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北大博士,决定去考城管
四月的尾巴,弱柳清漾,是春将至的好时节。
春光色暖,可没有几个打工人还有心思吟赏光景。
在他们眼里,三月、四月金不换——这正是裸辞、跳槽、谋高薪的好时候。
但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金三银四”的招聘开始吃力。
是打工人不卷了吗?
怎么可能。他们只不过换了个赛道卷,还卷得愈演愈烈。
最近,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今年的公考拟录取人员名单,
海内外顶尖高校竞相霸榜,95%以上上岸的是硕士和博士。
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
曼彻斯特大学硕士考取了崔各庄地区的“城管监察岗”;
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
从这乡镇街道基层岗的竞争来看,我无法想其他岗位的激烈程度。
但确实,越来越多人走上了考公这条路。
或许,在他们眼里,只有上岸能保他们一生无虞。
甚至在考公党里已经出现了打工人在职考公逆袭应届生的例子了。
我好奇,也不解。
他们明明有着高薪工作、体面生活。
怎么还非要踏上这条刃不见血的独木桥?
和千万人杀这一场才算酣畅?
以下真人故事来自视觉志的采访。
围城
“相逢尽道辞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见了面都劝对方别走这条路,可真正放得下的又有谁?
宵旋,普通本科的土木系女生。
整个系70多人,只有6个女生。
不怪老话说“学这个专业的女生都是自找的倒霉”,毕了业,大多都得往工地奔。
寒窗十余载,一朝毕业进工地,这让宵旋有些不情愿。
但也着实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她只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
为了逃避,她选了大多数毕业生都会走的一个条路,考研——但她没抓住逃离「苦海」的机会,选择了稳妥保底的本专业。
在这个卷学历,又卷经历的时代。这一步,除了给简历增色,没给宵旋带来什么好处。
身边有朋友,刚本科毕业就春风得意进了体制,虽然赚不上什么大钱,但踏踏实实熬了几年也慢慢扎下脚步了。
也有毕业就“下海”的,没遇见什么大环境,好在积累了经验,赚的钱足可以养活自己。
只有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父母和我说,那不如去考个公务员,一辈子不用愁吃穿。
想着自己考研一次就过了,考个公务员应该也不是个什么难事,选好了岗位就开始复习。
从下决心考公第一天,她就开始写学习经验、教程总结,盘算着等上岸那一天就“昭告天下”,发在社交平台好“泽被”他人。
可惜,她太小看公务员考试了,那可是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
国考不过接着考省考,反正题型都一样。但是一连考着好几次,宵旋的心态开始崩盘,要知道一旦过了两年,应届生的身份和因这身份而来的更多岗位选择的优势都会消弭。
宵旋想报个考公辅导班,“诡计多端”的机构用天花乱坠的条款列出绕口令一样的缴费选项。
“一口气交6万,未被录用全额退;交3万5的,笔试都没过的退3万,笔试过了面试没过的全都退你;交8800的不过不退,过了笔试就得再补缴个2万块钱。”
细细算下来,就算是最具性价比的都得好几万。
二十好几的人了,读了这么多年书,不说赖在家里靠爹妈吃饭,现在还要伸手和父母要钱,宵旋觉得自己这个女儿做的太不是个事了。
这段日子,宵旋最大的快乐就是和朋友煲电话粥了。电话里,朋友朝她描述了一个她从未接触过的社会,职场里的隐秘和勾心斗角吸引着宵旋,正因不身在其中反而生出向往。
可最近几次,她总能听到朋友朝她抱怨工作压力和那些虚与委蛇。
朋友说,现在已经动了考公回家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再大,也不及铁饭碗的安稳。
图源:《沉默的真相》
人生处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等外面人进来,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变成下一个“里面人”。
围墙高耸又肃穆,想翻过去可不容易。
但至少,当下最紧要的就是翻过这围墙。
总要试一试,要知道「不试」带来的后悔,远比「试过」来的猛得多。
选择
我相信,每一个在职考公的人都曾有个大施拳脚的光辉理想。
伍添,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是个苦大的孩子。
高考前,妈妈硬是打两份工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他报一节就要500块的冲刺班。
伍添很争气,大学阶段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校期间就斩获了多家大厂的实习机会。
毕业以后,伍添就想着能干一行赚钱的,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综合考量了一圈,还是大厂的工资喜人。就算网上再怎么铺天盖地地渲染大厂“35岁魔咒”“007 ICU”又如何。
这些伍添都知道,但他更知道出来打工谁不是拿“命”换钱?
图源:脉脉
“要你是负责人...”“你会怎么解决...”一个问题赛一个问题复杂——“面试的时候造火箭,进去的时候造轮子”,这是大厂不成文的规则。
过五关斩六将,伍添赢得了大厂生存之道的第一次博弈。
但即使他过往的人生再风生水起,在动辄上万人的大公司里也就只是一个螺丝钉,也只能做一个螺丝钉。
进了部门,伍添开始变得默默无声了,日复一日做着上面安排下来的任务。
业务赛马、老板独断、强度过大,部门领导最爱挂在嘴边的就是“隔壁都没走,你好意思走吗?”。加班到凌晨领导还会特意跑来合照,拍大家工作的样子。
说实话,真挺恶心人的,但这不是一家独有。
每次凌晨下班叫个顺风车都能排到几百号开外。公司虽然报销打车费,但上限只到50,而公司到家的距离要70才够。
伍添为了多省些钱来,每次都盯着计价器,等数字一蹦到50,就立刻喊停,剩下的路他骑单车回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近的大厂裁员一波接着一波,搞得人人自危,和伍添同一批进公司的都被辞退了。
在这之前,伍添一直坚信去了大平台,自己就有机会出人头地。
但即使自己尚算幸运逃过裁员,可真没人能保他一辈子有饭碗。
有次半夜,伍添正一头雾水地改着第三版方案,突然在网页的边上发现了一家考公机构的广告。
他以前不是没想过这条路,这是条要踏实为群众服务的路。
当年踌躇满志的他哪会有心气俯下身子去一步一步走路啊。
但现在想想,倒也安安稳稳,胜在每一步都能有收获。
他下定决心了,要在职考公。
但这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这也意味着要保持原来的工作节奏,调整个人的时间分配。
选择在职,求社保、求工资、求退路,倒也不是伍添对自己不自信。
是他没想好,他还不敢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他太怕后悔了。
生活磨平了他周身孤勇,他已经没有抽刀断水的决绝了。
每晚回到家已是月上梢头,一套申论三个小时,整个流程下来早就过了12点。第二天早上还得定下早起两个钟头的闹钟做一套行测。
没有时间上网课的打工人,只能挤着时间学,在上班的地铁上,在下楼取餐的间隙里......
追着、赶着,差距还是太大了。看考公互助群里脱产去学的人讨论得火热,心里头像被堵着总是说不上来。
羡慕吧,倒也谈不上,上岸是他们全部的底牌;优越吧,根本没有,自己无非在用一部分的牺牲换一部分的成果罢了。
伍添,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未来坦途,想着出去闯一闯,总要见过世界灿烂盛大才不算辜负青春。
我们有梦要追,有精力去闯,等到真的亲手揭开梦想的神秘面纱,才发现从前吸引人的条款不过是请君入瓮的陷阱。
想借这机会求一个安稳,又求得不够虔诚。
算了,一次考不上,就再考,考到35岁不能考了为止。
更何况,谁也说不准这漫长征途里会不会遇见其他可能,让人扶摇直上。
现实
我们早晚有一天,当年少不再,才能真切地站在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未来。
韩林的身边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年薪优渥的大城市工作非要去考公务员。
在一线城市漂了七八年,他对这城市再熟悉不过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地铁网甚至不需要看导航就能清晰准确地说出线路。
可这大城终究不是他的家,也成不了他的家。
就算拼命赚到了买房的钱、缴满社保、足够幸运地摇上了号,那户口怎么解决?成家以后,孩子上学怎么办?
可以预见的困境一重接着一重,也该承认,有些东西未必是努力就能得到的。
看着高攀的房价和内卷的鸡娃现状,韩林明白这不是个宜居的城市,说到底“漂”的结局也不过是回家。
再加上永远完不成的绩效和突如其来的加班,坏烂的生活习惯搞垮了身体,攀升的工作压力摧残着灵魂。
这一系列的催化,让韩林意识到,考公或许才是出路。
他开始渴求那种一眼能望到头的安稳日子了。
打开职位表,一半都写着仅限应届毕业生,另一半是需要大城户口,能报考的岗位屈指可数,竞争力1:2000。
顶着工作压力学习考公知识,韩林像一个紧绷的弦。这条路不好走,既然选择了硬着头皮也得走。
煎熬到考前又因为疫情耽搁导致考试延期,但韩林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家到了再而衰,可我一口气还没学完。”翰林觉得对于他这是个好机会,他还能抓着空再学学。
等到真的要上考场了,又出了岔子。
为了赶飞机去外地考试,下班提前请了半个小时的假,被扣了半天的工资。
为了24小时核酸证明,一大早就去做核酸,中午的时候怕核酸结果出不来误机,还特意趁着午休做了个加急的核酸。
天意弄人,下班赶去机场路遇大堵车好得有惊无险赶上了,临登机前两个核酸都还没有出来,给检测部门打了无数电话,被告知等待。
韩林就坐在登机口,听着机场的广播播放了无数遍登机提醒。
废了一大顿折腾准备这么久的考试,要是因为这些不可抗力因素耽误,他不甘心。
当下就买了火车卧铺,往车站赶,也堵车,这可是今天最后一趟车了,赶不上就全废了。
好在幸运终于光临他,他赶上了,在距离发车前的10分钟。
次日一早就要考试,休息对于他而言在重要不过了。可是老式的绿皮车,人声鼎沸叫卖声混着打牌声,烟味充斥着汗味。
好不容易熬到熄灯以为能睡个好觉养足精神,可身边的呼噜声震天,来往人也络绎,车厢的门关上又被推开,门外的感应灯一闪又一闪。
一夜无眠。
笔试午休中午不到三个小时的档口里,还要被领导催着工作,明明已经请好了假又实在推脱不过,还要打开电脑做工作。
太难了,和工作斗、和考试斗、还要和疫情斗!
可这就是疫情下在职考公人最真实的写照。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站在人生岔路口上,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但这世上没有一条路不难走,成年人不是要选择一条最好走的路,而是该选一条能看见未来的路了。
“假如你曾去过巴黎,这辈子巴黎都会在你左右。”这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里被广为传诵的经典。
就因为这句话,20世纪80年代,许多日本人前仆后继地远赴巴黎。
但由于巴黎和他们想象中的模样大相径庭,这些人患上了“巴黎综合征”——一种由于预想和现实间巨大差异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可见,在没有踏进这围城之前,谁也不敢保证未来。
何况,公务员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和人生坦途。
图源:《人民的名义》
我们曾经讨厌一眼能望到头的安稳,就算无浪我们也要掀起风来。
但是现在我们实在怕极了这种看不到未来的日子。
我们对当下焦虑、对前程迷茫,我们看身边一个个过来人的例子,生怕再过几年被裁员、被辞退、被子女说无用的人就是自己。
我们已经被那这些可以预见的未来轻而易举地打趴了,所以我们一股脑地往体制里涌。
甚至不会去想“要是拼一拼,是不是被辞退的、卷铺盖走人的人就不是自己了?”
可是我们真的已经没有了少年时期永远觉得自己下次会赢的信心了。
但还好,我们还有开辟新道路的勇气。
在下定决心的那一刻我们已经有了他人不能及的果敢,我们没有因年龄会消磨学习的意志就畏畏缩缩,也敢去吃那一份已知的苦。
无论年纪多大,少年心气不死,人生就尚有一搏。
点个「在看」,转发给你身边的考公人,告诉他们:
焦虑许是人生常态,只要仍有机会,就去追风赶月莫停留!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29 / Apr / 2022
监制:视觉志
编辑: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