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学女博士,考上了北京城管岗位,算得上是浪费人才吗?我这个浙大世界史博士,在地方二本高校,被从副教授降为讲师,写起了公众号,算得上是不务正业吗?大家切莫在博士学位与真实水平之间划上等号,因为有些专业,在博士招生的时候,博导抢着要人,再多都要,以至于庸才大量混入博士队伍。几十年前,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国家财政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资助教授们申报课题。那时候的教授学者,想做研究,基本都要省吃俭用,甚至要自己提前垫付科研经费。总而言之,那些年,做学问是赚不了大钱的,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苦做研究的教授学者,基本上都是出于对学问的真诚热爱,才甘于清贫,愿坐冷板凳。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国家财政开始有钱资助大量科研课题项目了。有钱,固然有利于促进和鼓励科学研究,但是,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冲着钱做项目的水货教授,开始滥竽充数。当教授学者申请课题变得越来越容易,文科动不动几十万元,理工科动不动上百万元的项目,已是司空见惯的时候,就很难再跟清贫时代的学术界那样,保证申报课题的教授们,一个个都是出于对学问的真爱。把学问当生意做的伪学者,越来越多地混入了学术队伍。课题经费的钱这么大笔,可是,即便弄到手了,项目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钱还是会被国家收走。为了如期完成项目,博导自然希望博士生招的越多越好,因为自己手下的博士生越多,自己的项目助手就越多,按期完成科研项目的概率就越高。于是,有些专业,在博士招生的时候,某种程度的逆向淘汰便开始了(非所有专业都这样)。对于那些学术界“南郭先生型”博导来说,越是不喜欢学术,越是纯粹来混博士学位,越是资质平平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反倒越受自己青睐。因为对学问怀抱真诚的热爱、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学生,读博士期间,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往往坚持个人兴趣导向,不愿意在研究兴趣上作出妥协,轻易参与自己并不喜欢的导师研究课题。而那些资质平平的、纯粹混学位的博士生,往往非常服从博导的安排,非常愿意参与博导课题项目。只要把他们招进来读博士,让他们参与什么课题,他们就参与什么课题,反正他们对任何课题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想用听话与合作,来换取博士毕业和博士学位。读博士期间,这一类学生的选题,基本上就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科研材料全是由导师提供,论文框架也是导师拟定的。他们读博几年那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协助导师准时完成课题需要的体力劳动,比如,跑腿、码字、整理资料、做实验、调研......作为回报,博导帮助他们发表文章、通过答辩,拿到学位。博士毕业之后,找一家科研机构或高校,按照当前的学术生产机制,我相信,这些博士将来也能发表论文,也能出专著,也能评职称。无论是假的真研究,还是真的假研究,都可以做得像模像样。现在,学术界流行小圈子内相互抬轿子:一伙人注册一个顶着“全国”名头的山寨协会,相互评奖,相互颁奖,大家一起受益。毕竟外行一看到“全国.....奖”,肯定会对获奖者刮目相看。我去地方高校,学术不会太受影响,而核物理专业去地方高校,学术生命基本上就终结了。历史专业大多数研究,都不需要花多少钱。哪怕地处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县城,没有课题经费,没有昂贵的实验设备,也能做学问,只要我愿意。历史专业博士,毕业之后,去贫穷的地方院校,学术生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当然,影响肯定有。和全国高校比起来,地方院校唯一能做的、有点竞争力的研究,就是地方史研究,所以,我的世界史研究往往会被打入冷宫)但是,核物理专业的科研,需要大笔科研经费和尖端实验设备支持。这些尖端设备,动辄几千万或上亿元,一般大学和科研机构,根本买不起。核物理专业的博士毕业,如果去北京之外的普通和地方院校,学术生命基本上就终结了。但是,有能力承担昂贵实验设备的顶尖院校,尤其是北上广的高校,招募教师的时候,基本上都要海龟,而且必须毕业于世界名校的海龟。这个问题,这位核物理专业女博士,在读博士之前,肯定已经考虑过。她之所以一意孤行去北大读一个冷门专业博士,我分析,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混张北大文凭和博士学位,涨涨面子,而且冷门专业容易考;第二,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在读期间,人在北京。毕业之前,报考北京编制,相对方便。第三,她长得真心不错。无论男女,模样周正,在哪里都是优势。只要情商高一点,脑袋活络一点,得到提拔,脱离一线岗位,应该不用等太久。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她去当城管,属于浪费人才,因为她读博士的目的,有可能本来就是投机讨巧。读完博士,混迹学术界,已经几年了,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读博士,很多时候,不是让人知识增长,而是让人脸皮变厚。因为博士毕业之后,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从未读过巴金的作品、却拥有名牌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而感到羞耻,因为手里有了“我是专门研究巴尔扎克的”这块金光闪闪的遮羞布。很多博士、副教授和教授的脑袋,不过是一个填装知识的容器,而非加工知识,形成独到见解的机器。
这些人看似著作等身,观点和见解却非常乏味,思维漏洞百出。
他们徒有“知识”,却没有知识分子精神。从不关心公平和正义,追逐的都是名和利。
他们徒有学位,却没有品位。从来不看艺术电影,看的大都是“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晚上喜欢去唱卡拉ok,到足浴店洗脚。
除了本领域的知网文献外,他们几乎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由于缺少唯有超越功利目的的阅读才能培育的学养,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发表的论文字数,却看不到自己内在的贫乏。
对学术幻灭之后,我的态度早就已经是:只谈阅读,不谈学术。
我写公众号,绝非不务正业,因为比起中国知网上大多数教授博导们的毫无社会效益的论文,我的文章能给广大读者带去更多启迪心智的光亮。
虽然因为几年不曾发表论文,我的职称已经被从副教授降为讲师,每个月工资少了好几百元。作为本校第一博士讲师,我简直可以载入校史了。
对此,我无憾无悔,不怨任何人。
不玩小圈子,不曲学阿世,能让分布在五大洲四大洋的华人读者,阅读我的文章,我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