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与厨房的爱恨情仇

我与厨房的爱恨情仇

生活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霜落晨曦
自己下厨还是点外卖?这是很多“打工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如同哈姆雷特的灵魂拷问。
身边很多朋友,工作数年,都或多或少掌握一些烹饪技能,但坚持自己做饭的并不多,厨房常成为家里最冷清的地方。每到吃饭时间,或是在各式餐馆解决饥饿,或是让琳琅满目的外卖占据餐桌。
因疫情被封控在家,朋友圈里充满了用有限食材烹饪的美味佳肴。看来大家不是不会做饭,而是平时不想做,或者没时间做。
我学会自己做饭,是在大学毕业后。回老家“二战”考研,为了安静,一个人住。跟着爸妈学了一些基本技能后,便匆匆“上岗”。炒菜担心炒糊,电磁炉没敢用过1000瓦以上的挡位,又怕不熟,总是一边炒一边尝;不敢挑战不熟悉的食材,会做的菜屈指可数;偶尔也会有忘记放盐的情况,不得不回到锅里二次加工……

《我家丈夫工作无能》剧照
那一年已有不少外卖网站,即使在家乡小城也能叫到一些外卖。考研复习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饭呢?
在父辈人看来,家里做的饭才是“政治正确”的饭,没有外卖这一选项。在他们眼里,厨房里的创造代表着勤劳、节俭、卫生、健康;而外卖,被推到了对立面。回到老家的我,自然跟着父母“入乡随俗”了。
做饭能带给人成就感。看着各种生冷食材被自己加热做熟并赋予味道,闻着从锅中散发的香气,还没尝到嘴里,就已美不胜收。每次成功解锁一道新菜,就像给自己的技能库增添了一件装备,如同升级打怪。紧张地尝一口刚出锅的成果:“嗯……就是这个味!”“也没那么难嘛!”
做饭当然也不全然都是快乐,总有疲倦和狼狈的时候。最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每天总要耗费精力洗菜、削皮、切肉、炒菜,最后收拾残局,清洗案板、菜刀和锅碗瓢盆。“做饭两小时,吃饭五分钟”,倘若用经济学的标准计算,投入产出比实在低得可怜。

《过保护的加穗子》剧照
于是,经过“蜜月期”之后,我的做饭意愿陡然下降。起初变着花样,用不多的技能丰富餐桌;后来就破罐破摔,随便煮点面条应付肠胃。有一次学习太过投入,天黑了都浑然不知,直到空荡荡的胃提出抗议,却发现家里的青菜近乎烂掉。趁菜市场关门前冲进去扫货,忍着饥饿洗菜下锅,油烟机开始轰鸣,我猛然惊醒:都饿成这样了,为什么不在外面吃个饭再回来?也不知是读书读傻了还是做饭做傻了。
后来几个月,我就不断在做饭的喜悦与疲惫间做周期性震荡:认真炒菜一段时间,随后开始敷衍了事,再过几天又重新找回掌勺的快乐,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我对厨房的感情,悲喜变换,爱恨交加。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后来去读研,回到校园,告别了厨房,吃饭仍是头等大事,至少父母是这么认为的。校园里的众多食堂档口,远比自己在闭塞的厨房里的产出丰富。但总有因上课和各种活动错过用餐时间的时候,有时爸妈刚巧打来电话,得知我还没吃饭,便命令我立刻放下电话给自己点份外卖。这时,外卖不再是不健康和不节俭的象征,在父母眼里,按时吃饭,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毕业以后,多人合租,与室友共用厨房,大家下厨的意愿都很低。我早早开始置办厨具餐具和各式调味品,却很久都没使用过,也不知道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直到几个月后妈妈休了年假来看我,才唤醒了那些崭新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每天回家吃妈妈做的饭,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上小学的时候。
之前还很担心,妈妈能不能适应在上海的短暂生活。饭菜入口的那一刻,我放心了,还是熟悉的味道。一样的菜摊肉铺,一样的炊烟袅袅,气候、饮食、文化、口音的差异,阻隔不了人们共通的朴素追求,那就是,好好吃饭。
当时厨艺乏善可陈的我,没敢在母亲大人面前班门弄斧。回报的方式,是带她四处打卡美食美景。我把菜单递给母亲,一副“儿子赚钱了,随便点”的微笑表情,她却看着大城市高昂的物价,无从下手。不过,当餐桌上摆满各种精致美味的菜肴时,妈妈终于忘了刚刚的不知所措,拍照,动筷,咀嚼,吞咽,一气呵成。
酒足饭饱,我们点评着每一道菜肴。
“麻辣豆腐竟然只要三块钱!”
“这不过是商家促销的噱头!总不会有人只点一份豆腐一碗米饭吧?”
“那可不一定,你爸兴许就能干出这种事……”
“那只叫花鸡挺好吃的,可惜点了太多,吃不下了,要是你爸来了就好了。”
“那也没用,我爸一份豆腐一碗米饭就吃饱了……”
无论厨房、外卖,还是食堂、餐馆,吃的是什么,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一起,就是向往的生活。”
然而,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妈妈意外去世,一家三口的美好时光再也无法复现。如今,时间已慢慢愈合内心的伤口,回想那段最痛苦的日子,食不知味,亲友们看着悲伤的父子还能艰难咽下饭菜,或许是些安慰吧。

《妻子变成小学生》剧照
不久之后爸爸搬去跟爷爷奶奶同住,一方面逃离物是人非的孤独,另一方面也能给年迈的老两口做饭。几十年来,除了逢年过节儿女归来,厨房,一直是奶奶一个人的领土。奶奶年轻时候,下厨远比现在艰难,令人上火的难题,正是从火开始。烧煤的炉子,兼具取暖和烹饪的职能。要让煤炭燃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先点燃油纸,用油纸引燃木柴,木头烧一小段时间,才轮到燃点更高的煤炭出场。爷爷虽然不会做饭,但每天生火填煤,也并不清闲;冬天有时需要刨开被冻住的煤堆,数九寒天,累得满头大汗。
在那个年代,做饭是一件苦差事。奶奶并不喜欢下厨,几十年来却坚持做着自己讨厌的事,为了让子女免除这样的辛苦。爸爸和三个姑姑,成年之前都不会做饭,这在当今社会也许司空见惯,但放到三四十年前的多子女家庭,却是无法想象的。煤炉静静燃烧的厨房,见证了一个小镇母亲的溺爱、勤劳和固执。

《继母与女儿的蓝调》剧照
农村长大的妈妈,则没有这份幸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的大姐,妈妈不到十岁便开始帮姥姥做饭,这是那个时代的家庭日常。姥姥的几个子女,经常一起在厨房里忙碌,除了二姨。二姨手脚麻利,踏实肯干,却唯独不喜欢做饭。姥姥常常唠叨“这孩子,也不学着做饭,以后工作成家了,可怎么办啊?”每每这时,她总能听到女儿叛逆的回怼:“我吃食堂!”
成年后的二姨,终究没能逃离厨房的魔爪。也许是自学成才不羁教条,姥姥最担心的这个闺女,反而总能有新的烹饪创意。把子女拦在厨房外的奶奶,与劝孩子学做饭的姥姥,想法迥异的两位母亲,目的却殊途同归,那就是让儿女有更好的生活!
在大城市工作的我,还是很少做饭,直到两年前新冠疫情来袭。起初不断在黑暗料理边缘试探,后来厨艺终于渐臻佳境,不再是几年前那个靠贫乏技能果腹的“考研狗”,终于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色香味俱全的代表作了。
取新鲜的绿色尖辣椒,洗净切段;四瓣大蒜切片;肥瘦均匀的五花肉,切成薄片。锅中不放油,小火煎肉至两面金黄,油脂吱吱跳舞。煎好的五花肉盛出,锅中加入少许花生油,植物油的清香,与动物油的醇厚,完美融合。葱姜爆锅,下肉爆炒,倒入酱油、料酒,汇入辣椒、蒜瓣,不断翻炒,盐糖调味,出锅装盘,一份农家小炒肉就做好了。五花肉先煎后炒,沾满油脂却丝毫不油腻,像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之士。肥肉入口即化,瘦肉鲜香回甘,肥瘦之间,是中国人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
配上美食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读着刚刚写下的文字,吃着盘子里的小炒肉。生活其实没那么难,即使被放上锅煎烤,也能跳动出吱吱作响的舞蹈。
记得有一次,周末的晚上突然emo,伤感得莫名其妙。忍着饥饿,翻出冰箱里的豆角(芸豆)和土豆,洗菜,削皮,下锅翻炒。当翠绿的豆角散发出酱油的醇香,我突然被治愈了!小时候吃腻的朴素菜肴,如今却成了奢侈的家乡美味。食材和制作极其普通,最浓厚的乡愁,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
2020年疫情有所缓解的时候,我请了年假回老家,适逢父亲生日。第一次在长辈面前大显身手,有些紧张,好在都是拿手的菜肴,轻车熟路。我特意把红烧牛腩、可乐鸡翅两道菜放到餐桌上靠近爷爷奶奶一侧,去厨房端其他的菜回来,却发现两道“硬菜”悄然移动到了我和爸爸这边。爷爷奶奶总是把残羹剩菜摆在自己面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儿孙。
家乡的团聚总是短暂,更多时候,还是要一个人远行。如今再次因疫情居家,连续两个月自己做饭,重复着厨房里的故事,就像两年前那样,就像八年前那样,就像几十年前的长辈那样。
《舌尖上的中国》说:“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在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注重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也许,等到疫情结束,回归“社畜”生活,我还是会更多地选择外卖或餐馆,用快节奏的餐食,换回宝贵的时间。每到周末或难得回到老家,我才会走向厨房,与厨具食材和调味品,继续演绎那些爱恨情仇。
就写到这里吧,我去做饭了。






排版:盐巴 / 审核:小风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稿件示例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夏志宏:我与中国传统医学讲座预告 | 2022年购买学区房的要点和需要避免的5大误区开业50年!对它爱恨交织!墨尔本这个“全澳第一”倒闭了房价连涨!专家认为,现在就是买房的最佳时机!等跌可能会付出更大代价……想当年|82版《天龙八部》:恩怨情仇终须了这就是你30岁没结婚没买房的下场:摩羯鱼 --- 我与众神的爱恨情仇又到家家户户砸锅练钢铁的时候凄厉 ◇ 半年前抢房的业主开始割肉求生了!有人4个月净亏近40万...自我与家庭的平衡,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 | 人间日签我与身边朋友们和冲浪的故事 | PH分享#64只有一间客房的民宿,越“黑”越高级最爱买房的亚裔,拥房率竟然只排第二!那么第一名是...临终病房的生死课:不怕死,但是怕疼首次买房的华人注意:加州政府补贴10%当首付,住满5年就不用还品牌与博主爱恨交织的一生North San Jose 最便宜3房Townhome 全新上市,租房的价格来买房没想到,卖房的反而先着急了全家客居泰国5年只为读国际学校,抛弃上海学区房的爸爸后悔了么?新加坡房价来到历史最高点,租金连涨22个月!后疫情时代没房的人该何去何从...聊聊中国的灭活疫苗保护力和全球的抗疫形势NFT的爱恨情仇我与身旁的美女,格格不入,我决定...西方将承受俄国的反击患有多种慢性病,靠此法延长寿命在跟着刘畊宏跳了三天健身操后,我与自己和解了未来厨房的C位,一定是它最近楼市花式催你买房的方式【亿福资讯】限制短租房的政策使Nantucket租赁业受到冲击何新 | 旧事杂忆:我与训诂学2022年购买学区房的要点和需要避免的5大误区你和托尼的爱恨情仇讲座实录:2022年购买学区房的要点和需要避免的五大误区阅读思考,改变人生:我与学生的对话,望能给你醍醐灌顶的启示骨懂圈的宝贝6-握手充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