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欧亚一体化战略及其挑战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7日,俄罗斯阿尔梅季耶夫斯克,Tatneft公司在Romashkinskoye油田的石油生产。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近期在吉尔吉斯斯坦召开欧亚经济联盟峰会,共同商讨未来区域共同市场建设问题。欧亚经济联盟(EAEU)发起成立于2014年俄罗斯因吞并克里米亚被国际制裁之时,创始成员国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如今已拥有了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等中亚国家成员。随着俄罗斯同乌克兰及其西方国家盟友的冲突升级,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全面制裁、被迫转向进口替代的经贸模式,俄罗斯感到了自身在中亚国家影响力的衰落,因此急于拉近同中亚五国的合作,试图稳住被认为是传统“大后方”的势力范围。此次峰会上俄罗斯提出加快促进区域经贸便利化,并鼓励使用俄罗斯金融结算系统,拓宽自身能源等产品的贸易渠道,试图利用和中亚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打造区域性质的“内循环”经济模式。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9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左至右)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总统卡瑟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欧亚经济联盟主席米哈伊尔·米亚斯尼科维奇于欧亚经济峰会上合影。
自上世纪末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之间仍长期存在难以割舍的高度经济联系。苏联在计划经济时代会在这些国家之间统一建设交通和工业等基础设施、安排产业布局和分配劳动力等资源,直到今天很多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企业仍然共享重要的供应商和市场。因此,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存在区域经济整合的现实需求。早在1993年,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就签署过经济联盟协议,1995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就建立了关税同盟协定,但正如俄罗斯此前同中亚国家签订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框架一样,这些条约机制未能真正有效起到促进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作用,遑论借此推动区域国家间经济一体化。
普京当政之后,基于提升俄罗斯区域影响力的现实主义目的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加快推进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1999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条例》;200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五国决定升级此前的关税同盟并建立《关于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互相降低关税等方式降低经济交往门槛,最终建立一个统一关税等政策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形成统一的能源、交通物流大市场,进而促进该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体化。尽管欧亚经济共同体有着完整的组织架构,甚至拥有一个专门协调各个成员国家立法的机构,但它并没能如所愿成为一个有效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其协同作用甚至不如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因此于2014年被正式废止。
在2007年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间会议上,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决定建立一个关税同盟(CU),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原因被排除在外,而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则对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经济联盟持保留意见。2010年,关税同盟正式生效,它规定三国根据当时俄罗斯通行关税税率执行一套统一的对外关税税率,三国之间废除了大部分关税和海关检查要求,使得三国得以更为便利地开展自由贸易,更重要的是三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不再受限,其国民如欧洲的申根协定签约国一样有统一的护照。2011年,三国还将各自的世贸组织要求纳入关税同盟,并规定世贸组织规则为三国经贸的最高准则,这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加入世贸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普京开始了其第三任期,彼时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受惠于高油价,同时外部环境依然较为有利,俄罗斯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姿态,试图打造横跨欧亚大陆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而使俄罗斯成为能够更好发挥欧亚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为此,在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主导下,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正式宣布建立共同经济区(CES),并设立了欧亚经济委员会(EEC)来推进内部整合。
2014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标志着欧亚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也于同年加入了该条约,它虽然拥有形似欧盟的最高理事会、经济委员会和联盟法院,但更多是一个升级版的区域自由贸易区,没有欧盟的统一货币,更不具备政治主权权利统一整合的功能。普京曾设想建立一个类似欧洲议会的联盟议会,但被其他成员所拒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者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坚持认为联盟应该在尊重成员国主权基础上专注于经济合作。
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就一直追求独立自主并恪守多元外交政策,同中国、欧盟及美国都发展了较好关系,推动区域一体化更多是哈萨克斯坦这种多元平衡策略的结果。联盟成员国白俄罗斯虽然被认为是俄罗斯亲密盟友,但也曾就油气资源等经济利益问题同俄罗斯领导人发生过矛盾。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高度依赖在俄罗斯的移民劳工赚取外汇收入和俄罗斯的援助,加入联盟有助于便利其国民前往俄罗斯工作,但由于成员国吉尔吉斯斯坦整体国民收入较低而联盟内部商品价格较高,入盟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经济和民生带来一定冲击,也因此吉方一直希望获得俄罗斯的更多补偿。
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收益并不显著。有学者认为,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盟带有关税同盟性质,而关税同盟并不适合这类中小型经济体取得规模经济,尤其是在这些经济体存在较高的贸易保护政策并且缺乏贸易促进政策的情况下。由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统一协定对外关税,导致这些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关税显著上升,提高了这些国家的进口成本,而区域内产品未能实现更好的替代,造成经济福利损失。有学者统计,区域一体化进程开启后,俄罗斯保持了82%产品的关税税率不变、降低了14%产品关税税率而只提高了4%产品的关税税率,哈萨克斯坦则有10%产品的关税税率降低并且被迫提升了45%产品的关税税率。
区域内监管政策的统一也使一些国家的出口受到了阻碍,例如高度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吉尔吉斯斯坦就受到了卫生监管政策影响,海关的严格管控使区域国家和欧盟及中国的转口贸易被大幅降低,域外国家同区域内国家的贸易物流效率也有所降低。统一关税的上升虽然为这些国家带来更多的关税收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客观上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更低的关税和贸易交易成本,但俄罗斯自身被制裁和不理想的经济状况并未能为这些国家的经贸发展起到实际助推作用,况且欧亚经济联盟目前只和越南、伊朗和新加坡这三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对联盟国家统一发展对联盟外地区的自由贸易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中亚国家外资投资中俄罗斯的占比一直极低,但欧亚经济联盟也未能达成任何有效的投资协定,无法解决中亚国家重点关心的招商引资问题,因此在联盟峰会上有中亚国家提出要求俄罗斯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区域一体化将便利区域国家人口移民至相对人均收入更高的俄罗斯,但中亚国家的大量移民会带来当地高素质劳动力的短缺,产生类似俄罗斯本国发生的“智力外流”情况。俄罗斯由于长期以来的负人口增长亟需通过移民补充本国人口,因此积极采取移民归化政策,培养忠实于俄罗斯的新移民国民,这也加剧了区域国家对人口流出的担忧。
俄罗斯方面有学者分析,欧亚经济联盟对俄罗斯国内企业的实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俄罗斯经济学者Vladislav Inozemtsev声称:“从未见过一位俄国政治精英或者专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有经济效益的。”
从早期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到后来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联盟,均未能真正实现类似欧盟的超国家实体机构建设,导致整个区域联盟组织机构涣散,对重要议题缺乏协调能力,难以实现欧盟那样基于平等参与权利的治理机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完全主导了这些组织机构话语权和议程,而区域内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政治目的普遍抱有顾虑,进而阻碍了建立有效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机制。俄罗斯在区域一体化组织中的经济体量占到绝对大头(占区域GDP的87%),因此拥有几乎绝对的话语权,可以通过投票权决定这些机构的议程。例如,俄罗斯就曾规定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通过进口原油再次加工出口获得的附加收入都应返还给俄罗斯。
限制中亚国家产品进口和当地投资是俄罗斯另一种政治施压策略,从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矿泉水到波兰的肉类再到乌克兰的产品都被俄国内市场监管部门暂停进口过,而这些情况正发生在俄罗斯与这些国家出现领土纷争或政治矛盾时期。俄罗斯曾经通过关税同盟提出苛刻的监管要求阻止了通用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处投资,使得当地通用汽车产品直接失去了乌兹别克斯坦以外的中亚区域市场。
俄罗斯还主动投资和援助区域国家的重点项目,以此取得这些国家的支持,如在亚美尼亚俄罗斯就收购了该国唯一的核反应堆,进而控制了该国90%的能源市场,同样在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也投资援建了不少重点项目,其中就包括Gazprom垄断建设的吉尔吉斯斯坦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扩建工程,试图使吉尔吉斯斯坦无法离开俄罗斯的经济掌控,类似的俄罗斯能源和金融领域投资在塔吉克斯坦等区域国家都大量存在,令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高度依赖于俄罗斯。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国家中最易受俄罗斯施压影响的国家,俄罗斯不仅在两国均拥有军事基地并且控制了两国相当一部分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向来不稳,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政府于2010年因内政问题被政变推翻,而当时俄罗斯把对巴基耶夫政府关税提高了一倍进行政治施压,随后新上台的政府旋即提出加入关税同盟,这种经济制裁做法在2020年的吉国骚乱中又被俄罗斯再次使用。因此,吉尔吉斯斯坦虽然有求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但又忌惮于俄罗斯的强势和干涉。
哈萨克斯坦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者,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4年就提出过有关构想,但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区域大国对俄罗斯企图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展到政治领域的做法存在较大分歧。哈萨克斯坦拥有中亚国家中最多的俄裔和说俄语的人口,其靠近俄罗斯的北部三个州俄裔人口占多数,因此哈萨克斯坦从官方到民间都相当警惕,担忧区域一体化会直接壮大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的势力。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相对其他中亚国家经济上国有程度相对更高,整体经济自主性更强,同时也拥有更为独立的民族文化构成。乌兹别克斯坦时常对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存在批评,对诸如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部署军事基地等做法表示反对,此前就较早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一直认为欧亚联盟等区域一体化组织是受俄罗斯绝对控制的政治组织,因此从一开始就拒绝加入。土库曼斯坦则是一个国际承认的中立国,不仅没有加入如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军事政治组织,并且在经济上紧密发展同中国、欧盟乃至印度等域外国家的合作,以形成对通过俄罗斯输送油气资源的对冲,土国加强同欧盟的直接合作也会带来和俄罗斯的矛盾。连俄罗斯最紧密的盟友白俄罗斯也对俄罗斯在一体化进程中过于强势表达过不满,卢卡申科就曾表示俄罗斯政客寻求的政治统一是“不现实”的,而欧亚经济一体化应该建立在“政治独立、尊重主权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上”。
俄乌冲突极大削弱了俄罗斯的区域经济整合能力,加剧了欧亚一体化战略遭受的外部挑战。美国已故著名苏俄问题专家和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就曾放言,俄罗斯无法在没有控制乌克兰的情况下在中亚取得霸权,他认为中亚国家不可能对乌克兰都无法掌控的俄罗斯俯首称臣。自从2014年以来西方国家就针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实施了制裁,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和欧盟更是实施了最为严厉的制裁,包括禁止和俄罗斯从事油气等产品的贸易、禁止同俄罗斯主要大型银行开展交易、禁止SWIFT交易系统为俄罗斯企业银行提供服务、取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等多种禁令。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限制了中亚国家同俄罗斯之间的经济交往,就连俄罗斯的区域盟友白俄罗斯也因参与俄乌冲突被一同制裁,其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对该国的大宗商品和军品贸易都进行了管制。俄乌冲突直接导致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贸易额下降,拖累区域经济增长,能源价格上涨和俄国粮食等关键商品的出口限制导致中亚国家国内经济成本上升,严重影响到区域国家经济秩序稳定,此外制裁也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国家提供基础设施投资和援助的能力。
美国和中亚国家在反恐等安全领域存在较多合作,此前的反恐战争中长期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视为进入阿富汗的“北方通道”,并且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度拥有军事基地,而美国撤离阿富汗后亟需介入中亚地区安全事务的途径,因此一直提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美军军事基地但被乌政府拒绝。美国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就建立了中亚国家与美国“C5+1”会谈机制,将合作内容扩大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更在俄乌冲突发生后积极通过“C5+1”机制鼓动中亚国家公开支持乌克兰,但中亚国家普遍表示了中立,因为正如哈萨克斯坦某位官员所说的“制裁给俄罗斯造成的影响将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所有独联体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亚国家明白该区域的安全和经济保障仍然主要来自俄罗斯,而美国所能提供的则极为有限。
相较于美国,欧盟一直以来的中亚政策倾向融合了现实利益和较强的规范性诉求。欧盟长期寻求和中亚国家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深入能源经贸合作,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但欧盟能源安全方面的多元化战略同俄罗斯的区域能源市场整合战略构成矛盾。双方一直就区域油气资源和管道运输线展开各种博弈,从早期俄罗斯主导的“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和欧盟主导的纳布科输气管之争再到近年的“北溪二” 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被德国政府停止都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目前欧盟尚无实力对俄罗斯的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成整体挑战,据统计,欧盟除占到哈萨克斯坦外贸总额三分之一以上、外资总额一半以上之外,在其余中亚国家的经济活动相当有限,除了其能源消费形成的买方市场地位外,在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都难以同俄罗斯相提并论。在如今俄罗斯油气出口被制裁的情况下,北约和部分欧亚国家试图竭力破坏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阻止俄罗斯试图使用能源出口作为战略武器,不惜促成北溪海底管道爆炸事件,预计欧盟将加快寻找绕开俄罗斯的替代能源保障,而中亚国家是较为可行的替代方。
在欧亚经济联盟峰会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峰会召开两个月前,上海合作组织刚刚召开了第二十二次理事会。中亚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发展双边经贸合作,支持中亚国家维持国家和地区稳定,无形中同中亚国家发展出日益紧密的经贸乃至政治联系,凭借经济影响力成为了该地区最主要的域外国家力量。
在俄乌冲突和欧亚地缘政治重构的新形势下,俄罗斯更加重视通过中亚区域一体化稳固其区域战略地位,普京声称目前落实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时机已经成熟,该倡议主要计划以欧亚经济联盟为基础,开展与中国、印度等国的经贸与投资合作,对冲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从欧盟等区域一体化经验来看,区域一体化一般以经济一体化为先行,再推进政治一体化进程。欧亚一体化的议程起初也源自中亚国家对于经贸统一市场的诉求而非俄罗斯单方面追求的一致对外的政治集团。历史也表明维护主权独立和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中亚国家开展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而将基于现实经济利益的区域共同体转变成俄罗斯主导的基于身份认同的区域政治集团势必会遭到中亚各国的反对。
长期来看,俄罗斯主导区域一体化的能力正在下降,俄罗斯综合国力的衰退和陷入长期对外冲突意味着未来难以为中亚地区提供有效的经济投入乃至区域安全保障,而该地区政治动荡、恐怖主义和领土争端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同时域外势力如美国和欧盟的密切介入将使该地区局势充满诸多变数。
对于处于多方大国势力夹缝中的中亚各国,持续同包括俄罗斯以及欧盟、中国等域外国家发展良好关系符合其根本利益。因此,中亚国家也将继续参与俄罗斯的区域一体化项目,借此加快区域内国家间商贸、物流、人力资源和资金等的自由流通和发展,并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哈萨克斯坦就和吉尔吉斯斯坦于今年5月签署了一系列涉及投资、农业、司法、地区交往等合作协议,6月份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加强两国“永恒友谊和团结“宣言等15个重要的合作文件,7月中亚五国领导人峰会上五国领导人签署了多边形式下互动构想、关于面向21世纪中亚发展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等合作文件,中亚国家之间的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可能逐渐推动真正平等互利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亚国家也将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的机遇,持续为区域国家发展注入外部资源和发展动能,对冲俄罗斯方面带来的不确定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