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烂梗,早该被封其他2022-05-24 04:05 “救命,为什么要发这种东西,好可怕。”上周,至上励合成员刘洲成发布的一段视频,把自己送上了热搜,引来了无数批评和抨击。视频里,他对着镜头表情狰狞,不停挥拳,一下下打在屏幕上。光是看到截图就能感受到恐惧/视频截图评论里,不熟悉他的人都在表示疑惑:“他不会以为自己很帅吧”“这是有暴力倾向吗”。刘洲成则回以剑、棺材、匕首等表情。稍微了解他过往经历的人,有的指出“家暴梗一点都不好玩”“家暴人设适可而止吧”,有人却自认幽默地调侃说:“你们懂什么,这是前妻视角”。最终,这条毫无底线的视频,让刘洲成被平台封号禁言,闹剧暂时画下休止符。可惜把“家暴”作为人设和梗的闹剧,还远远没有结束。恶臭的家暴梗,什么时候完?这不是刘洲成第一次因为家暴出圈。早在2017年,刘洲成的前妻就曾指控他,在自己怀孕和坐月子期间,先后六次对她实施严重家暴。来自微博@MiuViki事件曝光后,刘洲成口碑直线下跌,演艺事业也受到重创。本以为他能吸取教训,可刘洲成不但看不出反思的意思,反而卖起了“家暴”人设。在视频平台上,他不仅多次公开讨论所谓“拳法”,还曾经拿出一本名叫《咏春拳散手》的书,公开向粉丝售卖。上一次出圈,是他官宣新恋情的视频下,新女友留言“大家好,我是新沙袋”。刘洲成则使用拳头表情回复,嬉皮笑脸,毫无悔过之意。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这样的劣迹艺人,仍不乏追捧者:他的粉丝自称“拳宝”,刘洲成以“师傅”自居。“在一起挺久了,该打了,哥”、“南洲成北劲夫,女人见了都得哭”,这样的留言,分分钟获赞破百破千。至上励合原本甜蜜的《棉花糖》,也被他的追捧者们改编成了血腥恐怖的“家暴主题曲”:更可怕的是,互联网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刘洲成”和他的“拳宝”们。社交媒体平台上,有颜值博主自立“家暴人设”圈粉,还能收到粉丝诸如“哥哥打我”、“老公我自己爬地下室”的“热情”回应。但是不管是原视频还是评论,都透露着:家暴是一件可以用来开玩笑的事情,甚至被当成“吸粉”的人设,可以与“痞帅”、“禁欲”并列。不仅从加害者视角可以大肆“玩梗”,而且连一些受害者视角的观众,都能像“我是新沙袋”一样,甘之如饴地“接梗”。除了呈现家暴内容的短视频,“家暴妆”也曾在美妆圈掀起一阵热潮。顾名思义,这种妆容模仿的是家暴受害者的外貌特征:布满淤伤的面颊、裂开渗血的嘴唇、红肿乌青的眼睛......家暴妆的初衷,本是为了反对家暴。2015年,西班牙艺术家Alexsandro Palombo,将8位好莱坞女性,打扮成了遭受家暴后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呼吁大众关注家暴问题,就像照片上的配文所说“如果你打破沉默,生活可以像童话一样美好”。而当这股风潮流传进国内,却成了一些仿妆博主的流量密码:将被家暴当成一种很“酷”、很特别的经历,甚至是可以调侃与炫耀的资本。伤害被美化,苦难被消费,施暴者和伤害本身,都在所谓“梗”的掩护下完美隐形。互联网用苦难造梗,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杭州杀妻案”骇人听闻,犯罪嫌疑人将妻子杀死并分尸,扔到化粪池中。尽管凶手已经被判死刑,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来自微博@新华网可网络上的“梗”,却不需要什么代价:“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两吨水警告”......明明是一场血淋淋的犯罪事件,却被无底线的娱乐化,简化为一场关于情侣或夫妻间,威慑与服从的玩笑:“我说了一句化粪池警告,她就把家务都做了。”“感谢老公多年的不杀之恩,以后要低头做人,保命要紧。”家暴的残忍,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本就艰难的发声和求助,便在不知不觉中,湮没在流量的狂欢里。真实的家暴,是什么样?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曾遭受过家暴。考虑到家暴发生场所的私密性,实际的数据,可能更加触目惊心。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任何人身上,施暴者可能是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受害者可能是镜头前言笑晏晏的明星网红。给无数人留下童年阴影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征饰演的家暴男,就是一位极具社会声誉的外科医生。在外面,他是斯斯文文的高级知识分子。回到家里,他就摇身一变,露出了残忍、暴力的本性,对妻子心狠手辣,经常把她打到口鼻流血。整部剧灰暗而阴冷,施暴者的眼神、动作、言语都透露着让人无法摆脱的窒息感和惊悚感。这样的色调和氛围,构成了很多观众对于家庭暴力认知的底色。而现实中的家暴,只会比影视中更暴力、更残忍、更让人毛骨悚然。2019年,美妆博主宇芽发布一则电梯内视频,揭露自己长期遭受家暴的真相:“抓住我的头使劲往墙上一撞”“通过各种方式对我精神控制、洗脑”。“用他穿着鞋的脚踩我脸,我甚至能够闻到他脚底在外面踩过的脏的味道”。当恐怖片照进现实,就是家暴的模样。2020年,拉姆在直播时,被有过多次家暴劣迹的前夫纵火烧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在报道中,曾有细节披露:“她在医院的ICU里深度昏迷了13天,全身90%以上烧伤,整个人都是焦黑的。”“除了烧伤,还有六七处刀伤,额头上的伤处深可见骨。”当这些血淋淋的残酷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还会觉得家暴是一件可以拿来玩梗和消费的事情吗?每一次自认幽默的“调侃”,都是在撕开受害者和家人的伤口:它一点都不好笑,只能让人看到玩“梗”人的残忍和无知。消解苦难后,还留下什么?“打破沉默”,是帮助家暴受害者时,遇到最大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家暴后第一次就报警的只有1%。能被我们看到的、触目惊心的苦难,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之下仍隐藏着“沉默的大多数”。“这几年一直被殴打,为了孩子在忍受,我报过警,但是没用。”“母亲有抑郁症,被父亲家暴多年了,但是我妈被PUA了,不想离。”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是出于恐惧,有人是出于羞耻,有人是因为被施暴者精神控制,有人出于“家暴是家务事”的传统观念……可受害者的沉默,不该成为他人冷眼旁观、肆意调侃,甚至随便玩梗、羞辱的理由。将他人的苦难,作为自己博取眼球的资本,“家暴梗”不是第一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有人畅想回到民国,做“潇洒多金的姨太太”,“遇见自己的军少”。有人愿意回到古代,做“青楼名妓”,认为这最是“浪漫多情”。视人民如草芥的军阀,成了“霸道总裁”“好man好有魅力”的代名词。将家暴娱乐化,将兵荒马乱的时代浪漫化,将黑暗苦难的“青楼”生活梦幻化,将鱼肉百姓的军阀偶像剧化……拿别人的血,当做自己生活的点缀;用他人的眼泪,浇灌自己的所谓“灵感”。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本应让人痛定思痛的苦难,被互联网用“造梗”这种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消解了。把本该引起社会关注的严肃话题,低级处理成一个全民娱乐的流行梗,可能是对真正受害者的二次或多次伤害。同时,也在不断模糊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从小就在听《狼来了》的故事,却在以后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忘记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当家暴真的变成了随意玩笑的“梗”,当狼真的来了,那些求救的声音又会被谁听到、听到之后又会被谁相信呢?当苦难变成一种娱乐,将有更多人毁于这场娱乐。面对未曾经历、无法感受的苦难,做不到理解和同情,那么,至少要保持起码的善良和愤怒。而不是通过娱乐、调侃的方式,成为恶的帮凶。“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1]欧阳艳文.对家庭暴力界定的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7(05):135-138.[2]赵幸福,张亚林,付文青,周云飞,李鹤展,袁国桢.家庭暴力循环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05):631-63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