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各个地方的人流量明显多了起来。恍惚之间,好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日子。
和朋友聊天,她告诉我,她前一段时间带孩子去看了一部经典影片的4K修复版,让我猜一猜是哪部电影。
她提示我说,这是一部很著名的教育电影,来自法国。2004年上映,当年就横扫奥斯卡、金球奖等最佳外语片、最佳歌曲奖提名。
我脱口而出:《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有124万人打出了9.3的高分,位于豆瓣电影榜TOP16。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还是一个学生。当时就被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故事深深打动。
他原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音乐家,却沦落到法国乡下的一所学校做代课老师。
这所学校名为“塘底”,收的是那些公认的差学生。
在这里,校长采取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学生,体罚司空见惯。
但马修到来后,却用自己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以及真善美的渴望。
从马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我也看到很多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今天,我就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分享出来。
当时门卫马克桑斯正试图推开医务室的门,竟被突然飞出的不明物体打伤了眼眶。校长哈杉气急败坏地召集学生们到操场集合,要求肇事者主动承认错误,也鼓励大家互相揭发,但并没有人站出来。
于是,哈杉拿出了一贯的应对措施:随便拎出一个人关禁闭。只要那个始作俑者一天不出现,那么每天都会有一个学生被关禁闭。
老师们根本不想理会被罚的学生是不是无辜的,在他们看来,这里只有已经变坏的和早晚会变坏的孩子。马修通过这件事情,直观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方式:犯错→处罚。处罚的方式包括打扫公共卫生15天、关禁闭,以及打骂。如果“有效”指的是让孩子们感到畏惧,那的确是有效的——被校长揪住脖领的孩子,脸上都充满了恐惧。包括那个打伤了马克桑斯的孩子勒盖莱克,只是听到马修说要把他送进校长室,就已经浑身打颤了。
但是,如果“有效”指的是让孩子们知错能改,那肯定没有达到目的。
在“塘底”,每天都有孩子被关禁闭、被罚打扫公共卫生、被校长责骂和殴打,可每天照样有孩子闯祸。一些年龄大的孩子,还学会了“反抗”。看看前任代课老师被刀片划伤的手臂,再看看校长差点被学生掐死的场景,咱们不难发现这一点。身处这样的学校,和这些公认的“坏”孩子相处,马修在日记中坦言,自己感到害怕。
不过,他并不认同校长的残暴高压,偷偷地尝试起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他没有把勒盖莱克送进校长室,而是罚他去照顾受伤的马克桑斯,让他看到自己的恶作剧,给对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不知情的马克桑斯,一个劲儿地向大家夸奖勒盖莱克懂事,主动来照顾自己。而一旁的勒盖莱克,早已羞愧难当。
后来,病重的马克桑斯,需要转到校外的医院接受治疗。勒盖莱克既害怕又担忧、又懊悔地问马修:“他会死吗?”通过这件事,勒盖莱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学会了尊重生命。这其中,马修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意思是儿女如果不严加教育,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就像树木不经过修剪,就不能成为有用的木材一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面对错误,我们有义务纠正。但是,简单粗暴的惩罚乃至体罚,并不可取。
或许,通过高压,我们可以制止一种行为,但肯定无法教会孩子用恰当的行为去替代不恰当的行为。
因此,与其用高压残暴的方式,还不如用耐心去引导孩子自我反省。他们要么是孤儿,从小没有父母和亲人管教;要么违背常规,早就被先前的学校认定无可救药。
在第一堂课上,马修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基本情况。课后,他翻看这些资料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职业”一栏,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想做消防员,有人想开战斗机,有人想当牛仔……原来,这些“坏”孩子,并没有大家嘴上形容得那么糟糕。他们的行为确实顽劣,可是谈及理想和未来,他们的心底还是有希望和憧憬的。在剧中,马修创作了一首歌曲,也是本片的主题曲——《眺望你的路途》。
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这些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永不轻言放弃,总有希望在前方等待!”另一边,孩子们对马修也很好奇。他们似乎本能地觉得,这个老师和其他人不一样。
为了搞清楚马修的真实身份——比如,他会不会是个间谍?他们撬开了上着锁的柜门,偷出了他曾警告他们不许动的那个公文包。马修发现后,非常生气地找到了那几个“小偷”。但是,面对想来帮助他施加惩罚的老师,马修却替孩子们遮掩起来。孩子们的感觉是准确的。和他们以前遇到的老师不同,马修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比如,他会悄悄提示那个回答不上来校长提问的孩子;他还会替捣蛋鬼莫朗杰掩饰因被校长处罚而不能接受母亲探视的真相……他对孩子们释放出的善意和爱,经日积月累,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孩子们。最后,他和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了结实的情感纽带。
想必我们都了解,与孩子的心灵连接,或者说给予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石。这样,孩子才会产生改变的内在动力。此外,马修对孩子们的包容、理解,并不意味着放纵。他是少见的教育清醒者,懂得抓“大”放“小”。最初,他以和善的面目出现,邀请过往的旅人去自己家中休息。可是当客人们熟睡后,他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一致。如果客人是高个子,他会把多出来的腿或脚砍掉;如果客人是矮个子,他会把客人生生拉长,直到和床一样高。标准化的教育,正是这张普洛克鲁斯特斯之床,不允许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存在。所以,矫枉过正的教育者们,用它丈量出不合标准的孩子,并把他们遗弃到塘底寄宿学校。但是,人本身就是参差多态的。好的教育,应当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多样化。这就是“大”“小”之别。
对于我们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要苛求孩子照着我们的意愿成长。我们可以给出规则和指导,不过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摸索的自由,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一天,马修听到了孩子们自己编排出来的打趣他的“歪歌”。他非但没有介意恼人的歌词,还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于是,他打算组建一支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心。
他一个个倾听孩子们唱歌的嗓音,把他们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声部。即便是不会唱歌和五音不全的孩子,也为他们找到了团队中的位置。比如,佩皮诺是马修老师的小助理,郭邦则充当起人力乐谱架。随着教室里响起不整齐的歌声,到佩皮诺开始唱歌,再到优美动听的合唱声飘扬,孩子们逐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他们的眼神不再躲闪、乖戾,他们的心灵也放下了过多的防备、警戒。调皮捣蛋的行为少了,同伴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融洽了。马修老师的合唱团,让他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自己的被需要。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的表现是好是坏,开始介意马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一次,一曲唱罢,马修默不作声。有孩子紧张地询问:“我们唱得不好吗?”“不,你们唱得非常好。”听到老师的这句话,孩子们感到了久违的振奋与鼓舞。
其实,所有人都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团体活动是体验意义感的绝佳方式。
在团体活动中,孩子们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也能增强个人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起旅行,一起野餐,一起打球……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为孩子搭建荣誉墙,给孩子讲能够体现出他的好品质的故事……
从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热爱,成就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被上一任代课老师形容为“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莫朗杰(拥有超凡脱俗的好嗓音),最后真的成为了知名音乐家。
通过合唱团,一些好嗓子脱颖而出。比如,莫朗杰——这个一度自暴自弃、敏感多疑的孩子。
马修任命他为合唱团主唱,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马修还再三对莫朗杰的母亲表达自己对这个孩子音乐天赋的认可,建议她把他送到音乐学校。
但是,莫朗杰却误认为马修和自己的母亲有私情,甚至在气急败坏之下,泼了马修一身墨水。
对此,马修并没有把他关禁闭,或者罚他打扫公共卫生,而是取消了他合唱团主唱的位置。
马修对他说:“没有人是必不可少的,你唱也好,不唱也好,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你。”
已经感受过“主角光环”的莫朗杰,哪里受得了这般对待。但他拿出一贯的倔强和自暴自弃,不愿承认错误。
然而,在伯爵夫人来听孩子们合唱时,马修却为莫朗杰留出了独唱的位置。
当合唱部分结束,马修突然示意莫朗杰开始演唱的那一刻,我们从莫朗杰的眼神中读出了复杂的情绪:
里面有自豪,有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感激之情。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萨巴瑞曾说过:
“进入敬畏和感恩的境界,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
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醒孩子:他们永远都不孤独,因为生活本身时刻相伴。
这样的感激之情还可以强化一个事实:生活是美好、明智与慷慨的。”
我们应当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让他们了解自身的存在、世间的馈赠,都值得感谢。
由此,他们也不会自怨自艾和过度索取,他们的心中会装满爱意,也愿意向他人表达善意。
影片最后,校长晋升之路受挫,迁怒马修,让他离开学校。
学生们虽然没有当面送行,但响彻校园的歌声,和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写满了对马修的感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马修,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唤醒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力量,点亮了孩子们的一生。
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这部伟大的影片。和往常一样,点个赞和在看,再转发下这篇文章,在公众号对话框(不是文章留言),回复关键词“春天”,就能收到观看方式啦~养娃时间越长,尤其是养了两个娃后,越来越发现,技巧再花哨、再时髦,养育的根本其实很简单,一直没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的“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就是其中一条。孩子出生禀赋不同,这会影响但不决定孩子最后能走多远、多高。其中有很多变数,有一些又是父母可影响的,相比直接操控孩子去做,作用更长远、更持久的必然是激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鼓舞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2023年,第一个flag立在这里,努力做一个善于“激娃”的妈妈。推荐阅读
痛快!看这位不正经的德国老师,啪啪打脸鸡娃式教育
孩子不想学习时,陪他看看这部电影,强过叨叨一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