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戏太多被打差评,我替Ta不值!
某年某月,当你走进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展柜里,你也许看都不会看它一眼。
毕竟,它看起来是那样的普通,暗沉的花色,笨重的身形,乍一看,这不“花瓶”吗?
但在千百年前,它拯救过不少人的生命,叫一声“花瓶”绝对是小看它了…
事情要说到,西汉。
那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白天,一男人鬼鬼祟祟走在密林里,似乎在听着什么,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到一个神秘的地方,马不停蹄…
原来,他就是古代的情报员,全靠着良好的听力,监听前方动静。
他是当时最优秀的情报员,因为他跑得最快,总能第一时间传递战报,为此好几双袜子都跑烂了…
本来想着自己就要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
但没想到,一个新人来了,入行才短短三个月,竟然传信息比自己还快!
这怎么可能?
这人每次出勤吊儿郎当的,抱着个酒罐,一看就是来喝酒混日子的…
于是,男人偷偷跟上了他:看你小子还喝酒,我就来抓个玩忽职守的现行!
没想到,现行没抓着,反而窥见这人传递信息的秘密。
只见他把酒罐的口紧紧蒙住,埋进地底,埋好之后,趴下身子,静心凝听…
不一会儿,周围风平浪静,但他早已听到千里之外战马奔腾!
好家伙,利用的是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更快的原理!
这酒罐,根本不是什么喝酒的,活脱脱就是一个军事监听器!
男人惊呆了,原来还有这样的黑科技,活该他超过自己啊…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2022年纪录片《上线了文物》第二季,一集一个文物,以情景剧结合文物的方式,轻松诙谐,介绍了60多件有意思的文物。
网友评论:长见识了!每一件可以留存到现在的文物都是难能可贵的,背后都有我们不为所知的故事,也许它只是你在博物馆里的轻轻一瞥,但已经历了无数风雨。
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说到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吃的。
要说会吃,汉朝人绝对算得上一份,要说第一爱吃的,那绝对是烧烤。
在这件汉釉陶烧烤炉上,短短几根签,就集齐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鹌鹑,有烤鱼,可见这是墓主人的最爱…
下去带什么绫罗绸缎,都不如这一口烧烤得劲!
还有一种暗黑烧烤,烤的不是别的,是蝉!
你还别说,这釉材质,完美还原烤蝉滋溜冒油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试试是怎么回事…
要说谁最爱吃烧烤,南越王赵昧,绝对排得上号。
只见那烧烤架,方形内凹,四个角微微翘起,防止烤串滚落,烤炉旁边还有搭配烧烤的铁签和铁叉,太精致了,不愧是食在广州!
吃烧烤少不了喝酒,炎炎夏日,当然要喝冰酒。
这里就说到错金银铜方鉴和铜方罍。
这是一组青铜酒器,庄严肃穆,但可爱的是,鉴身四周雕刻了四只小兽,四兽蜷身俯卧,探头探脑向鉴底望去,仿佛四只偷水喝的猫,活灵活现…
喝的时候,只需要把冰倒在方鉴里,再在方罍里放入酒即可。
但古代没有冰箱,怎么保证冰不融化?
原来,古代有专管冰的人,名叫凌人,冰激凌的凌。
每年12月去凿冰,计算融化后的用量,采集夏日所需冰块的三倍存于冰窖,以供来年之需…
原来,现在这根本不值钱的冰,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啊!
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日常用品。
比如牙刷。
牙疼,人类永恒敌人,为了牙疼跑遍医院花光钱还没治好的人,永远不在少数,哪怕到了医疗如此发达的今日。
古人是如何保持牙齿清洁的?
这就不得不提隋唐五代,一款简单又智慧的:揩齿。
平时先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就用牙齿咬开杨柳枝,杨柳纤维就会支棱出来,蘸上盐,就能刷牙了…
好家伙,一次性牙刷!
还有厕所。
每次便便很长时间时,总会让人对坐厕这玩意心生感恩…
在西汉,我国就已经有坐厕了。
那是在西汉梁孝王王后墓里,出土的石制坐便器,坐厕是坐厕了,但这怎么看起来像是刑具,一点也不享受啊…
看完了日用品,还有一些并不常用的礼器,更让人大开眼界,隔着屏幕惊呼:真精致!
比如莲鹤方壶青铜器。
它上下半身,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上面云淡风轻,一只灵动的仙鹤,顶在莲花之上,仙鹤轻点湖面,足下绽放十瓣莲花,交叠的双层花瓣,下映湖水,上迎天光,缥缈间,一派祥和灵动…
下半身却狰狞可怖。
蜿蜒爬行的蛇遍布壶身,振翅瞪目的鸟隐匿其中,腾云驾雾的龙肃穆狰狞,弯曲匍匐的兽稳稳地托起整个壶体…
上下瓶身,一场神兽与仙灵之间的追逐,这野性十足的场面,竟然就这样上演在一尊盛酒器上!
实在是让人由衷感慨,太有想象力了…
文物绝不仅仅是一个物件,透过文物,我们还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气神。
比如在虢国车马坑里,我们看到,西周之“礼”。
那是连战场也讲究贵族精神的时代。
如果两方对战,一方受伤,就要让伤员回营疗伤,与之配对的战士只能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争中。
西周人认为,这样势均力敌的战斗,才是最光明磊落,最能体现战斗力和战斗精神的。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好有武德!
比如对生命的尊重。
《左传》有这样一句: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也就是说,不得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
虢国车马坑里,有另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一天,俩士兵抓到一人,这人赶紧说:我有白头发!
俩士兵放了他。
但这俩人后知后觉:这人只有一根白头发,是不是不算老?
于是,又开始追他,追着追着,这人说:别追啦!已经超出50步了。
原来,除了不抓老人外,还有不抓已经跑了50步的人,这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求生能力,这样的人,就放过他吧。
两次放过,体现的反而不是“弱”,而是“强”,我们有自信可以放这些人回去,而不是胜之不武。
而这人被放过后,与士兵之间的对话,更是在战火纷飞中,生出一丝人道来。
只见那士兵竟说:放你一马,记得小心点,下次别被逮着!
只见这被放过的人说:谢谢好心人,祝你们立功升爵,再见!
原本立场相反,水火不容的双方,竟然就这样放过彼此…
我想,那是因为,相比于遥远宏大的立场下,他们对眼前活生生的人,更有出自本性本心的同情吧…
那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十恶不赦的敌人,那不过是一个有孩子,有家庭,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但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七雄争霸,生灵涂炭,谁又会记得那个讲究礼仪,只竞技尽量避免伤亡的时代呢?
原来我们,曾经是这样的…
这或许,就是文物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人,用他们的智慧活着,哪怕科技并不发达,也绝不过得粗糙,哪怕小到牙刷,也做得精致…
他们也许是“愚昧的”,拜神烧香,花大量金钱做一件现代人看来也许“没有用的”礼器,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
还有些让人觉得“效率低的”,打仗居然还要“礼”,杀个人也磨磨唧唧的,但这不正是现在动不动就打动战争,围观者还拍手叫好恨不得自己也干一仗的时代,最缺少的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而这一切,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未断绝过的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
时隔数千年,我们依然可以读懂那铭文,抚摸那青铜器上的斑纹,读懂过去,读懂未来…
历史的回声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该忘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值得点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