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博士生逗猫被通报批评,这可能是个语文事故
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
没人看了这个通告不觉得奇葩!
博士生,因为逗猫,逗猫没戴手套,就“影响恶劣”,被处分,被通报了。
不禁令人感慨,都是成年人了,居然学校还要管这种细节?!
可是,我认识的交大人,包括交大学生的家长,却纷纷在各种渠道解释:不是这样的,这个处分我们都支持,我们都理解。
朋友们给我讲,原来,上海实行全域静默期间,校园是重点单位,而学校管理层一开始就想到了特殊时期,如果学生有急病或事故,紧急医疗怎么办,于是协调多方搞了特别病房区,让需要医疗资源的学生可以有地方既不用去外面医院复杂的环境增加风险,也不用跟别的学生继续混住宿舍。
可是,疫情管理期间,流浪猫狗都比较饿,自四月初起,学生里陆陆续续不断发生被流浪动物抓挠,不得不打狂犬疫苗的事故,狂犬疫苗一打就连续好几针,这些受伤的十几例病人,快要把临时病床占满了。为此学校已经三令五申,发通知,发公号,说了好几遍。
所以,这位同学的行为,确实是严重地违反了疫情期间的管理,给公共资源带来负担。
跟我聊天的家长说,这份通告是校内通告,有前因,完全没错,是媒体不问青红皂白就发出去拉流量引来的误会,媒体不好。
有没有可能,问题还是出在通告的写法上?
因为没有媒体,就算别的学生或纯粹好事者,看到可能都会转发,毕竟行文太奇怪了。
学生犯错的情节描述得很清楚:“近距离用小草逗流浪猫,且未佩戴手套”。
这个行为的后果呢,是“给学校疫情防控带来风险”。
行为定性是“其行为对个人、对同学、对学校都极不负责任,影响较为恶劣”。
为什么逗猫带来风险,这个以前发过文的因果省略了,使推演不合人情,第一次得到此信息的读者也许会猜,难道是野猫带病毒吗?甚至,“用草”这两个字其实是多余的,他用筷子还是用纸巾逗,性质是一样的,没必要在公文里写这个细节。
从事实看,这个通告批评对这位学生其实处罚不严,就是个通告,取消评优,隔离需要自费,实际上是警告性质,不算严厉处罚。甚至可以说,那句“且未佩戴手套”还有点假严厉的意思,大概戴着手套能保护自己,这个事就没那么恶劣了。
但公文的语气声量却是凶狠死板的,希望全校师生引以为戒的姿态也是很严肃的。
媒体没有前因后果直接曝光固然鲁莽,但我想的是,真的公文只能这样写吗?
如果公文能不要预设“之前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存一点点耐心,把前因后果简略描述,把严重性讲一下,以及开头结尾的口号式别这么“范式”,会不会就看起来没那么荒谬。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商务上写个合同也好,行政上出个通知也好,第一动作是去抄,找参考。因为很多人的语言能力不足以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意思。
要维护校园隔离管理的大秩序,直接省略成了:“你们要听话!”
常有人说,只有学好数理化,才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更曾有科学大咖迷惑地问过我:“你们文科都学啥呀,感觉翻来覆去都是有理,学说谎了。”
这件小事让我思考文科的意义。
如果我们的整体语文水平够好,如果我们有点真正的哲学教育,那么每个人独立地去梳理生活中每件事的因果成为习惯,很多事情的微生态系统就会不一样。
写字的人,不陷于文字本身的陷阱,不随便复述别人的话,尊重沟通对象,好好说话,说准确,说客观。
阅读的人,能读懂事实与观点的分别,接受信息后能放到逻辑的架子上而不是马上触动情绪。
——该多美好!
一篇通报,是寻求共识的,而不是引起猜疑。一篇通报加深了辛苦做事的人跟看热闹的人之间的隔阂,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遗憾。
人文学科的意义一直在的,那不是找工作的武器,是整个民族的素质。
虽然现实一地鸡毛,家长制度的千年惯性仍然沉沉地挂着,商业利益布下三秒嗨快餐文化的天罗地网,要做一个能思考,能表达的独立人何其困难。汉语,一方面向文件依附,一方面被口语打散。
而语言,又是一切人文社科的基础,有意无意贬低人文科学的民族是不能伟大复兴的。
从一个小小的网络风波,
联想至此,打扰大家了。
我们从广州一家供应商要来清仓的内衣库存。
这种无痕内衣,日常报价138一套,平台优惠到五六十一套,现在我们的价格是58两套!
不是地板价,也是脚踝价啦。
往期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