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改动后,男人们刚开始还不太适应在工地上和妻子一起劳动,但之后就跟自己的妻子眉来眼去的,工地变得开始热闹起来,大家变得更像一个大团体。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财富。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能自食其力…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学如何设计建筑,但从没有去学要如何设计建造过程。但是当你身在建造的过程中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力量。这个过程不仅能营造一个建筑物,更能构建一个社区。 ” 从Anna Heringer的实践中,我们又看到了与Kere等南非建筑师拥有的类似信念:通过传统材料和技术作为一种催化手段,来促进社会变革,改善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因此,广义地去理解“就地取材”实际上是将建筑不再看作一个孤立的客观物体存在(古典西方艺术观),而是深刻理解建造活动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形成方式。 “ 通常,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要建造一个容器,里面发生的事情与你无关。但对我们来说,这完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个项目拓展了我的工作范围。我们是一名建筑师的同时也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和活动家。 ” 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意味着重新回归建筑本质,即建造,而建造是一项社会行为,并非艺术创作。 - 借用张永和老师的一个观点对于建筑教育的方向他提出一个是“能思想的工匠”一个是“能动手的思想家”这个思路其实意味着现实中的建筑师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体 回归本文从某些程度上到说狭义的“就地取材”强调了“工匠”这一角色广义的“就地取材”强调了“思想家”这一角色 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也就要求我们能够从这两种角度去理解“就地取材”调整在建造过程中自身的角色既是能思想的工匠,也是能动手的思想家 《砖建筑全书:从古文明至21世纪的砖块美学与荣耀》一书以编年体撰写,采用多篇主题短文的方式,搭配丰富的图片和图解,避免教科书般沉闷冗长的讲解,提供砖块在各个时期的样貌。从各个时代对砖的运用和看法,也带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砖,是简单且多用途的材料,也是普遍运用且不受重视的材料,过于熟悉却又不可思议地被忽视。”作者开宗明义就表示,砖是被小看的一种建材,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身为建筑师的作者和摄影,花了3年的时间,一起走了相当地球两圈的距离,造访了20多个国家,成就书中的570张彩色图片。 除了实地探访,作者还梳理了上万年的历史、数百本文献期刊,整理出砖在人类历史各个阶段的存在痕迹。“人文 X 建筑 X 工程 X 泥作 X 艺术 X 历史 X 旅游 X 经济”,没有一样事物可以单独存在,尤其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结合的砖块,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讲述砖的故事,涉及各个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主题,包括制砖产业、产业公会、建筑学派、各种砖窑、砌砖工法、制砖机器、工程技术、建筑风格,以及砖砌建筑的介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