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厉害的人,都有点迟钝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文/柏舟。
《钝感力》一书中有言:
“人有时不妨迟钝一点,虽然会给人木讷笨拙的感觉,但迟钝却是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速的时代,迟钝更像是给内心成长留下的独白,让我们真正有余量审视自身。
那些自以为聪明者,行事往往半途而废;缓慢笨拙的人,看似反应慢,却能持之以恒走向终点。
所有,有时候迟钝不是缺点,反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
与人交谈,若总是不经过思索便高谈阔论,往往一不留神就出口伤人。
开口时适当停顿,既照顾对方的情绪,又能让自己说话前有个思考。
语言,看似是有声的讨论,其实更是心灵上的沟通。
心直口快的发言,总令他人难堪;理智缓和的表达,才能让氛围更融洽。
朋友老张,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有一期的产品广告因为时间紧,公司临时决定让老张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
两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行家,因此事先就沟通好了具体细节,并进行了明确分工。
老张负责前期统筹和文案脚本,同事负责拍摄和剪辑。
但在拍摄过程中,同事发现这一期的产品广告和他俩沟通时的设想有出入。
为此,同事多次提出要修改方案。
结果老张因为不想修改,直接当着整个团队的人喊道:“本来沟通得很清楚,你要是不配合,就换人!”
一时间,场面变得十分尴尬,同事愣了片刻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同事再也没和老张一起合作过,工作之外也开始疏远他。
快人快语,不顾他人感受,有时候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话到嘴边,稍加思考,也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老话说:“言宜慢,心宜善。”
很多言语急躁者,都曾在无意中伤害过别人。
开口时咄咄逼人,只会祸从口出;言语间平和有礼,才能减少误会。
一个人的修养,往往就体现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中。
做事太快,容易根基不牢;说话太快,同样容易错误频出。
适当放慢说话速度,为思考留下余地,才能说话有分量,沟通有温度。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一个人生活中的辛苦程度,其实和内心的敏感度成正比。
凡事都过于敏感的人,仿佛内心有一根永远紧绷的弦,任何行为都会让这根弦剧烈颤动。
有时候,多一点钝感,对他人言行少一些敏感,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漫画。
漫画里的女主花花,内心极度敏感,别人不经意的动作她都会浮想翩翩。
午餐时间,花花通过微信邀请同事一起吃饭,同事迟迟没有回复。
花花便认为自己打扰到了同事,开始自责和愧疚。
意外的是,28分钟后同事爽快地同意了花花的邀约,原来同事是在和老板讨论工作上的事。
在会议上,花花给老板汇报工作时,不经意瞥见老板皱眉,她顿时心里一紧,觉得自己工作肯定存在很大问题。
一直到会议结束,花花的心情都处于失落的状态,不停地自责和检讨。
没想到,老板居然主动过来对她说:“这周数据不错,继续加油。”
临睡前,花花照例去逛朋友圈,看到朋友慢慢给共同好友点了赞,却没给自己点赞,瞬间失落起来,觉得对方故意疏远自己。
结果到了周末,慢慢主动找她一起逛街、看电影。
那些让花花提心吊胆的事情,最后无一发生,却让她白白失去了几天的快乐。
叔本华曾说过:“人性最特别的一个弱点,就是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倘若你永远在为“莫须有”的事情自责,那你就会迷失在自责中。
很多被疲惫感包围的人,并非生活有多不如意,而是主动背负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烦恼。
做人不妨心大一点,让感受迟钝一点,开心才能更多一点。
不敏感、不纠结、不多心,自然能跳出情绪内耗的怪圈。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达到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
假如无法拥有一飞冲天的优势,那就让心态迟钝一点,像蜗牛一样,始终缓慢又稳定地前行。
比起一时的奋发,保持节奏的努力才是通往山顶的坦途。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便是以慢制胜。
他与路遥是同时期的作家。当年,路遥已经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陈忠实在文坛却没有多少名气。
朋友们都心急如焚,催他赶紧创作,他本人却毫不着急。
其实,陈忠实心中早就有了《白鹿原》的雏形,他要做的是慢慢雕琢。
搜集素材时,他考察了白鹿原的具体方位,又翻开破旧的县志,了解居民的生活状态。
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他从城里搬到乡下,并和自己“约法三章”: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别人对自己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那些应酬性的集会和活动。
他变成一个“隐士”,慢慢生活,专心写书。
陈忠实说:“从这时起,我的世界已经删繁就简,只剩一个《白鹿原》了。”
从44岁到50岁,陈忠实花6年打磨出了《白鹿原》。
到现在,《白鹿原》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
后来,媒体评价陈忠实:“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诗人萨迪说过:“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大事,功夫下在细处,难事,功夫下在易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开始就盲目加速,只会快速败下阵来。
做事稳健,就不必担心别人暂时领跑;步履不停,就能在缓慢中后发先至。
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套生活哲学叫:慢、稳、刚。
凡事,从慢处起步,从稳处立身,从刚处守住底线。
人活一世,如同在平地建造高楼,倘若地基不稳,必定难以持久。
言语上慢半拍,学会深思熟虑,才能减少错误。
感受上不纠结,拒绝患得患失,才能减少情绪内耗。
心态上慢慢来,剔除轻浮急躁,才能持续把事做成。
面对生活中的无数个突发状况,反应过激往往事倍功半,片刻迟钝却常常柳暗花明。
迟钝一点,哪怕遍地荆棘,也能神色自若、步伐稳健地走向属于你的诗和远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