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三年疫情大考后,未来哪些城市值得看好?

三年疫情大考后,未来哪些城市值得看好?

财经





撰文 | 维舟

责编 | 施杨




“差距,这就是差距!”

这个问题,看看放开后各地的反应,也能看出点端倪。

11月30日,广州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打响放开的第一枪,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场所码,解封后不仅疫情控制住了,而且城市工作重心也迅速回归经济轨道,随后发放三轮政府消费券。12月1日,郑州解除流动性管理的第二天,全市140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39亿元。


令人印象更深的是各省市“出海抢订单”:疫情刚放开的12月4日,浙江商务厅副厅长陈志成就率全省“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首发团奔赴欧亚各地参加各种展会活动,开抢明年的海外订单,总成交额达到1.52亿美元。苏州市商务局也动作很快,11月17日就组织大型经贸局包机赴日,拿下超过10亿元的新订单,12月9日再次赴欧洲招商,成为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首个赴法国、德国经贸团组包机;最早的则要数宁波,早在今年7月10日就组织了全国第一趟涉外商务包机,五个月下来已有2批8班次包机,累计拉动订单额达到20亿美元。“新十条”公布后,各地出海拉业务更为踊跃,广东、四川、上海、福建、北京都纷纷行动。

12月13日,浙江绍兴率先制定出台全省首个留工政策——《2023年“开门稳、开门红”支持企业稳岗留工十条》,向全社会发放首期5亿元消费券,包括对“新绍兴人”一次性发放800元现金消费券、“留绍过年”流量、“年货邮到家”温暖礼包及其他减免、奖励等。这些“抢开局、稳增长”十二项举措,尤其聚焦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消费、文旅、外贸出口领域和下行压力较大的房地产领域,用绍兴市发改委主任何坚刚的话说,“政府做到了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全面顶格,应出尽出。”

相比起来,山东在全面解封之后不久,12月11日又一度宣布“核酸回归”,所有密闭场所必须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出入。至于甘肃,在“新十条”发布已一周之后,除了兰州新区较好落实执行之外,一些县市外地来的还一律得居家隔离5天,发烧明显的送方舱,感染人数稍多了仍然直接封住,更别提复工复产了。

也因此,网上有人嘲讽“浙江都去欧洲抢订单了,甘肃还在‘断奶症’里舔忧伤”,又或感叹:“差距,这就是差距!” 我也看到有些人不服气地嗤之以鼻,认为“出海抢订单”、“发放消费券”之类,不过是浙江人的作秀,既不见得真能抢到多大生意,那些礼包也没多大,然而无论如何,能有所动作,就比坐着不动要好,重要的不是能立竿见影有什么大改变,而是人家有那种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差距。


确实,浙江这次动作能这么快,也不可能是仓促之间的行动,毕竟这么大的团队,至少要提早一两周组织准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出去。这不仅得有一个亲商的营商环境,其实还需要一种不等不靠的“主动作为”。要说差距,那差距就在这里:有些地方还在等上面完全定调、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放开,走下一步,而浙江则是把前面的步骤都准备好了,只等放开就能马上有所动作。

在2021年初,我曾写过《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一文,旨在强调:所谓“硬核防疫”不是偶然的,这折射出当地决策缺乏专业性,更倾向于将公共卫生问题理解为一个政治问题,而那种一刀切式的封控,也势必伤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这样一个政治生态对经济活动其实是不友好的。


从整体上来说,要应对疫情冲击,北方的挑战确实更大:气温更寒冷,有利于病毒传播;老龄化程度相对更高,社会和医疗系统受冲击将更深远;加上当地的政治生态,在面临这样严峻挑战时,疫情防控的做法就更一刀切。

在疫情防控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点:小地方的财政状况按说更容易见底,但封起来却反而更久更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强调这是因为当地医疗资源不足,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才能管控住,但这里至少还有另一种解释:正因为当地较为落后,因而财政更多依赖于拨款而不需要考虑经济活动带来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封控的损失相对较小(税收差些也可以用罚款、隔离收费来弥补),但不听指令的后果却可能很严重,这势必容易让当地官员反应过度。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防疫重点一直没变过,那就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冲击。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防疫体制更为刚性,难以因应形势作出弹性调整,表明当地行政能力不足,只有0和1两种状态。就此而言,曾经硬核防疫的地方,经济上更有可能硬着陆,有理由怀疑,当地的繁荣景气,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复苏。



城市竞争将是
“靠生活来抢人”

在后疫情时代,“放开”之后的“拼经济”,还不只是抢订单、复工复产,更深一层来看,是要拼各地政府有没有服务意识、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吸引人流和资金流。

这方面,合肥走在了全国前列。12月15日,合肥就宣布,为方便市民办事,除养老院等特定场所之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两天后,安徽全省、浙江省也推广了同样的做法;12月18日,重庆、南宁跟进,只是重庆备注“有特殊要求的会议和活动除外”,而南宁则强调了各单位不得擅自加码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12月19日起,西安全市直接服务于公众和企业的政务服务窗口单位,也不再看健康码和核酸了。

毫无疑问,这相当撤销卡点,肯定有助于办事效率,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关键是要“暖人心”才能“暖经济”。江苏常州以往在长三角的城市里不算突出,但防疫三年下来,很多人的感受都是:相比起旁边防控最严格的无锡,常州“几乎没怎么折腾”,也没让疫情扩散影响到经济。疫情防控刚放开,常州市政府早已未雨绸缪,开始为老人和学生发放抗疫保障药品,让原本担心的市民不用去药店抢药了。在这种“实惠”的小事上,就可看出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


政府应对疫情的下意识反应,本身就体现出其治理能力,而这势必对疫情之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心理感受产生深远的影响,毕竟这三年来,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在防疫效果里,可以说“危机之时见底色”。

也因此,近年来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防疫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竞争。疫情让各地的治理能力、是否“以人为本”暴露无遗,因为只有在那样的参照中,人们才能看清楚那个坐标。2022年初西安封城那会,各地风声鹤唳,我一位朋友从深圳来沪后,去苏州出差,结果发现相邻的两地,防控程度相当悬殊。他开玩笑说,一直以来,苏州在他眼里是“有仙气的城市,期待极高”:“我想象中的苏州=上海打八折;我遇到的的苏州=西安打八折。”

西安封城一度饱受批评,当时天津人抢菜,网上有人挖苦:“老乡们安心,天津不归西安管。”但我有朋友不无先见之明地说:“其实全国能比西安做得更好的不超过十个城市。”没多久,原本的“优等生”上海也封城两个月,这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相当幻灭,嘲讽“在铁达尼号上,升舱是没有意义的”,似乎各地都一样,老家西安、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微博大V木遥当时说:“渐渐也能看出来了,西安和上海的关系,就是快手网红和小红书网红的关系。吃的环境不一样,穿的牌子不一样,摆拍的画风不一样,摆的pose也不一样,但背后签的是同一家MCN。”


确实,随着各地城市的表现和人群心态的变动,这种评价标尺也在不断调整。2021年夏德尔塔毒株在南京爆发时,当时市民中有很大的呼声要求封城,抱怨“每天100多例了,为什么还要上班?”倒是官方顶住压力没封城,到后来看到西安封城、上海封城,很多南京人都后怕了,想想还好没封城,人还能上班,地铁也没停,那是真的没扰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本借用其它城市作为榜样,可以批评本地的不足之处,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动,有时又反过来消解了改进动力。在武汉封城时,很多市民曾抱有不满,没想到后来看各地轮一遍,发现武汉竟然也不错了——扬州、西安、上海、呼和浩特等地的本土疫情起来时,总有人心有余悸地说:“比起来武汉真做得不错了!”如果你对当时的表现仍有批评,那你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句:“知足吧,你看看西安/上海?”

然而,那种“各地本质上都一样”的认识虽然流行,其实也很可能是有误导性的——不是说一些城市就不会有奇葩事,但不比不知道,在很多细节上还是可以看出诸多差别的。无论是在防疫之中,还是走出疫情的举措,都可以看出,不少地方对治理(governance)、管理(management)、管制(regulation)的理解都是相当模糊的,往往只有一刀切式的管控(control),而缺乏协商、规范、引导、支持等服务意识。下一步的城市竞争,首先就要看哪里对这些的认知、贯彻更为到位。

很多传统的地方政府偏好只能大包大揽,但结果是难以应对复杂、多样、个性化的需求,这在封城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相比起来,“治理”更突出协商、弹性和公共性,强调的是权力和利益分配架构,而“管理”则是在这一架构之下对企业或机构日常运营的安排——概括来说,“激励是治理,考勤是管理”。


说到底,城市治理绝不只是管控市民社会,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并激发其活力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来实现公众福祉的最大化的机制。对比国外的城市传统,就能看出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欧洲,“城市”首先指的不是一堆高楼大厦,而是一个自治的市民共同体,因而“治理”也是需要激发市民的参与、并以市民的福祉为依归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能崛起,依靠的并不仅仅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资源,更重要的是吸引、激发多元异质的人才群体,让他们意识到在这里可以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长久以来,国内各地城市的“抢人大战”已趋于白热化,但总的来说,这大体上是“靠工作抢人”,也就是凭借本地丰富的工作机会来吸引人才,然而今年防疫之下,各大城市的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在紧急状态之下,自己是否被所在城市善待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事。虽然这种微妙心态的变动会引发多大影响还很难说,但不妨设想一下:当疫情过去,我们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时,“靠工作抢人”可能就得让位给“靠生活抢人”了,那些能为人才提供他们想要的生活品质的城市,才会受到青睐。

真正伟大的城市,并不是看高楼大厦更多,决定其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的,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它无声运转,平日里或许感觉不到存在,但却是市民生活的托底保障。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经济繁荣只是表象,背后则是与之配套的文明指数和规则意识。哪里做得更好,人才和资本就会加速向哪里流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机制最终是公平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澳洲第四波疫情大爆发,新一代疫苗有用吗?病毒持续变异,疫情终结仍遥遥无期三年前的我们VS三年后的我们:疫情这三年的变化,过分真实了!就业导航丨95后求职 哪些城市更受青睐?三年疫情终于结束了,谁还记得去世1000天的李文亮发达国家!疫情后加拿大家庭收入中位数$73000!这些城市最有钱!市值观察丨后疫情时代,为什么最看好酒店?清华教授彭凯平:三年疫情后,如何重塑积极心态央行宣布全面降准,释放5000亿元流动性!对行业和个人带来哪些利好?2019-2022,今夜是三年疫情的最后一集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区域内重点项目进展如何?今天的发布会回应了这些问题三年疫情,你的心态崩了吗?地铁数据揭秘:哪些城市疫情“闯关成功”单日新增破两千,广州面临疫情大考三年疫情创造的246个名词春季秀场哪些值得看?流行趋势悄悄 get!我在国内出书的波折美国哪些城市购房首付最低?三年疫情创造或涉及的246个名词ChatGPT爆火,可能对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会给教师带来哪些帮助?中国富豪,都住在哪些城市?24市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给建筑业带来哪些改变?成长投资要补充价值元素!东方红资产管理刘辉:今年市场有可为,未来看好"互联网+"令人叫绝的日本推理小说《绝叫》经历三年疫情的应届生,就业还是考研?美国哪些城市购房首付最低?旧金山需要这个数...“坚持”的力量,三年疫情的人生感悟放开后送孩子返校风险大吗?要不要先避一避再说?德国专家回顾三年疫情的马后炮这么说美国人,是怎么熬过三年疫情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我被骗子盯上了!(图)小公司栖身五年,又遭遇裁员万亿高铁基建下,哪些城市将得利历史在重演?再坚持一下,明年疫情就没了,我还是这个判断2月13日宣告三年疫情结束,新加坡彻底恢复正常生活透视华为云云原生数据库的前世今生及未来演进,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