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关注我,加 ★ 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 “心理咨询”
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大人变得随便,不愿意花心思了。给孩子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父母的仪式感少不了。 这两天,总有人说,这年是要盼来了,可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曾经承载全部心愿的压岁钱,忙活一整天的手工年夜饭,雷打不动的除夕全家守岁…… 其实,年一直在,平等而吉祥,不同的只是过年的心情。 只要有心重拾那些看似繁琐实则意味深远的仪式,这年味,就浓了! 01
年味变淡
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年一定要早早买好新衣,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一早再穿。 有一年商场快停止营业了,还是没有备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来。 而年关将近,妈妈最焦虑的是家里的大扫除总还没空搞起来,早晚都要琐琐碎碎念叨着。 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 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被鄙视。 我们家没有住在孩子多又热闹的乡下,我也懒,从来不会守岁。 但也睡不好,凌晨5、6点就会被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亲戚邻居家来拜年的小孩们毫不顾忌咚咚咚的敲门声给吵醒。 先去爷爷家磕头拜年,基本腿还没着地爷爷就会半路拦住扶起来,拉着往桌子旁边坐,再胡乱抓些糖果塞进小孩兜里。 接着男人一帮,女人一帮,小孩一帮,在村里转悠着,是不是亲戚的,只要认识,走在村里的路上见面都问“过年好”。 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饭喝酒不知所踪。 没什么计划,正好拜年到了饭点,就留在这家那家吃起来。 我们堂姐妹三个是同年同月生的,每年大年初一还有一个必须的仪式,是三姐妹拍一张合照。 在院子里挑一个干净的背景,三姐妹整好衣帽穿戴整齐,摆出剪刀手露出大白牙,咔嚓! 当然是用胶卷相机拍的,拿底片各家多洗几张存在家庭相册里。 虽然每次都只拍寥寥几张,但很奇怪当时的每张照片都拍得相当好,没有撩头发闭眼睛各种奇怪的动作,面容姣好笑容纯真。 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三姐妹各地求学工作嫁人,除了打开手机的拼图功能,真的找不出别的机会可以合影……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
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 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做给别人看的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 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去买刀的路上,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为之一动,就放弃买刀,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当然,并非少了结婚仪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只是大摆豪华宴席的婚姻更加坚不可摧。 但如果条件允许,不在乎排场和花费,我们需要一个仪式昭告天下也告诉自己: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 我在微博关注了一个漫画家,他把每天妈妈做的早餐都拍照,配文#早饭要吃好#,就是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03
你永远不知道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 因为不爱吃米饭,姥姥每次给我盛好饭都要颠颠颠把饭倒扣,变成一个“锅盖”,每次我都在饭桌前端正坐着等待姥姥的“锅盖”作品; 记忆里跟父母第一次出远门旅行结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脸也哭花; 那些年抄着我们最爱歌曲的本子,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小型歌会…… 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盘的辅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 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穷讲究、瞎折腾”,就是在这些折腾里,孩子学会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最近看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北京过年探望父母哥哥。 来之前她不忘让孩子们画了一幅全家人的画像,并且认真裱好千里迢迢带回中国。 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亲手里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 04
过年的一个个仪式
将心中的希望再度点亮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1.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3. 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 比如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 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5. 与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事情,比如长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读了哪些书......认真的记录下来。 6. 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回答。 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有人说,无论孩子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而指引着他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 来源: 三皮皮家(ID: sanpipijia),作者: 三皮皮。
我们的视频号开通啦!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