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决定我们吃什么水果?又是谁在决定水果价格?
文|张歌
编辑|方婷
来源|36氪财经(ID:krfinance)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现如今啊,100块钱可能买得了很多东西,但很可能买不了高级超市里的8颗草莓、1个西瓜、5个猕猴桃或是2个芒果,你是不是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现在水果怎么比小时候的贵那么多?
现在买水果,最怕挑到这些名字里呆着华丽前缀的,更不敢买那些看着眼生的,谁在决定水果的价格?我们吃的水果品种多大程度依赖国外?
2021年咱们中国人人均消费了175千克水果(含水果加工产品),也就是说如果吃西瓜的话,大概一年能吃58个,支持苹果的话,真的做到了“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
不光能吃,也能种,2021年,中国果农一共种出2.9亿吨水果,是第二名印度的3倍,美国的10倍。
世界上四分之三的梨,三分之一的柑橘和五分之三的苹果是我国产的,我国水果种植面积也是全球第一,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达到当前这个局面非常不容易。
虽然1993年开始,中国的水果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水果的品种非常单一,人们吃的最多的是苹果和橘子,葡萄、西瓜算相当贵的水果,只有去医院看望病人才舍得买上一点。冬天根本看不到水果,只能拿水果罐头当“替身”,蓝莓、榴莲更是没听人说过。
2002年前后,中央开始号召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善农民收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许多地方立即将粮食作物改种了水果蔬菜,但刚刚开始种水果没有经验技术,只能摸索着来,拿最有国民基础的苹果举例,大多数农户种出来的是本土的绵苹果,容易坏,所以买苹果得九分挑一分猜,包甜就别指望了,大多数转头就烂也没地说理。
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赴日本考察,日本将一种个大、通红,吃起来嘎嘎脆的苹果品种赠予专家,这种苹果冬天放大东北的室外,好几个月都不会坏,产量还高,一颗树上能结果20个上下,亩产5千斤左右,这就是现在全国流通占70%以上的红富士。
山东烟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在老果树上嫁接了红富士的枝,一公斤红富士就能卖6元钱,在万元户还比较稀奇的那个年代,只要家里有一亩苹果园,年收入就能轻松过万,于是很快,烟台200万亩果园全部换种红富士。
有人研究了各种农作物的综合收益比较指数,假如种粮为1的话,苹果是26.85,靠着苹果,山东很多乡镇完成了脱贫攻坚,全国各地靠水果发家致富的故事也太多太多。
陕西就是靠猕猴桃拿上逆袭剧本,政府出钱买购买苗木,免费发放给村里的农户种植,到如今,中国40%的猕猴桃都产自陕西,2020年,陕西眉县农民可支配收入14895元,80%来自猕猴桃产业。
但小时候,吃水果总感觉不好吃的概率大,西瓜有时候空心,桃子不甜,橘子酸倒牙,猕猴桃刚买来的时候梆硬,放了一段时间再打开,就变成了一包水,其实也不怪商家以次充好,只是商家从农户那里收果子按统一价收,好果子坏果子都是一个价,果农们的收入只和水果产量挂钩,为了追求产量,果农们密集种植还舍不得剪枝,种出来的水果甜度和口感总是差一些。
直到2010年前后,进口水果的爆火一下子给国产水果打了个样,最开始是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大量进口,从龙眼、火龙果,到山竹、榴莲,贵是贵,但是真的甜,糖度普遍能到达10以上,2012年左右,无籽青提开始进入中国,从此,大家开始不太爱吃有籽的、还得吐皮的葡萄。
2019年开始,智利车厘子成为最火的水果,人们第一次从销售端感受到,原来水果还能分级,3个J的车厘子不会小于3厘米,1个J的车厘子里面也不会有烂果子。
渐渐地,国内一些精品水果批发商也开始给水果分级,比如猕猴桃,一采摘下来,就有批发商立即在大仓里分级,单果重2两是收购的门槛,品相不好没达到门槛,就拉去做罐头、果泥、果汁。
批发商对水果的要求直接改变了农户的观念,因为如果水果分到A级比较多的话,是真的比以往赚得多的,简单做个数学题,比如一株香蕉按重量60斤来算,如果统一来卖,可以卖到2块钱一斤,总共卖120块,如果把好的挑出来,好蕉可以卖到3块钱一斤,剩下的次蕉能卖到1.5一斤,这样算下来,好蕉占比多少,就可以比以往赚得多?
所以,看到了真实的收入变化,农户们开始意识到,多种精品果才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水果变得好吃了一些,坏果率也没那么高了
那么问题来了,水果品质在上升,我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上升,为什么我们感觉水果依然很贵呢?水果变成了一个暴利的行业了吗?
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下一种水果从采摘到售卖有多少人经手,钱是怎么分配的。
拿脐橙举个例子,今年果商收购价在3块一斤左右,在收果的果商和农户之间,往往有个经纪人的角色,在橙子上市前,经纪人带着果商到处奔走,找果农签订收购合同,谈好收购价格、收购标准等等,然后预付订金,扣除掉筛选分级的成本(一斤6毛钱),果商自己再赚5毛,价格就来到了4.1一斤了。
水果从赣南运到上海,大车钱大约3百一吨,到了批发商那儿,再扣掉批发市场的进场费、摊位费、冷库费,大概到了5块一斤,批发商自己再赚5毛,再加上一路上的损耗,脐橙从批发商发货出来就得6块一斤,水果店或者超市再加一些利润,就是我们能买到的价格了。
每个环节,会加价10%到30%,所以我们最终买到的价格,大概是最初收购价的1.5倍,电商平台上水果因为涉及大仓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拉新成本和高达30%的损耗率,价格还要更高些。
但其实在这个链条中的每个人,赚得都是辛苦钱,经纪人收代理费,大概2分钱一斤,批发商、零售商也是赚上5毛一斤的差价,经手一吨脐橙,才有1千的收入,只有不断把订单做大才有利润。
果农就更不用说了,脐橙一棵果苗20多元,一亩地下来,大概种个50棵左右,脐橙从长苗到结果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第五年,一亩地才能带来1万左右的收入。
一亩地相当大了,666平方米,大概是1.5个篮球场,对于农业经营主体仍是小农户的中国来说,拥有10亩地,已经超过全国91%的农户了,对于这样一个橙子种植户来说,种橙子的10万块,是一家子5年的收入。
其实我们刚说的大部分水果,并不是市场上面贵的那一批,最贵的大概率是近十几年的新品种,比如这几年的香水柠檬,金秋砂糖桔,这些品种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寻常价格。
一般是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与乡镇联合建设新品种基地,花上至少15年的时间和成本培育和推广一个品种,或者是大的农场、种子公司花大价格从农科院果树所买下品种专利,公司能决定卖多少种苗,以此影响水果在市场上的存量,进而控制价格,农户只能从种子公司买种苗。
买专利并不便宜,一个品种在3百万到1千万左右,不是寻常人能把握的。
这就意味着,从水果的源头开始,就在源源不断产生巨大的成本,这些成本让绝大多数农户卖不了这些最赚钱的水果,相比国内高昂的专利价格,从国外引进水果还更便宜些。
拿阳光玫瑰来说,2006年在日本注册后,一开始就没有申请海外品种注册保护,我们是把阳光玫瑰作为国家项目从日本引入的,其他水果品种当年也是可以自由引进,甚至可以说只需要几张机票钱。
而我们自己育种推广,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大家都不想买国内我们自己研发的,更想免费用国外的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品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近爆火的水果,很多从日本引种的,在各个电商平台上都很火的丹东草莓,其实是1999年从日本引进的红颜草莓,再比如今年卖得好的果冻橙是来自日本产的爱媛38号, 金秋砂糖橘虽然是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研发出来的,但是母本也是用了日本的爱媛30号,除此之外,夏黑葡萄,丑橘,秋月梨,章姬草莓,也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根据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的数据,全世界有果树2792种,中国现有仅670种,不到四分之一,而这670种果树里,国外引进品种占到了40%。
但这也不能怪我们的种子企业贪图短期利益,我们国家种业发展时间不长,以改革开放为界,之前果苗都是农民自己解决,每次收获完留一点种子,之后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2000年,《种子法》正式出台,废止了种子由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规定,水果开始往产业化发展。
可以说,中国种业用2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还有很多地方说不上完美。
不过,以后引进海外品种可能就没那么方便了,去年,鉴于看到中国的阳光玫瑰种植面积达到日本的40多倍,还把价格从一百多打下一二十,日本修订了《种苗法修订草案》,列出近两千个种苗名单,不许这些种苗以任何理由流出日本,短期来看,这肯定不是好事儿,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它可以倒逼我们重视和发展我们自己研发的品种。
我们其实培养出过非常优良的水果品种,但是我们自己了解很少。
比如麒麟瓜,就是袁隆平爷爷的大学同学吴明珠奶奶,在1984年培育出的,同年,吴明珠所在的团队又把麒麟瓜和上海本地西瓜杂交,育种出了西瓜之王,起名8424,“84”代表的是年份,“24”是实验组的代码,如今的西瓜市场,麒麟瓜和8424是主要的西瓜品种。
好的品种能给农业种植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能反哺农户提升收入,大到让整个乡县经济受益,还能带动种植技术的更新迭代,但出这么一个大火的品种相当不易,像我们培育的翠香猕猴桃、华硕苹果、中蟠桃11号等等,还很少人知道。
一款新品种的水果,从注册到种植,从改良技术再到推广,15年是个基本周期,我们现在研发的种子,大概是15年后才是受益的时候,这非常需要耐心。
因为一个好的水果品种在推广的头几年,非常容易被不规范的种植和价格战毁掉,比如阳光玫瑰,国内起初也一二百一斤,现在种苗无限制流动,种阳光玫瑰的人多了,种植技术也参差不齐,于是今年大家买到的有的颗粒小,有的甜度不如往年,拉低了我们心目中这个品种的价值。
所以保护好我们自己研发的品种非常重要,近些年,品种意识也提上来了,从2015年开始,我们申请的农业新产品专利一直在飙升,2020年已经是日本的18倍了。
今年三月,我国正式实施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主要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加大了侵权赔偿的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种子法》中并没有更改农民自留种,也就是说,农民只要购买了种苗,第一年付了钱,以后就可以年年留种自用,不需要年年付费。
这在中国叫做农民特权,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品种是几千年、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即使是性状优秀的新品种,也是在传统品种上改良而来,所有权应该属于农民,但是这些新品种又不能无偿让所有人使用,所以还需要加一些“限制”,只准农户留种自用,不准繁殖了把种子卖掉或者送人,这也是一种对新品种的保护。
现在再回头看,我们日常吃的水果们背后,是品种引进、播种收获、叫价还价,在这方寸土地的你来我往。
中国的水果产业距离现代化确实还有一定距离,品种改良、技术更新、畅通物流还需要长一点的时间,自研自发,自种自收,自产自销,才能让14亿人民持续地从这小小的水果中,汲取更多的甜蜜。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是谁决定我们吃什么水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