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自医的几大表现
医不自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医生能给别人治病,但不能医治自己的病。也有作“医不自治”、“卢医不自治”。语出《梅山先生墓志铭》。
在以前,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但是轮到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这种情况现在也比较常见:很多外科医生不敢给自己家人开刀的比比皆是。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那就是不愿意给自己医或者给自己家人医。这种情况也极其普遍,具体表现在:
1.医生一心想着为病人治病,而对自己的身体比较忽视,能挺则挺。大有轻伤不下火线,直到累到才下的架势。近些年,频频曝出台上某某医生心梗倒在手术台上、挂着点滴坚持上台的护士。这种情况非常不值得提倡!心梗之前必有征兆,毕竟经常发生的心绞痛。如果做过心电图或者心脏超声检查,都可能会发现心脏的问题。但作为医生,怎么可能一点都没觉察呢?分明就是,选择性忽视。
2.医生还有一些职业病。比如,长期工作在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基本都有胃肠问题。当医生的,都很清楚这个病怎么来的,但没办法避免。
每天,手术室大门一开,手术室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推进来、推出去。而一直坚守在手术台旁边的麻醉医生,除中午为了解决生理问题去吃点饭、喝口水和上一次卫生间外,全程都在手术台旁守护病人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中午替换吃饭的人很少。因此,大家吃饭的时间都被极度压缩。不夸张地说,嗓子眼儿大的男医生几乎就是把饭菜倒进去,然后再拿口水压下去就是一顿饭。想想都知道,这样的胃能好么?
另外一个常发生在医生身上的疾病就是泌尿系结石。无论是台上的手术医生或者是手术台旁的麻醉医生,直到手术结束才能去卫生局。因此,他们不敢有尿意,生生地憋回去了。常年的少尿,为结石所需的高浓度制造了天然的条件。
有一部分人走上学医这条路,其实是家里人希望有一天能借上点光。但他们成为人民好医生后,有哪个会有时间像查房一样,早上查一次房、晚上查一次房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呢?
因此,我觉得学会自医的医生才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像飞机遇到紧急情况,大人首先要把氧气面罩扣在自己的脸上,然后再去给自己身边的孩子扣上的道理。乍一看,似乎很让人不解。但这样做,其实是非常科学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给孩子扣的过程中,因缺氧而意识消失呢?结果就是,大人和孩子都会遇难。而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后,即使小孩发生缺氧,也会在戴上面罩后得救。
因此,强烈建议各位医生们,一定要先保重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有机会救治更多的病人。
推荐阅读:
《海牙协定在中国生效,医护人员迎来春天》
《职称改革来了,送给每一个需要晋升的朋友(收藏起来,早晚用得上!)》
《医学发明邀请函》
《新的职称政策落地了,如何准备晋级材料?这篇文章都讲清楚了》
《准备发表文章的朋友注意:2021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有重大更新》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国性学术、科普平台,文章可同步刊登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以及人民日报等平台。总粉丝30万+,年阅读量一亿人次+。文章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