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精神离职”了吗?
文|读者:静思
最近,我学到了一个新词“精神离职”。
据说精神离职是目前一种新的打工模式:上班期间只做自己的份内之事;按时下班、绝不加班;拒绝承担更多责任;下班后不回复任何工作相关的消息。一言以蔽之,在职场持续性做“仰卧起坐”——躺平但不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
看到这个解释,我大为震撼,现在职场人都这么彪悍了么?都能按时下班、敢在下班后把领导的消息晾在一边不回复了么?
也许能实现精神离职的,又是整顿职场、整顿酒桌文化的00后们吧,反正没我们80、90后打工人的份儿。说实话,我们中年人,敢精神出轨、都不敢精神离职。
昨天我看到一个蛮搞笑的新闻,说广州一家公司因没有完成年度业绩目标,决定不发年终奖。但为了鼓舞士气,公司买了2头牛,10头羊,现寄养在新疆牧民家中,等到七八月份,邀请全体员工——12个人——一起去新疆烹羊宰牛,把酒言欢。
这年头,老板们也不容易。过去,老板画饼是带大家敲钟上市、一夜暴富;现在画饼都得在虚无缥缈中带着点具体务实,最多只能画到半年后、从华尔街拉回到新疆大草原,否则时限太长、路途太远就“糊弄”不住员工了。
从“敲钟上市、一夜暴富”到“烹羊宰牛,把酒言欢”,这里面多少体现出大环境气色不佳的现实。作为就业市场的甲方老板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更遑论我们乙方打工人了。无论是肉身离职还是精神离职都是天方夜谭,老老实实把自己的肉身和精神“钉死”在工位上,赚几两碎银子养家糊口吧。
取消年终奖、画饼画到新疆大草原这不算什么,好歹还给你画了个烧饼,有点盼头。最惨的是像我校友那样,在年终不仅领不到年终奖,甚至有可能“喜提”裁员通知。他们公司最近在“战略调整、架构优化”。架构是否优化了不清楚,但作为不怎么重要的“元老”,他是极有可能先被“优化”的。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校友迎来了“毕业”,再配上《白毛女》里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做BGM: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
对别人来说春节是年味十足,对他这个上有四老下有俩小的中年男人来说,可是年关难过啊。
有房(贷)有娃的中年人不敢精神离职,那些未婚未育、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敢嚣张的精神离职呢?
结论我不知道。我只能从我接触到的几个年轻人来说,他们也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威猛。和我工作上有交集的那些年轻编辑们,晚上八九点还在回复工作消息、开会。我出于人道关怀和当妈后不自觉的“母爱泛滥”嘱咐了一句“早到休息、快睡觉吧。”小年轻发来一串哭脸:“姐,活儿没做完休息不了啊。害怕被辞退啊”。
我以为只有私营小企业的员工如履薄冰,没想到家大业大的上市公司员工们也活的如此战战兢兢。
不过我也能理解她的拼命。过去,我们工作不如意还可以任性辞职,不想找工作还有退路——考研和考公。现在,留给你的工作机会寥寥无几,“退路”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一条路难度系数较之过去都是翻了几番,好像除了咬牙拼命,压根没得选。
我家远房的一位亲戚,先是用了两年的时间考研上岸,然后又用了五年的时间考公上岸。七年的时间里,她结了婚、生了俩娃,身兼“全职妈妈”和“全职儿女”两份职业,还最终考研考公都上岸,人生大事完成了七七八八。一时之间,我都有点分不清这样的青春人生是一种过度消耗还是满载而归。
这年头,可能大家都是在选择有限的条件下,从最差的里面挑出不太差的那条路,爬吧。
其实“精神离职”这个词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在2020年的外文社交媒体上就有过一阵短暂的流行,那会它有个洋气的英文名叫“Quiet Quitting”,意思是“一个人按照最低要求去工作,不投入超过绝对必要的时间、精力或热情”。
出现这样的趋势,我想也是当时的大环境催生的。那会儿疫情刚起,整个世界都很恐慌,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生死健康这种人生大事上,确实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分给工作。
但Quiet Quitting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接下来的两三年,已经经历过的我们都知道了剧本,Quiet Quitting的人很少,Quiet Firing的人却越来越多。
说到底,“精神离职”是我们打工人的一种阿q精神。在让人越来越难以忍受的职场环境下,既然我们不能率性地甩出辞职信,好歹能在颅内和一些微小细碎的行为中表现出一点点的抵抗吧。
只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微微抵抗后,还是得加班、得拿一份工资做N份活、得在遥遥无期好不容易等来的下班后继续回复一句“收到”。
“精神离职”这个词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牛津词典评选出的2022年度词汇“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哥布林模式”由超过30万人参与了投票、总票数以93%的压倒性优势力压“metaverse”(元宇宙)和俄乌战争有关的“#IStandWith”(我支持/我站XX)而胜出。
牛津大学将“哥布林模式”定义为:一种毫无歉意的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贪婪的行为,通常以一种拒绝社会规范或期望的方式表现出来。英国《卫报》为了让解释更形象易懂,举了一个接地气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凌晨2点醒来,只穿着一件长T恤走进厨房,制作怪异的小吃,比如在咸饼干上放融化的奶酪。虽然这样的举动毫无美感,但谁会关心自己的外形如何呢?谁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呢?
在中文语境里,把“哥布林模式”翻译成“摆烂”。按照“哥布林模式”的定义,“精神离职”也有点摆烂的味道。毕竟,上进的职场人怎么能够“按时下班、绝不加班,拒绝承担更多责任,下班后不回复任何工作相关的消息”呢?在利益为王、相互厮杀、用头衔和薪资体现个人价值的职场江湖里,我们应该拼命活成“华尔街之狼”。
但我想说,“按时下班、绝不加班,拒绝承担更多责任,下班后不回复任何工作相关的消息”,那不是摆烂,那是正常,那是一种不应该遭受指摘的合理选择。
只是它远离太久,被我们淡忘了。
排版:树树/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