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常说的“病毒”,让人想到“病(disease)”和“毒(poison)”这两个让人非常反感的事物。相比之下,英语中的virus在字面上要更加中性一些,丝毫看不出disease和poison的意思。
事实上,英语中的virus来自于拉丁语,在拉丁语中的原义就是指“poison毒药”。中文把virus翻译成“病毒”,应该就是采用了拉丁语中的原本含义。今天英语中的形容词virulent也是和拉丁语的virus相关,含义相当于“恶毒、负面、危险、有害”,例如新闻中经常出现的virulent nationalism(有害的民族主义)。Virus对应的形容词是viral,指“和病毒相关的”,例如抗病毒药物就称为anti-viral drugs或anti-virals。除了这种字面含义(literal),viral还有一种比喻引申含义(figurative),和中文所说的“网红”相似。当某个作品、产品、观点、口号,在网络媒体上迅速传播,在英语中就会描述为to go viral。这种比喻,是来自virus能够快速传播的这一特征属性。另外,英语中还有viral marketing的说法,定义是:to spread information about a product or service from person to person by word of mouth or sharing via the internet or email(以口口相传或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分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和中文所说的“网红营销”如出一辙。英语中的going viral和中文“网红现象”的对应,体现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和英语不同,中文的红色象征含义非常积极,可以用来比喻“流行、广为人知、大受欢迎”。另一方面,going viral的说法,也体现了英语词汇的一个深层的特征,也就是,很多英语词汇,特别是源于拉丁语的词语,是作为抽象概念引进到英语之中的,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形象含义。例如going viral的说法,在直观上并不会让人想起poison(毒药),因此也不会有明显的负面联想、不会让人感到忌讳,比喻用法(figurative use)的空间也就更加广阔。前些年有一部电影《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故事情节的结尾,描述了一种病毒在全世界扩散的情形;电影片尾有一段visualization段落,形象地展示描述了大范围传播(viral transmission)的情景。这样迅速全面的传播,恐怕是所有viral marketing营销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地图中的起点城市,是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之后的各个传播节点,都是世界地理中的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名称和位置、也是值得了解的基本文化常识(cultural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