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近看到的几份「寻妻启事」,却让我陷入了矛盾中。对不起,这一次,我的私心是——不希望失踪的她们被找回。这几份「寻妻启事」是这样的,看上去与一般的并无两异。但要是仔细观看她们的面容状态、身份信息,会发现一些端倪。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已经育有两子,大儿子三岁,小儿子八个月。性格单纯,未成年生子,手腕疤痕明显,带着轻生的念头。△其中一张寻人启事 | 图源:网络
对于妻子的消失,丈夫们的统一口径是“失踪”和“离家出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一条信息一通电话,或是选择求助警察,都能很快与亲人取得联系。除去被拐卖、遭遇意外等无法发声的情况,两三年还找不到回家的路,属实有些蹊跷。让人意识到不对劲的,是寻人启事最后以丈夫口吻写的「家属附言」。「请你好好为你生的孩子想想吧,他们都很小,需要母亲的陪伴。」△丈夫恳求妻子回来 | 图源:网络
字里行间中展现出的形象,是朴实的丈夫牵着年幼的小孩,在深情呼唤着妻子的归来。而妻子是如此的执迷不悟,任性地揪住一点小错就抛家弃子。1. 这些离家出走的女性,很可能遭到了家暴,不得不逃;2. 丈夫正尝试用「母职」和孩子,对她们进行道德绑架和羞辱。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中,安全是底层需求。有了安全感,人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与幸福感。而这群来自基层的女性,连最基础的安全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用“离家出走”这个词来形容她们的行动,还是太轻了。她们选择割舍与孩子的羁绊,冒着未知的苦难与危险离开。△网友对寻人启事的评论 | 图源:网络
这些逃跑的妻子,大多来自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属于「基层女性」这个群体。「基层女性」的原创者,博主王慧玲给它的定义是:来自农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依傍的女性。尽管有法可依,但在实践层面,农村女性的平等土地权益始终得不到保障。一旦婚姻关系破裂,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的分割非常不利于女性。因此,哪怕遭受家暴,她们也往往会因为经济问题而忍耐。其次,社会舆论往往是基层女性离婚的第二道“拦路虎”。结婚时有多热心当媒人的七大姑八大姨,离婚时就有多阻拦:“忍忍就好了”“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们的话语中,对家暴的轻描淡写,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寻常。人际关系的盘根错节,带来的是双方家庭的知根知底。一旦离婚,被戳脊梁骨的不止是夫妻二人,整家人都颜面无光,无形中就比他人矮一截。 △农村妇女关于家暴的求助贴 | 图源:网络
根据北京市怀柔法院统计,当地农村的离婚案有八成涉及家暴。这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家暴的认知普遍不足。在遭遇家暴后,也很少有保留证据的意识。也就是说,即便家暴事实存在,缺乏有力的证据,法院也难以维护受害者权益。△怀柔法院对于家暴行为认定率的统计 | 图源:网络
总有些幸运儿,斗智斗勇后掌握到了家暴的证据,成功进入下一环节。证据被提交到法院,法院也承认了证据的合法性,一切顺利,似乎离婚的希望近在咫尺,自由的号角即将吹响。但她们不敢放松,因为通常形势下,这只是离婚拉锯战的开始。短则数月,长至一两年,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她们才能从丈夫死皮赖脸的纠缠,以及“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好意”中脱身。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普通人,尚且要在爬出泥潭的漫长折磨中脱层皮,更何况加倍窘迫的她们。在寻求司法解决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部分施暴者,被受害者的反抗行为激怒,会引发更加失控的情况。央视新闻《面对面》节目,曾专访过一位“被咬掉鼻子的女人”。△家暴中被咬掉鼻子的女人 | 图源:网络
她也尝试过离开。但女儿,竟成了丈夫手中要挟的工具。女儿被迫跪在闹市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她的胸前悬挂一张“找妈妈”的牌子,路人的指指点点几乎要将女儿生吞活剥。她再也受不了了。而就在她鼓起勇气与丈夫协商离婚的那天,丈夫的怒气瞬间爆发,咬掉了她的鼻子并吃了下去。她们面临的将是经济来源、社会舆论、离婚程序、二次伤害的多重难关。家暴的恶习“非一日之寒”难以纠正,且次数与程度会只增不减。她们寄希望于只要自己消失得够久,丈夫就会难以忍受现状,从而主动提出离婚。「如果一方(被告)下落不明或失踪满两年的,人民法院会判决离婚;对于下落不明或失踪未满两年,又没有其它证据证明夫妻感情已经破裂的,人民法院会判决不准离婚。」△不愿离婚丈夫发出的求助贴 | 图源:网络
遇上这种“坚决不同意离婚”的施暴者,她们赌输的,是自己的下半辈子。要么隐姓埋名,像逃犯一样心惊胆战地苟活;要么被迫回去,顶着法律上的夫妻名义,继续过猪狗不如的日子。这群家暴受害者的逃亡,或许是第一次,也或许是第七次。△女主遭遇家暴 | 图源:美剧《女佣》
除了正常死亡外,多数母亲选择逃婚或改嫁,离开这个地方。许多人认为,她们忍受不了贫穷。但媒体调查后发现,家庭暴力、丈夫懒惰,才是她们逃离的根本原因。被留下的孩子,独自吞下失母的苦果。这枚果子,经过闲言碎语的浇灌,可能长成怨恨母亲、厌女的树苗。我无法苛责这些自身难保的女性,毕竟现实并没有给她们更多选择。这种困境的解决,远远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更需要法律、社会层面的支持和解决。比如,在南澳,政府将为家暴受害者提供10天带薪假期。 受害者可以利用这段假期,安全地搬家、出席法庭听证会,以及寻求法律建议。△家暴假 | 图源:网络
中国也有不少致力于反家暴的社工机构,比如位于云南的明心机构。如果无法调解,他们会对想要离婚的受害者提供相应的协助,并持续进行心理辅导。家暴受害者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社交技能,为以后的回归社会和独立生活打基础。△曾受家暴的女性通过做美甲维系生计 | 图源:网络
基层女性对婚姻的逃离,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像是「遥远的哭喊」。虽不能与她们共患难,但我希望至少我们能听见这些哭喊,不要让它被淹没,变成远方无关紧要的新闻。1.央视新闻 《家暴中被咬掉鼻子的女人:在我们农村 离婚很丢人》2.中国新闻网 《农村离婚案大多涉家暴 因缺乏法律意识认定率低》3.新媒体女性 《明心社工:反家暴,你以为离婚就完事了吗?| 朴西的田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