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当城管,700多名硕博士报考县城基层岗位,名校生被浪费了吗?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不仅大部分普通人这么想,哈佛、清北等海内外名校学生似乎也这么认为的。
这段时间,“北大核物理博士考城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辅警”(虽然之后被证明是乌龙)等话题引发关注。
有人说:
“现在城管都需要博士了吗?”
“考编已经卷到这个程度了吗?”
也有人说:
“疫情之下工作不好找,能理解”
“找工作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尊重他们选择。”
其实,大家对名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之有这么多议论,实际上还是围绕一个根本问题:“名校生考编、进县城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现在名校生考编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以及为什么大家都去考编了。
大家都说名校生考编“卷”,那么到底卷到什么程度呢?
从此次登上热搜的“北大核物理博士”考朝阳区城管的的一事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虽然知道能考上北京公务员的都是精英,但当看到这份朝阳区公布的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时,还是被吓了一跳。
这些考生除了来自北大、清华,还有中国社会科学大院、中国人大,农学全国第一的985中国农大。此外,还有部分国外学历背景的学生,如日本京都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
这样看来,朝阳区公务员的国内双一流高校背景不仅是标配,而且硕博学历更是占据了95%以上,本科生几乎快被“卷”没了。不知道明年要报考的本科学子看到这份名单什么感受,会不会直接“被劝退?”
而颇受大家关注的“城管队员”一职,的确堪称“卷中之王。”
朝外街道的2个岗位被素有中国“外交家摇篮”之称的外交学院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研究生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两名硕士拿下;
崔各庄的“城管监察岗”被英国曼切斯特一硕士攻克;
而登上热搜的“北大核物理博士”最终拿下的是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
而其实,大部分岗位的学历报考要求只是“本科及以上”。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浙江西南部地区的丽水市的遂昌县近日公布了一份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名单。同样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入围人员来自浙大、复旦、上交、港大等名校。
而遂昌县本身是一个常住人口约20万的小县城,这次放出的24个岗位也有很多是乡(镇)、街道下属事业单位基层工作岗位,但最终应征而来的就有来自上交博士、复旦硕士、同济硕士毕业生。
可以说这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名校硕士、博士扎堆涌入县城”并没有夸张,属于石锤了。
无独有偶,广东省和平县在今年1月发布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消息后,收到810多份报名表。
猜猜看这800多个人的学历背景怎么样?
拥有博士学历的有31人,硕士超过700人!本科生不得不说一句:原是我不配!
虽然大家对名校生的择业观念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但是近来这么多人扎堆涌入体制、县城内,还甚至愿意去县城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确不免令人担忧。名校生都去做普通人可以做的工作了,那谁去搞科研呢?
而说到搞科研,可能名校生也是有一大堆话要说。
其实即使是名校毕业,如果专业岗位的市场不好,也会过得十分艰难。
比如素来有“四大天坑专业”之称的生化环材,在豆瓣的“生化环材自救小组”当中,看到有2万多人入了这四个坑后报团取暖。
你以为大家在这里会抱怨、吐槽自己的专业吗?并不是。可能大家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了,都在积极想要“出坑”。
*小组内大家都在咨询怎么转专业、转行的问题
有个网友分享说,自己从上海某211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了5年,现在是公务员。
环境专业之所以难就业的原因就是目前这还是政府行为主导,企业很难把资源投入在这上面。毕竟,追求利润要快得多,而治理环境则是一件见效非常缓慢的事情。
他说:“环境治理是一件费时费钱又没有任何产出的产业,对企业来说,有这个钱雇两个人,加一台机器,就能创造更多的营收。”
市场整体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自然就不需要更多人才。
其实不止是环境专业如此,比如生物医药方面的专业。因为药物研发的过程十分漫长,且需要投入成本也大,外加还可能面临研发失败和无法获批的风险,很多公司甚至不愿意招聘全职的化学、生物研究员。
可以看到,即使是名校毕业生,如果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市场发展“不吃香”,也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更有把握且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了。
当然不少人会问,名校硕博士就是国家培养的科研人才呀,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最后放弃搞科研了?
豆瓣一条留言是这么说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抱着为地球做贡献的情怀学环境太傻了。”其实很多人曾经的确有为科研事业贡献的理想热情,但这种热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比如2021年计算机行业毕业生工作后半年的平均工资就接近7000元,而生化环材专业中食品科学类只有4700元 。
面对现实当中真金白银的落差,这对于想要坚持科研道路的人来说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博弈”。
那么博士进入高校内工作不是同样也有编制吗?工资也不少吧?
实际上,高校的招聘本来就是分为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的,非事业编制交给第三方劳务公司派遣,真和“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而想要拿到高校内终身事业编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4年,清北开始进行了教师人事制度的长聘制改革,此后一大批211、985高校相继推出了“非升即走”的改革措施。
这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高校教师的“青椒”期。很多高校喜欢招募一堆博士后成为“青椒”,然后大家一起进入几年的考核观察期,如果做不出相应的学术成果,那么就要走人。
在同龄人都在考虑结婚、买房、买车和一辈子安稳生活的阶段,搞科研的硕博士生还需要继续升级打怪。
35岁是大厂打工人的职业发展天花板,而45岁则是科研圈的天花板。因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等学术“帽子”申请年龄都不能超过45岁。
最后说说,搞科研到底赚不赚钱呢?
网上看到一个教授对自己亲戚家小孩说:如果你要走科研这条路,那就要做好安贫乐道的准备。
在国内高校排名前20的中南大学官网上可以看到,该校正在招聘高层次人才,开出的薪酬是16-30万,外加享受一些当地的福利政策。
在长沙这样一个房价不高的城市这样的待遇似乎也不错,但是也“富”不到哪里去,在互联网大厂这可能就是一个名校本科毕业生的待遇水平。
而对比下吸引了大批硕博士报名的浙江遂昌县,它开出的待遇是博士年薪50万,外加每年5万的补贴(享受五年)。可以说真正的“一夜暴富”,很难不让人心动。
这种情况下,很多名校毕业生到县城工作后,不用半年就可以有房有车,加上工作稳定,这辈子也就衣食无忧了。
如果说市场行情、工作待遇水平、高校对科研人员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等都是外在的客观条件,那么当一个硕博士生发现自己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不下去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扎心。
为什么走不下去了?因为很多人发现,科研到最后拼的不是你有多努力、多能熬,而是天赋!
天赋这个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再努力都没有用。
在B站拥有近500万粉丝的毕导毕业于清华大学,攻读材料博士。他就曾经休学一年,通过自媒体做有趣严谨的科普也是另外一种追求科学的方式。在几次不成功的科研课题后,他也坦白承认过,自己可能真不是科研那块料。
*即使自媒体风生水起,毕导还是在挣扎着要发paper毕业
这也就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大家为什么称呼韦东奕为“韦神”、“北大扫地僧”,是因为世界上真的只有那么一小部人适合科研。
这次考上北京城管的北大核物理博士,可能是受限于专业?或者是不想科研?也可能是最后她发现找到的工作并不一定比有编制、有北京户口的要好。
所以,硕博士的科研道路并不容易,外界看到的是他们的“光环”,而他们自己却也和每个人一样要先考虑毕业、就业、生存的问题。这么想一想,有的人凭借自己多年努力出来的“文凭”,换取一张稳定编制工作的“入场券”,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从个人层面而言,尊重每个人的职业选择,但是硕博士去街道办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本质上大家都会觉得街道办这种工作无非就是做下人员登记工作、写点材料、在社区当中做下宣传工作,根本不需要名校生来做,但很多地方的街道办还真不是过往我们想的那样。
名校生进街道办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新闻,早在2018年,哈佛大学博士后罗林姣就入职了深圳市桃源街道办。
当时,也有很多人觉得“屈才”,似乎一颗在科研究已经冉冉上升的新星忽然陨落了。
但其实,她所在的桃源街道有12个社区及各中小学校,更坐落着深圳大学城、南科大、深大丽湖校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还有南山智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文化气息浓厚。
而她曾经在国内外就读、工作的经验正好可以为辖区科研建设工程的推动献计献策。她懂得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环境,也懂得应该把资源投入在哪里。
其实罗琳姣是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变成了一个城市科技建设者。而且她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2021年就已经是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的副局长了。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职务公开信息
所以,很多地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际上也是看中了这些名校生的专业和眼界,而名校生从基层开始工作,接触民生实事,本身就是最好的历练。
再拿目前的防疫工作来说说看,在大城市里防疫最难的地方莫过于一些“城中村”。
比如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明星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人口密集、握手楼遍布、流动人口多,刚开始的时候防疫人员每天爬楼拍门都是几万步起,每天苦不堪言。
而且这种地方网络信号不好,测核酸的时候大家到处找网络,这样下来11个社做核酸需要整整9个小时。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黄忠良在黄浦区永和街道基层已经1年半时间了,支援到抗议一线的他开始想办法提速核酸检测时间。
*黄志忠在规划更为科学的上门路线
他在博士期间攻读的专业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主要做数理统计和建模分析。于是他利用工科生的系统性思维,熬了个通宵,快速整理出了全村居家隔离名单。之后又提前搜集好他们的核酸码,每天进村检测时,提前在村委扫码和配管。
更重要的是,他还重新规划更为科学的上门路线。这样每户就减少1分钟、半分钟时间,结果整个社区做核酸的时间从9个小时缩短到2.5小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基层治理工作是繁重琐碎的,但像黄志忠这样名校生却能积极运用所学、敢于假设并且提出方法,这些科研精神运用到实处一样科研发挥巨大作用,激发基层管理的活力、创新手段。
*医护人员对黄志忠竖起大拇指
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总会觉得基层工作简单,不需要名校生来管理,但是这一两年的抗疫工作恰恰反映了很多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并不到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当岗位所需和名校生本身的能力、专业所匹配的时候,就不是浪费。
在我看来,相比较关注名校生扎堆涌入体制是否浪费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和反思的是名校生进县城和体制的“求稳”的状态。
这两张表格是清华大学2018年和2021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清华大学2021年报告就业情况
其中,前往党政机关的就业比例从11.5%的316人上升到了15.8%的579人,其中硕士、博士翻了接近一倍。
带来这个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影响,此外还有接连不断的大厂裁员、行业寒冬、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没落……无论是名校毕业生还是普通人,都一样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
但是搞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们知道华为作为在科研方面投入巨大的公司,每年招募很多顶尖科学家、名校高材生。但你知道除了高薪福利待遇,华为给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那就是科学家无需背负KPI考核。
在华为,不是科学家跟着企业转身,适应KPI,而是企业要适应科学家的节奏。
2019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华为知道这是一场关于科技技术的战争,所以在6月,任正非就发起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这个计划打算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为201万元。
任正非说:“我们允许海思继续去爬喜马拉雅山,我们大部分人在山下种土豆、放牧,把干粮源源不断送给爬山的人,因为珠穆朗玛峰上种不了水稻,这就是公司的机制。”
科研人员当然可以拿高薪,毕竟科研注定是一小部分顶尖人才的攀登,但这一小部分人才的一小步能够引领人类迈开一大步。
未来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合作是以人才为基础的,而人才的竞争本身就是无价的。
这两天还看到一个新闻。
26岁的张志雄博士毕业后就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聘为副教授,他的目标就是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片”。2021年,他提出了一个概念,是研究“中国芯”上的重大突破。
而这个报道里面说毕业后有企业给他60万,他拒绝了。
评论区有个高赞说:“为什么高校就不能开到60万年薪呢?”还有人表达,其实60万也不够。
他们闷头研究一个人类难题,甚至不知道有没有答案;他们重复无数次实验,就为了找到一个数据验证假设,最后可能验证假设是错误的;他们冥思苦想只求在浩如星海的知识当中捕捉到那么一个灵光闪现……
尽管这一切听上去很理想、很伟大、很值得憧憬,但科学家也要吃饭、穿衣和住房,名校生也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天。当前名校生扎堆进体制、进县城恰恰反映的是他们也需要和渴求一个更为稳定的科研环境。
如果搞科研的环境条件也和遂昌县开出50万待遇一样的吸引能力呢?会不会有更多名校生投身其中?
所以,名校生自己也有搞科研的难和苦,对于个人就业的选择无可厚非。而真要问为什么越来越多名校生不搞科研了,其实要看的还是社会当前现实的情况。
其实,无论是居科学的庙堂之高,还是处街道办的江湖之远,在哪里都可以发挥出名校生的作用和能力。
我们需要更多科研人才,但也需要给科研人才提供更多土壤。比如匹配的待遇、稳定的科研环境、试错的机会和成本、不再急功近利的资本……这样的话,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敢于踏上科研这条道路。
作者 / 磊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参考:
广州政法:广州“学霸”社区防疫出新招,还与女友隔空“传情”
最高奖励75万!4名一流大学博士入选小县城基层岗位
量子位:名校硕博生已经卷到小县城了?浙江山区基层新招岗位95%是硕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