和紧张,生怕会重演四川因上海流入疫情的先例,
但或许对于被封控在上海2个多月现如今急于离开的人来说,
若非别无它选,没有人会愿意被千夫所指。
2022年春天,注定会成为上海永久的记忆,
任何伤口都需要时间来抚平,此时的人心也是一样。
那些节衣缩食的窘迫,那些生死相隔的遗憾…
我们不曾刻骨铭心地经历,但是那些归心似箭的他们过去切实地经历过,
如果此时再去刻意去制造“对立”,都是恶意且不道德的,
病毒虽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心所铸造的隔阂,以及自私所雕刻的花墙。
我们在严格做好防控的同时,
对待“离沪潮”的他们,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