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会更好找吗?房价会再涨吗?关于2023年中国经济的10个疑问,答案全在这里了
文 | 夏虫 暴雨
来源 | 智谷趋势(ID:zgtrend)
推荐人:毯叔
毯 叔 说
送走了2022年,又迎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
在2023年,会有哪些重大事件影响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跟大家盘一下。
猜想一:GDP增长能恢复到5%以上吗?
2023,普通人拼多多,国家拼经济,能拼到什么程度?
看官方将2023年经济增速定到多少。
经济学家们也分成了两派,有“高5派”和“低5派”。不过,体制内的专家或国内学者,大多还是“高5派”,主张经济增速应保持5%以上。甚至有专家称“GDP增长5%是底线”。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GDP最终核实数同比增长8.4%,上修0.3个百分点,比初步核算数足足增加了5567亿元!
别看只有0.3,小小的数字暗藏玄机。意味着2022的GDP增速可以更低,由于2022年经济基数较低,就给2023留了更大的反弹空间。
2022年中国经济呈现较大波动,第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别是4.8%、0.4%、3.9%,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为3%。四季度不少人阳在家,所以2022全年增速要超过3.5%,压力不小。
我更倾向于认为,2023年“超5”是底线。5%,是中美经济能否逆转的关键点,也是中国人信心和预期的关键点。
过去大家认为中国经济赶超美国是毫无悬念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2019年底中国GDP占美国的比例为66.8%,但到2021年底这一比例已升至76.1%。但2022年前三季度下降到68.3%,可以预见全年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如果要回升至2021年76.1%的高点,则要么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明显高于5%的增速,或者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
5%,有可能吗?
猜想二:疫情会在今年五月份结束吗?
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眼下,国内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奥密克戎BA.5支系。感染康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
然而,与这两种毒株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这意味着放开后,人们感染新毒株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作为一种RNA病毒,新冠病毒注定会持续变异,并且朝着会“传播力强、致病力弱”方向进化。
至于中国的疫情究竟能在什么时候结束?我个人乐观地认为,或许就在5月份。
图源:网络
参考新加坡的防疫过程,2021年9月新加坡正式开始转变,从清零转向放松,在这个过程中也迎来了第一波阵痛期,持续了3个月左右。
到今年3月份,新加坡迎来第二波疫情。虽然这波由奥密克戎带来了新的一轮感染高峰,但新加坡还是毅然迈向与病毒共存的道路。从政策的转向到社会新秩序的建立,耗时约莫在5个月左右。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面向全国讲话中,强调了国民心理的调整,“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
中国也是如此。眼下,国内针对新冠的第三款口服药获批上市,共有13款获批的新冠疫苗,整体的医疗体系也在加紧调整完善。
尽管不能完全摆脱疫情的困扰,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和经济生活上,都将走向新的道路。
曾经的“疫情导向型”社会,也将重回正轨。
猜想三:珠三角长三角会出现“新型用工荒”吗?
2023年,东西南北中,发财还到广东吗?
返乡潮即将来临,很多省份忙着出海抢订单时,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打响招工“第一枪”。又是到人家门口跨省招工,又是猛砸“大礼包”请打工人就地过年,说白了就一个目的——节后稳岗留工,把“订单”敲定成“定单”。
但返乡潮逆向而行的“抢人”、留人背后,一个趋势不容忽视: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工的东部地区,农民工总量已从2015年16439万人减少到2021年15438万人,短短6年减少了1000万人。
仅珠三角地区,过去4年间就减少超500万人。
三年疫情,更是加速新一轮农民工回流。比如河南,在2022年10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省新增返乡创业137万人、带动就业900多万人。另一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率达到90.7%。
很多农民工,已经不需要丢下孩子和老人跨省打工了,本地就有就业机会。那是否意味着,2023年珠三角、长三角的“用工荒”会加剧?
图源:网络
或许,我们要担心的是“新型用工荒”。
一方面,随着产业链的全球重组,国内的生产订单可能会减少,用工规模会萎缩。
另一方面,打工人对涨工资是有期待的,但当劳动力成本上升到临界点,工厂老板会狠下心上机器人。毕竟一台机器人抵得上10个工人。
以后缺的就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农民工了,而是懂得操作自动化机器的技能型人才。
猜想四:2023年,工作会更好找吗?
经历过这三年听得耳朵都起茧的“今年工作不好找”后,这可能是还在找工作的年轻人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了。
但很抱歉的是,我们只能给一个相对不那么乐观的答案。
鉴于2023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人人都说今年是“最难毕业季”。
然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无疑会再“卷”出新高度。
去年,不少大学生选择了稍避锋芒,暂时回避这个拥挤的就业竞争时代。如中国政法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显示,截至8月31日,2088个本科生中,仅有163人签约就业,占毕业去向落实总数的8.7%。
都不就业了,剩下的人去哪儿了呢?——深造。数据显示,1547名本科生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读研或出国留学,这人数是选择就业人数的9倍。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眼下却是就业门槛被堆得越来越高,就业预期也被推高。
与此同时,房企和互联网大厂们还在降本增效阶段,或关闭产品线,或取消校招。2022年最后一个月,字节、B站、小米和知乎都传出了优化的消息。
当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老祖宗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在外卖、家政和房产中介等相对低端行业的学历高端化,越来越明显。
轻体力劳动活也突然走俏,如保安、保洁、保姆这“吉祥三宝”成了不少年轻人感兴趣的理想职业,他们在这个时代选择提前进入人生下半场。
这些工作机会,深入钻研,也能成为一行专家。
猜想五:中国会迎来60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吗?
中国很快将失去这个世界第一。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在2023年4月中旬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第一人口大国”易主,这并不意外。因为中国人确实“生不动”了。
从2021年末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披露的数据来看,已经有超一半人口在负增长,整年全国新增人口只有48万。
2022更不乐观。育龄女性数量持续下降,年轻一代生意意愿持续低迷。根据七普数据,2021年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450多万人,2022年又比2021年减少约400万人。
从各地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看,2022年出生人口普遍比去年同期下降。比如山东德州,2022年1-9月出生23256人,同比下降9%;安徽阜阳,截至统计年度6月,全市出生42473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8.6%。
图源:网络
2022年的新生儿数量尚未公布,但跌破1000万是必然的,甚至可能逼近900万。
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叠加2022年庞大的感染人群……2022年可能出现了“超额死亡”。
这一减一增,我们预测中国可能在2022年就迎来60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3年会扭转颓势吗?
应该不会,中国新生儿的数量可能在2023年创下新低。因为要考虑新冠疫苗注射因素和未来经济预期,很多女性不愿意在2023年怀孕。
可以预见,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连锁反应将像海啸般席卷而来:幼儿园一孩难求,教师这个铁饭碗不再香,奶粉企业最好转型卖避孕套。
猜想六:今年房价还会再涨吗?
今年的房价,究竟是“涨涨涨”还是“跌跌跌”?
从来没有一样东西像房子一样,能在这么大程度上牵动全体中国人敏感的神经。
事实上,继被政策和市场痛殴两年有余后,房地产真的要重回历史舞台了。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公文中,支持消费的排序是:住房、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房地产喜提第一。
与此同时,让多头们都不敢想的是,年末房地产竟然再被重申“支柱”地位。
图源:网络
遍观总体形势,明年二季度开始,房地产的强势崛起,已经是板上钉钉。
然而,不管是从出生人口、居民杠杆率还是城镇化率来看,房地产已经进入中年时期,即存量时代。
需求减少,大量房子过剩,就意味着上一轮的普涨行情再难重现,因此明年必然是“K形复苏”的一年——说白了就是分化。
行业上,憋屈了三年的地产人会发现,今年还有不少房企会消失,另一部分国资属性或是优质民营房企,则会站稳脚跟,持续吞并更多市场份额。
楼市上,我们会迎来一场地方跟老百姓钱包之间的大型拉锯战,刺激政策还将陆续有来,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如愿以偿。
区域分化、地段分化、产品分化则成为主旋律。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温和增值,其余或随大市走动,或加速下坠。
因此,大城市宜抓紧做好置换,小城市则无需过多关心房价。
猜想七:互联网大佬们会高调回归吗?
大佬们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目光。
2022年关将至时,互联网大佬们在内部总结大会上纷纷发飙,尺度也是惊天,似乎在助力媒体完成年度KPI。
先有腾讯马化腾怒斥“腾讯内部贪腐问题触目惊心”“要砍掉该砍的业务”“买量是踩坑”;
再有京东刘强东痛批“中高层拿PPT欺骗自己”“要回归商业本质”;
图源:网络
后又有阿里巴巴张勇用最严厉的内部信,敲打阿里云,称“「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挂在公司墙上的标语”。
大佬们密集发声,注定2023年会是互联网大调整之年。
在中国经济全力追求复苏的档口,大家期待这些互联网大佬能带领平台企业走出谷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从“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反垄断时期,到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台企业的身份就判若霄壤。
这些迹象都在表明,在反垄断期战术性归隐的互联网大佬们,似乎要重出江湖了,更多参与到大厂的实际业务中来。甚至有媒体称“现在的悬念是另一位马总何时回归”。
不过我们预测,大佬们并不会高调回归,毕竟都是深谙经济运行的聪明人。他们在幕后,也许从未离开过。
猜想八:2023年大家会报复性消费吗?
“新十条”发布后,“阳康”们躺满了三亚的沙滩,报复性旅游似乎开始了。
比旅游人更忙的是银行人,报复性存款更早到来。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2022年全年居民存款余额暴增12.7万亿,创下历史新高。如果再减去贷款余额,前10个月的时间,老百姓就往银行存了9.3万亿,接近过去十年居民净存款增加的总和。
10个月时间,就堆出了过去10年的存款总和。
说明许多人,其实是手里有“粮”的,那2023年会报复性消费吗?
可能有点悬。
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23年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选择更明智,消费未降级”的消费趋势,消费者们并没有在选择品牌和产品时妥协,而是更加谨慎的进行权衡,更积极地寻找折扣和促销。
说白了,2023年还是利好拼多多的一年。大家对换手机、换汽车等大件消费会更谨慎。
一个好消息是,特斯拉、苹果,都一改过往的“高冷”范儿,频繁降价开启卷网模式。
各大渠道都有不少捡漏机会,为“吃土打工人”送来福音。
当然,我们也期待其他配套措施的跟进,消除三座大山,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真的迎来报复性消费。
猜想九:俄乌冲突会结束吗?
俄乌冲突,恐怕是去年最大黑天鹅。
你知道俄乌打了多少天了吗?
去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对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标志着俄乌冲突全面爆发。
这是一场人类三十年未有的大冲突,而这场大仗已经进行了312天,彻底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全球股市、汇市、能源、粮食和各种原材料都发生极大动荡,欧洲和西方国家的关系陷入僵持,双方的制裁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从限制出口到各行各业,经济上的“分割”大势十分明显。
图源:网络
这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较大拖累。IMF指出,俄乌冲突使全球经济复苏遭受巨大挫折,其影响将导致143个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被下调。
而最新的动向,是俄罗斯策动乌东四州独立并入俄罗斯。因此,在美国依旧给予乌克兰军事支援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反侵略军事行动必定会继续坚持下去。
在这个大背景下,俄乌双方很难重回谈判桌上。
2023年,不确定性从未远离。
猜想十:2023年会比2022年更好吗?
当新的一年钟声响起,这三年,才算真正翻篇。
自由追寻诗和远方,自由拥抱爱人的生活,在阳光下放声大笑的生活,真的要来临。我们可以真切地活在每一个具体的瞬间。
今年,一定不会比2022年更糟糕了。
或许不能一夜暴富,不能飞黄腾达,但祝愿每一个温馨小愿望都能实现。
图源:网络
2023,还是要满怀希望!
2023年,大家都有什么愿望呢?欢迎大家留言。
*全文完,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微信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看到我的文章,请一定给本文“点赞”、“在看”、“分享” 三连,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微信里。
*「毯叔盘钱」所有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读者结合个人财务状况,独立决策。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你也许还想看:
疫情下活了3年,中产们猛然发现,原来我们只不过是“塑料有钱人”
穷人突围的三道高墙:少部分人死在第一步,大部分人被挡在第二步,很少人能突破第三步……
三年前的我们VS三年后的我们:疫情这三年的变化,过分真实了!
点击关注毯叔
回复“盘钱”领30本财商好书
想和毯叔近距离接触,一起聊天谈钱
请添加微信:guanzhang3
添加时请备注“读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