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巴金一生至交好友,103岁的她说“活着,就是胜利!”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爱分享)
这个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我们失去了太多各界巨擘与行业泰斗。
直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讣告上那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段鞠躬尽瘁、为国深耕的奋斗史。
或许我们本不该如此后知后觉,早应该把先辈们的故事多多讲给孩子们听。
所以米粒妈也想用自己的文字,尽我所能,记录下这些民族风骨、国之脊梁的故事。
米粒妈之前写过的名家故事在这里
·【何泽慧】出身名门望族,坐拥千万豪宅,却甘愿一生清贫,92岁仍挤公交上班
·【林巧稚】她亲手接生袁隆平,是钟南山的姑婆,为了这件事终身不嫁
·【许渊冲】半个朋友圈都在纪念的人,很多人还不认识他
·【王承书】她隐姓埋名30年,放弃诺贝尔奖,她的名字应该被所有人记住
·【屠呦呦】发明口罩,以身试药,面对疫情,他们选择这么做……
还记得米粒妈去年给大家安利过的纪录片《九零后》吗?文章在这《这群90后顶流,让我哭着疯狂追!》。
有一位老人温柔沉静的旁白,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前,这位老人刚刚度过了自己103岁的生日。她本出身大户之家,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
她首创了《呼啸山庄》这一译名,与巴金一家当了半个多世纪的至交好友。历经世事却不改天真本心,万事但求一个“趣”,她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今天米粒妈想给孩子们讲的,就是这位有趣的老人——翻译界的名家杨苡。
杨苡的原名叫做杨静如,1919年在天津出生,祖籍泗州(今淮安盱眙),追溯起来,杨家算是名门。
杨苡的高祖父曾任职过漕运总督,挣下了家业。祖父杨土燮是清末的翰林,几位叔祖父也先后考中进士、举人,在当地创下过五子登科的美谈。
杨苡的父亲杨毓璋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曾先后担任沈阳电话电报局董事,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
▲杨家三兄妹与母亲
杨苡就出生在这样的锦衣玉食之家。但不幸的是,杨苡出生的第二年,父亲杨毓璋就染上了风寒去世,留下一家妻小。
杨毓璋虽然早逝,但他留下的财富,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孩子们极大保障。他精通诗词格律,家中藏书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杨苡兄妹三人未来的人生道路。
▲戴乃迭与杨宪益
杨苡的哥哥杨宪益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在牛津大学留学时,认识了英国人戴乃迭。她热爱中国文化,还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
两人恋爱后,她追随杨宪益来到中国,婚后两人携手翻译了半个多世纪,成就一段佳话。
杨苡的姐姐杨敏如,师从词学大师顾随,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杨家三兄妹的关系很好,从小杨苡就是哥哥姐姐的“小跟班”,耳濡目染的,也醉心于中文与英文的文学作品,跟着看了不少中外名著。有时候想看的书妈妈不给钱买,杨苡就去拉拉哥哥的衣角,然后书就到手了。
▲三兄妹晚年时还常常聚会聊天
其实很小的时候,杨苡的英文说得并不流利,哥哥教她说“哥dear”,可她却怎么都发不出来“dear”的音,于是一直管杨宪益叫做“哥der”,一叫就叫了近百年。
谁知道当年的小跟班后来也追随了“哥der”的脚步,成了一名翻译家呢。
8岁的时候,杨苡进入了天津著名的教会学校中西女校读书,课程丰富多彩,除了基础的英语、国文、绘画、舞蹈等等,还有音乐和戏剧表演,学校每年的毕业班都要演出英文名剧。
课余的时候,哥哥姐姐就带着她去看电影、戏剧,这些童年的经历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多姿多彩的广阔世界。
高中毕业后,杨苡本已经被保送到南开大学读中文,但还没来得及入学,“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南开大学被炸毁,天津沦陷,整个华北地区的形势急转直下。
在这样的家国危难之下,南开、北大、清华三所大学的校长商议决定集体迁往云南,教育界的传奇西南联大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在哥哥的建议下,杨苡决定跟着老师同学们一起迁往西南联大。
她们从天津乘船、取道香港,经水路到越南海防,再换乘火车前往昆明。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和其他千里求学的同学们肩负家国情怀,心里燃起了熊熊火焰,一路尽情高唱《松花江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师生们排除万难共赴昆明,只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保住中华文化的命脉。
三所高校刚迁到昆明,物资短缺、经费紧张,但靠着当地各界人士的帮助,还是慢慢筹措出了校舍。
教室是两块木板夹着黏土建成的墙,搭上简陋的屋顶,木质窗格上没有玻璃,就用竹纸糊上。
联大的日子是清苦的,杨苡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条长凳,一张小破桌。雨大的时候,雨水从瓦檐上泄下来,就成了透明的门帘。
但生性乐观贪玩的杨苡反而以此为乐,“只觉一切都新鲜有趣,甚至巴不得淹上一次才来劲”,在一片雨声当中,她在小木床上又是扭又是唱:“雨!下雨啦!听那淅沥的雨点敲打着门窗!”
尽管条件艰苦,但尚且可以安睡。
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战火就烧了过来。
敌军的轰炸机每天在头顶呼啸而过,房顶被震掉,家具被震塌,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废墟,“跑警报”成了师生们最熟悉的环节。
虽然身处水深火热,但这群年轻人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却是无比富足。
三大顶级名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联合主持校务,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胡适、华罗庚、吴大猷、梁实秋、钱钟书、陈寅恪、金岳霖等等大师组成的梦幻师资阵容,很多年后的杨苡回忆起来,仍然感慨曾从中汲取过无限的精神养分。
西南联大复课后,杨苡本打算接着读中文系。
但当时住在她隔壁的沈从文知道了,就劝她说:“你已经学了10年的英文,到了中文系,那些线装书会把你捆住。你还是进外语系的好,将来,你完全可以成为著名的翻译。”
沈从文的一句劝告,让杨苡更坚定地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外语系的主任是叶公超,谢文通教英国诗,陈嘉教莎士比亚,吴宓教欧洲文学史,中文阅读课,由闻一多、朱自清等任教,杨苡和同学们在这些博闻强识又妙语连珠的大师教诲下,一天天成长起来。
虽是念了大学,但学生们到底还是有些小孩子爱玩的心性。
有一天,杨苡百无聊赖,什么都懒得看、懒得写,便早早吹熄了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盘算明天找谁去玩,到哪儿逛逛,吃焖鸡米线还是吃饵块……
结果第二天一早,沈从文来到杨苡宿舍楼上工作时,笑着问她“昨晚写了什么了?看了什么书?才十八九岁不要那样贪睡,要睡懒的哟!”当时杨苡就羞得无地自容。
米粒妈好像突然能体会到住在老师家隔壁,被支配的恐惧了。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师长的关心和谆谆教诲,杨苡和同学们才得以不断奋发向上,代代传承着文明的火种。
除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关心,还有一个人对杨苡的人生选择影响颇深,那就是她一生的至交,巴金。
16岁时,杨苡第一次读到巴金的《家》,她觉得,与困在家里的自己相比,书中的“觉慧”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于是高中生杨苡鼓足勇气,给彼时已是名作家的巴金写了第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苦闷。
没多久,杨苡惊喜地收到了巴金的回信。在信中,对方就像她的大哥哥一样,耐心的劝慰她“要忍耐,未来总是美丽的”。
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书信往来,成为了彼此家人一般的存在。
对于杨苡来说,“有趣”始终是最终要的事,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好玩哎!”
于是,在给巴金的信上,她总是像跟哥哥汇报一般,絮絮说着新鲜事儿,昨天去了哪里玩,今天上了什么课,哪个老师很有趣……最长的时候,她一封信就写了17页信纸。
而巴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应她,在她迷茫的时候指引她,在她懈怠的时候敦促她,尽职尽责地当着一名人生导师。
有一次,巴金看到杨苡翻译的《俄罗斯性格》后,在信中批评了她:“我觉得你译得有点草率,你本来可以译得更好一点。”
不服输的杨苡暗下决心努力,着手翻译她最爱的一本书《Wuthering Heights》。
早先,梁实秋先生把它翻译成《咆哮山庄》,但杨苡总觉得,这个译名不够贴切。
说来也巧,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杨苡坐在窗前,正读着这本书,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冷风呼啸而过,她脑海中忽然有了灵感,兴奋地在纸上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这一字的改动,兼顾了信达雅,又与原著的发音遥相呼应,从此,这个名字成了国内出版界各种译本的通用译名,被业界人士推崇了近一个世纪,成为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米粒妈每每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这位有趣的老人在冲我狡黠一笑,仿佛在传递给我们生活的智慧。
直至古稀之年,杨苡还翻译完成了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
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文学大儒的精神,仍在代代传承。
如今103岁的她,也成为了后辈们的精神导师,她总喜欢对困惑与迷惘的年轻人说:“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那是她年幼时读过的《基督山恩仇记》中的一句话,也是她践行了几乎一个世纪后,深以为然的人生智慧。
巴金曾说,长寿就是惩罚,可杨苡却说,活着,就是胜利!
特别是在这个分外冰冷的冬天,我们总是格外盼望春天的降临。
这位103岁的老人仍在用她的乐观与豁达不断激励着我们,再坚持一下,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努力活着,就是胜利!
点个赞+在看,我们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不管是新冠感染,还是其他上呼吸道疾病,都要守护好口腔咽喉这道防线
家里可以常备这个澳洲🇦🇺制造原装进口的Ausiki润肺喷雾,百年国民品牌,7大无添加,安全健康,麦卢卡蜂蜜+蜂胶+多种植物提取成分,帮助修复粘膜、舒缓喉咙、养肺护肺、解咳祛痰,帮助减轻症状,让嗓子更舒服,让呼吸更顺畅
马上过年了,必须得换个新发色,美美聚会出街!大名鼎鼎的南京同仁堂植物果梳染终于被我薅来了开团!
这个植物果梳染有国家药监总局颁发的国妆特证,植物配方,无氨无苯无铅,集染发、养发、护发为一体,梳头=染发,特别方便。还有买一送一、买二送二惊天福利,最低一盒只要20多就能到手!性价比堪比清仓
长按扫码,赶紧去看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