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放开后送孩子返校风险大吗?要不要先避一避再说?德国专家回顾三年疫情的马后炮这么说

放开后送孩子返校风险大吗?要不要先避一避再说?德国专家回顾三年疫情的马后炮这么说

公众号新闻


本文作者 | 黛西

来源公号 | 天赋一饼


常爸说:

刚刚放开的时候,常爸曾经写过一篇推文,问大家如果复课的话,会不会让孩子去上学。粗粗算来,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占据大多数。不过那时疫情走向并不明朗,开学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很多家长也没过度焦虑这个问题。


但眼下形势可以说一天一变,随着感染人数的激增和人们生活的逐步正常化,春节过后各地开学似乎已经成了大概率事件


我们如何应对这个新的形式呢?我们可以看看放开之后,德国的幼儿园和学校都经历了什么,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01
返校返园,新的割裂


最近无论写什么,留言板里都是大量关于新冠的讨论。


真是应了那个段子:折腾了三年,疫情终于来了


现在,“清零派”和“放开派”不再互骂了,但家长们出现了新的割裂:要不要送孩子返校返园


我在朋友圈做了个调查,“一开就送”和“打死不送”几乎对半开,还有很多人问我怎么看。


巧的是,我最近在德国新闻上听到了德国联邦卫生部长的“马后炮”。


他说,根据今天的知识,不得不承认,在新冠流行开始时,关闭幼儿园是没有必要的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不应该因为这个病毒,让幼儿园孩子失学在家

当然了,卫生部长说这话,是在回顾过去三年的统计数据后,得出的“后见之明”。


换句话说,2020年的人们并不能坐“时光机”到2022年来看看,当时人们对这个病毒不够了解,无从知道它对儿童的威胁有多大。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国人选择保守防疫,所以我们也经历了反复的lockdown,学校停课,幼儿园关门。


国内放开后,很多德国知名病毒专家认为,中国将重复其他国家在过去两年中经历的一切



这听上去是个坏消息,但其实取决于怎么解读,它也可以是个好消息。


看看德国放开后的“昨天”,就差不多看到了中国放开后的“明天”,也是就是说,对中国来说就像坐上了“时光机”,很多问题都有了可以参考的答案


比如德国卫生部长打的那个马后炮,对德国来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后见之明”。


但是,对刚刚放开的中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先见之明”。


“送”或“不送”,大多父母都是基于对病毒的主观感受对疫情现状的直觉作判断。


直觉和事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那么从事实上看,返园返校到底会增加多大的风险?一直让孩子居家到底有多么“安全”?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法回答。


但是,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看看德国的幼儿园和学校都经历了什么。


02
幼儿园学校会有很多孩子感染吗?


先说结论,会的。


别紧张,继续往下看。


根据罗伯特科赫的统计:


在野生毒株(早期新冠)和阿尔法毒株时代,儿童对这场大流行的“参与度”相对低。


但是,随着奥密克戎的到来,德国0-5岁孩子的感染比例,从5%(2021年10月)迅速增加到40%(2022年3月),并一直保持高水平到今年4月初。


大孩子的阳性比例更高,6-10岁为54%,11-14岁为55%。


幼儿园和学校果然是世界中央病毒库。


既然这么多孩子感染,为什么德国卫生部长还说“关闭幼儿园是没必要”的?


因为,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关闭幼儿园,确实可以避免幼儿园里的传播,但是孩子们因此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很多人觉得,幼儿园本来就学不了太多东西啊,不上无所谓,不去也罢,待家里安全。


这种想法是不够全面的。


对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来说,“学东西”不是重点,和同龄孩子的社交才是关键,是刚需。


社交缺位会给孩子的情感,语言,大运动,心理带来方方面面的“次生伤害”,这个已经有很多研究可以佐证。


另外,孩子砸在手里,严重影响了家长的福祉,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鸡飞狗跳,影响亲子关系。


从整体上考量,这些代价不值得。


当然了,得出“不值得”结论的大前提是,我们在今天知道了,新冠病毒对儿童下手很轻


根据罗伯特科赫公布的数据:

在“圣诞礼物”奥密克戎到来后,0-5岁幼儿园孩子的住院率为1.6%。(考虑上之前“更毒”的毒株,比例为2.3%)


0-5岁幼儿的死亡率是0.003%,统计学意义上指,每10万儿童中有3人因新冠死亡。


03
返校风险高吗?待家里更安全吗?


如果只看儿童的感染比例,这时候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学校,简直就是在把娃往病毒窝儿里推。


但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孩子不在幼儿园学校感染,不代表ta不会感染。


就像现在的情况,北京的幼儿园学校关了,但仍然有大量孩子感染。


道理很简单,天天进出写字楼的父母很容易感染,出去买菜的阿姨和老人也会带回来病毒。


总不可能让一家人全都不出门,全都待家里躲病毒吧?


罗伯特科赫公布了一对很有意思的数据:


在幼儿园里,平均有9.6%的接触者(包括儿童和成年人)会被感染。


也就是说,一个班里30个孩子,一个孩子测出了阳性,他平均“只能”传染3个人。


而在家庭中,这个传染比例高达53.3%。


相信这两个比例都远远低于大家的直观感受。


根据咱们的“身边统计学”,家里一个人感染了,除了会留一个出去买菜的人,其他人基本上都得中招,怎么会只有53%呢


像在德国幼儿园里,感觉几乎每个孩子都感染过了,有的孩子都重阳了,怎么可能仅仅是“一传三”呢


一是因为,测试的灵敏度不是100%,还不包含一些无症状没测的人,实际上两个比例可能都会更高。


二是因为,“直观感受”会骗人。


同一个班里的孩子都阳过了,但他们接触到的感染源并不是单一的。


有人是被父母传染,有人是在游乐场被传染,有人是在生日聚会上被传染,即便是在幼儿园被传染的,也不会是“凭一己之力传染全班”,而是在好几轮中逐渐“清阴”的


病毒在幼儿园里的传播率,并不像人们主观感受的那么高,起码不如家庭内部那么凶猛。


也就是说,躲来躲去,可能躲在了真正的“高风险区”里。


04
要不要先避避风头再送?


如果你想先“避避风头再送”,当然没有人有权利说不行,这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


但是,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风头”一直都在。


德国在今年2-3月开始实施“三步放开”后,迎来了3-4月的感染高峰。


直到今天,9个月过去了,仍然保持着每天几万的新增。

▲ 昨天新增4.8万人


当人们说“避避风头”,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是“风头很快会过去”。


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个前提成立。


如果你选择等,那么一定要给等待加个清晰的阈值,说人话就是,知道自己要“等到什么时候”


不恰当地比喻,就像投资要设一个止损点,否则很容易一直被情绪绑架着做决策。


我身边就有朋友为了避风头,从2020年开始就没送孩子去幼儿园,一直观望,一直“再看看”,结果发现“风头”根本过不去,避了两年多还在。


很多人想避开第一波,因为不希望在高峰期扎堆感染。


这个考量似乎无懈可击,不过我有个灵魂拷问:你怎么知道现在是“高峰期”?


有人说,突然放开,朋友圈一下子那么晒两道杠的,当然是高峰期啊!


现在这个“高峰期”,是相对过去三年管控时候说的。


春运之后呢?寒假开学之后呢?


当人们开始报复性度假呢?当大城市地铁里的白领渐渐多起来了呢?

 ▲放开第一天,北京地铁里空荡荡

放开一年后回头看,现在到底是“高峰期”还是“平缓上升期”,谁都说不准。


另外,担心扎堆感染,主要是担心医疗资源挤兑,看不上病。


但是,医疗资源挤兑是重症患者面临的风险,轻症根本没必要动用医疗资源,在家自愈就行了。


也就是说,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儿童来说,感染了也几乎不会“参与”到医疗挤兑中去。


当然了,如果觉得孩子发烧必须去医院看病,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


05
别靠直觉做决定


我在罗伯特科赫公布的数据中,看到了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现象:


德国每10万人中因新冠住院的人数,并没有随着放开时间越来越低,而是反复迎来小高峰。

  • 小高峰A在今年3-4月,很好理解,德国“三步松绑”后迎来大量感染,住院人数激增。

  • 小高峰B在7-8月,勉强理解,可能是很多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谨慎了两年半,终于开始在夏天报复性度假,回来后感染了。

  • 最高峰C在今年10月底,十分费解,只能猜测是因为疫苗接种间隔时间长了,防重症的效果减弱了。


现在,我把这三个高峰标记在感染人数的走势图上。

  • 感染人数的三个小高峰:A>B>C;

  • 住院人数的三个小高峰:A=B<C。


新增感染的人数,和新增住院的人数(一定程度反映医疗系统的负担),并不完全成正比。


是的,直觉和事实之间,经常存在巨大的鸿沟。


充分利用好“时光机优势”,做出尽量不后悔的决定,而不是被“感觉”牵着走。


06
写在后面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你看完以后心里更有底了,还是更没底了。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送”和“不送”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健康情况、是否会接触有基础病的老人、家庭的风险偏好等等决定。


无论我怎么说,都只能佐证你本身的想法,或者让你在心里骂我傻子。


成年人只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


就像你不能说服一个广东人喝汤没营养,也不能说服一个东北孩子别买黄桃罐头。


相互说服,不如彼此祝福。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来维持内心的秩序,也是一种胜利。


面发个应景的小广告!


洗鼻专场

这才是抗yi的硬通货!



全面放开以后,不管是什么群,都统一变成了“病友交流群,昨天什么状态怎么缓解的,今天又是啥新状况,什么小刀剌嗓子、水泥封鼻孔、喉咙吞刀片......每一个看着都让人瑟瑟发抖。


既然放开已成定局,与其恐慌未知,不如做好咱们自己能做的:出门做好正确防护,口罩不能少;提前准备一些感冒常备药和体温计;家里勤通风;做好个人护理。


本以为该买的都买了,甚至连黄桃罐头和雪糕都备上了,但还是被“阳过”“阳康”们提醒,一定要准备盐水洗鼻的东西!鼻塞流鼻涕的时候,洗一下可太舒服了,那通畅感简直让人想掉眼泪!


有道理啊!本身这次的病毒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会引起鼻塞,用等渗的生理盐水洗一洗,把分泌物及时进行清理掉,避免反复打喷嚏,让病毒再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可以缓解症状。平时也可以冲一冲,提高黏膜纤毛摆动功能,增强黏膜的清理能力。


知道大家需求多,我们求品牌放出一些库存来,有洗鼻器、洗鼻喷雾、护鼻膏和口罩,有需求的可以下单了,能拍就能发。


▼点击下图,立即抢购▼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黛西

旅居德国13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

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

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莺莺操琴 范林元、王建中三年疫情创造或涉及的246个名词经历三年疫情的应届生,就业还是考研?三年疫情终于结束了,谁还记得去世1000天的李文亮2019-2022,今夜是三年疫情的最后一集德系车赶不上趟了?德国人眼中的德国车:跟不上中国发展,事实如何?节选《答陶斯亮》|“经济为主、疫情为次”的防控放开方针的科学依据是疫情的不确定性,而不是马上走出疫情美国人,是怎么熬过三年疫情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三年疫情大考后,未来哪些城市值得看好?“香港即将恢复通关,要不要先抢个SAT考位?”NASA新月球车借鉴“祝融”号?中国专家回应中国住址公证用于德国?德国双认证最新公证流程!8位智库学者激辩:放开后的中国复苏与风险防控意淫着阿谀奉承的快感并享受吹吹拍拍的乐趣!连续三年拉尼娜,金县水灾风险大!你订阅洪水预警、买洪水险,准备应急包了吗?基本盘还在?回顾三年寒冬下的中国电影清华教授彭凯平:三年疫情后,如何重塑积极心态逛水洞偶遇亿万富婆三年疫情,你的心态崩了吗?卫健委通报:我国疫情放开后,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公布,专家们怎么看?上海各区一模考临近!同学却转轨国际学校?要不要上车?马后炮,贫困线,系统性风险,小确幸与初心放开前和放开后,被这14幅图扎心了2月13日宣告三年疫情结束,新加坡彻底恢复正常生活疫情放开后,我们的经济会变好吗?甲状腺结节会癌变吗?要不要手术?这篇科普全说透!财务到底有什么用?要不要考CMA?孩子在春天长得更快?要不要给孩子补钙?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肥沃研究 | 新冠再感染,风险大吗?反复感染,吃药自己扛,国外放开后,普通人是如何度过疫情的?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三年疫情创造的246个名词【财闻联播】上海明确重症标准!张文宏:抗病毒药一定要先用上!感染XBB1.5会大便失禁?专家回应“坚持”的力量,三年疫情的人生感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