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KY测评
测试 / KY测评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们在后台看到一条留言:
“我感觉有一个交心的朋友好难,明明和对方认识了很久,但是总感觉没有走进Ta的内心。难道长大后,我们就注定要这么孤单吗?”
看到这条留言,我和我的同事陷入了沉思。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似乎越来越孤单。只有交心的关系,才可以消解一部分的孤独感。只是和人产生深入联结这件事,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人际互动的文献书籍,同时考虑到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大量的人际互动,所以我们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将咨询师的某些能力应用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普通人如何使用咨询师的技巧与人产生深入联结这件事。
01
有的人
是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
UCLA的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似乎有着某种“治愈人心”的力量,他们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辨识力,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心理状态之中,理解、分析对方的内在状态。即使是最不喜欢跟别人谈论自己的人,在他们面前也能够打开心扉。这样看来,有的人在生活中承担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他们有着高共情能力和助人之心、善于沟通和思考,同时他们有着很高的情感开放性。不管对方的内在反应是什么,他们总会选择尝试理解对方,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者转换话题,所以关系中的双方总是能够彼此分享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这里所说关系不仅仅是友谊,还包括爱情、亲情,或者任何你认为重要的、想要维持的关系。)其实,充当关系中的“心理咨询师”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需要高共情能力、助人之心、良好的沟通、思考能力和情感开放性。即使充当这个角色是很困难的,但是却十分值得。那么做关系中的“心理咨询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做朋友/恋人身边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给另一方带来安全感,从而令其更容易敞开心扉、放下防御、展露真实的自我。然而如果缺失了这项能力,很有可能会发生上面例子中越长大越孤单的情况。想要维持一段关系,需要明白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和陪伴,然而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了越长大越孤单的情况。可见,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其实一直潜在地影响着我们是否能够和他人建立深刻联结。但这样很重要、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到底包含着哪些能力点呢?究竟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或具备多少心理咨询师潜能呢?如果目前这种实力不佳的话,又该怎么办呢?正是有这些令人焦虑的疑问存在,KY测评研发了适用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潜能】测试。通过【心理咨询师潜能】测试,能够帮你了解:
01丨系统评估你的心理咨询师潜能
这个测试可以帮你详细地评估你目前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帮助你更为清晰地了解自己是否具备,以及具备多少心理咨询师潜能。
测试将聚焦共情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人格特质、自我关怀能力和责任感这五大方面,共15个子维度(认知共情、非言语信息的理解、情感开放性等)的具体表现,全面剖析你的心理咨询师潜能,进而了解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
03丨提供专属于你的心理咨询师潜能提升指南
通过这个测试,你还能够获得我们为你量身定制的提升方案。希望你在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潜能水平之后,掌握更多有效且实用的人际交流建议,进一步提升自己人际互动能力。
*关注【知我心理测评】服务号,直接点击菜单栏“我的报告”进入查看对应的测试报告测试题数: 45题 | 报告字数: 8000-9000字所需时长: 10-15mins | 测试价格: 19.9 元- 想以温柔的方式对待身边重要的人(例如重要的朋友或恋人)
Becker, J.A.H., Ellevold, B. & Stamp,G.H. (2008). The creation of defensive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I: A model ofdefensive communication among romantic coupl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5(1), 86-110.
Clark, A. J. (2010). Empathy and Sympathy: Therapeutic Distinctions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2(2), http:// dx.doi.org/ 10.17744/ mehc. 32.2. 228n116thw397504
Neff, K. (2011). Self-compassion: Stop beating yourself up and leave insecurity behind. NewYork, NY: William Morrow.
Rubin, Z. (1975). Disclosing oneself to a stranger: Reciprocity and its limi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1(3),233-260. http://dx.doi.org/10.1016 / S00221031 (75)8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