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成为了家里的外人
共创活好的环境
『niwo』
*口述 | 谢筝 [突破之道(一阶)工作坊学员]
最近我叫谢筝,我是八月份上的一阶,课上主动参加了金老师的转念环节,然后所有人在那个环节中知道了我们家的那点事。就是我自己认为我的人生是事业成功、老公驯服,唯二不满意就是俩闺女天天看手机,学习成绩不好,我觉得她们的未来将一片黯淡,也觉得我这个妈当的很失败。
当时很感激,在那个场合下,看见我闺女给我写的信,我泪流满面,所有人都说我离开课程时和我进到课程时是两个状态。我来的时候是一个高冷范儿,就是我control everything的样子就进来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然后我从课上离开的时候是带着很真诚的笑容,我也是带着那种力量回到了家里。
我这个人习惯于迅速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从niwo课上学成归来了,我们家就应该立刻有改观。然后,现实却是很骨感的,对,现实并没有发生我期待的变化。我觉得我变了,家里人就都得跟着我变,应该一下子是母慈子孝的状态才行,结果却很有挫败感。刚才在小组分享时我也说了,上个星期我大女儿甚至出现了不上学的状态,就是她提出来“我不上学了,我不上了啊”然后,在家呆了三天,好像最近刚刚又回学校了。
我特别特别的挫败,我觉得我练了一身本领回去的,也在照做,就是认真听父母说话、给老公空间、不管孩子看手机,我去爱他们、包容他们,但是我获得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家闺女说“你有病吧,你能不能回到原来?你有点吓人啊”这是闺女的反应。然后我觉得我耐心地听我爸妈说废话了,但是他们怎么还那么多废话呢?我第一个星期很耐心,甚至主动打电话给他们,第二个星期就是逼着自己打了一个电话,第三个星期就特别怕他们给我打电话,我还是忍不了,从第四个星期开始,我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我还是会打断他们说话,说“哎呀,太烦了,我现在有工作”,我就挂了。
其实我觉得我老公是让我最难受的,因为这次孩子不上学,我才知道,这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的时候,我们家孩子七天没有上学,但是我老公是瞒着我的我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原来这个家已经把我完全刨除在外了。就是你远远看着就好,这个家跟你没关系。我老公觉得他自己就把事情处理完了,他觉得如果我加入进来,这事就更没法办了,就爆了。然后,这次孩子不上学,他觉得我上过niwo了,认为我有一定的承受力了,所以他在一开始就跟我说了,但是跟我说后,我的反应是又回到了常规性应激性反应状态,刚才我们同组的一个学长总结的很好,这个状态就是我可能对我不熟悉、不掌控的事情有一种恐惧,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我要去给解决方案。
那几天,我就逼着我老公给孩子找心理医生、给孩子换一个数学家教,反正就是折腾了一溜够,最后因为孩子不肯看心理医生,所以心理医生是我和我老公去看的。然后,我才第一次听到我老公的心声。我一直enjoy我和我老公的状态,我不说了么,我觉得自己事业成功,老公驯服,对吧?但其实是我一直认为,“我很爱你,你也很爱我,虽然孩子跟我不亲,但我们俩很亲密”。
那天,在心理医生面前,我第一次听我老公说到“其实这次事情发生了,我并没有想让谢筝给我任何解决方案,我只是想让她拍拍我、抱抱我,听我说说这些糟心的事儿”。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其实我在我们家真的是一个外人,我之前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过。甚至心理医生说的更难听,他觉得我的情感通道和连接是非常弱的,基本上跟家里人已经切断了联系。
刚才在小组分享时,我也在反思,我是很感激这个课程的,它能够带来一定的力量和反思,至少这次我觉察到这20多年来,在我自认为完美的婚姻关系中,我老公第一次提出来,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他不enjoy,其实只是我在enjoy他在忍...我也很感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两位学长的分享也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现在觉得,我看到问题了,但是我还是很难做到,我始终有一个逃避的倾向,我害怕这个问题、害怕面对女儿、害怕面对老公,我觉得这就是心理医生提到的“我是家里的外人”。
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就变成了外人?第一是我会以工作忙为借口,晚上会比较晚到家,基本上跟孩子交流时间很少,第二个就是即便到家了,我也会回到自己的屋里,打开电视看一些很无聊的东西,是一种完全逃避家里的状况。另外,确实我做的也不好,我当时也像小花学长一样立了三个flag,比如认真听父母说话等等,都是小事。但是,我现在回想,过去这几个月里,这些小事我做到没有?也没做到。首先,“认真听父母讲话”就没做到,没坚持住。然后,“到菜馆让孩子点菜”也没做到,我觉得我变相的完成了这个事情,其实基本上还是在我那个框架当中让孩子点菜。所以我想说,家人会有那种反馈也是正常的。我今天来这分享,说实话是有点想倾诉的倾向,也是想把我内心最大的恐惧、不安、挫败感说出来,然后能从大家身上再得到一种继续的力量,减少反复。今天,我就再立一个flag:我那三件小事,回去要接着做!END.
口述 | 谢筝(化名) [突破之道(一阶)工作坊学员]
如您想了解更多,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跟我们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