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越来越淡?常爸给你支几招,和娃一起找回过年的感觉!
今天就是大年三十儿了,春节的重头戏——除夕夜,马上就到了!
从今天开始,过年期间常爸为粉丝准备了丰富的礼品,比如参与今天文章互动的朋友,就有机会得到一个小小常太空旅行保温杯!
互动礼品每天都有,记得每天都来常爸这里聊天啊!等着你们的精彩发言!或者给你们喜欢的留言点赞!
好啦,我们言归正传。
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是一件特别值得期待的事儿。
买年货、贴年画、写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吃饺子……早在春节前半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大人忙着准备东西,孩子内心随之雀跃不已,一想到要过年了,喜悦简直要从心底溢出来!
到了除夕那天,春节就算正式开始了,有精神的熬夜守岁,撑不住的依依不舍地睡去……等到大年初一,孩子们一大早穿上新衣,欢欢喜喜地串门拜年,收压岁钱,太快乐了有没有!
可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那些传统的年俗和讲究,似乎一点儿一点儿地被消解了。
平日里物质的丰富,过年仪式的精简,让孩子们对过年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春节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没什么记忆点的假期。
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最能彰显年味儿的,其实就是那些过年期间的年俗了。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把人们对于辞旧迎新的期待传递下去,过年的文化就在这些年俗中源远流长。
所以,当我们在怀念小时候那些经历时,不妨带着孩子感受一下,一边体味年的传统,留些美好的记忆,一边也能在春节小长假里玩出点不一样的花样!
于是,常爸特地找到几个不同地方的同事(包括常爸自己),聊了聊不同地区的年俗。不聊不知道,细聊才发现,可以带娃玩的活动还真不少!
要说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吃了!年俗文化,在常爸的儿时记忆中,约等于饮食文化。
熟悉的常粉们都知道,常爸是福建泉州人。福建过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年糕不光味美,更寓意着来年生活事业学业节节高。
小时候,我们家做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黄粿(粿是年糕的别称),味清甜;一种是红粿,口味更偏香甜。
图源:纪录片《莆田美食小吃:红团》
这两种年糕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糯米粉制作。只不过黄粿一般是咸口,馅料加的是肉丁、香菇、海货之类,蒸好之后,在饭桌上配着菜来吃,又咸又香。而红粿主要加的馅料是豆沙花生、干果蜜饯之类,蒸好之后,甜滋滋、糯叽叽,咬上一口,真是满嘴香甜。
图源:纪录片《莆田美食小吃:红团》
在外的游子,最想念的就是一口家乡味儿了。这两年常爸回老家的次数少了,经常是常爷爷常奶奶做好了带过来。不过,今年常爸决定,要和小小常一起尝试着做福建年糕,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中感受年俗的快乐!
传统年糕做法是自己用粳米磨粉,蒸煮后再捣成酱,然后再做成各种形状的年糕。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很是费力,尤其是打糕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做出来的年糕口感才够好。
不过,现在在家做年糕就简单多了。不需要再费力用粳米磨粉了,超市就有现成的糯米面。买回家,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再加上喜欢的食料,蒸煮熟透就可以啦!
来看看基本的制作流程——
备料
制作红粿皮!
制作红粿馅料!
给红粿做造型!
红粿做好啦!
这么简单的年俗,真心建议每年都带着娃做起来,将来就是TA记忆中的年味了!
和常爸差不多,我印象最深的年俗也是关于吃的。
我是山西人,在我们大山西的年俗里,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种面食。
每每临近年关,家家户户的炉灶可是忙个不停,各种寓意吉祥的花馍一锅接一锅,热气腾腾的,看着那袅袅的蒸气,就觉得一阵暖暖的兴奋感,心里好像有个声音说,“这就是年啊!”
图源:纪录片《山西面食文化-花馍篇》
不过,蒸花馍可是门手艺活儿,和面、醒面、做造型、上锅蒸,每一项都很讲究。
图源:纪录片《山西面食文化-花馍篇》
直到现在我也没怎么学明白。不过,不耽误吃!
但是,去年回老家我忽然发现,在这方面,娃比我有天赋。和面、醒面的功夫虽然欠点火候,但做给面团做造型还挺有一套的。今年娃放了寒假就给送回老家去了,让他跟着姥姥多学学。学门实用的手艺,将来万一我又阳了,做不了饭,也有个人伺候!
其实,蒸花馍可不止是山西年俗,很多北方地区过年都有这样的年俗,像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等。农村蒸花馍最有气氛,都是一笼屉一笼屉的。
而在城市里,经常会因为吃得少,也就不值得费劲了。但其实啊,过年要想有年味,该折腾还是要折腾起来的。现在不都讲“仪式感”吗?这就是过年的仪式感,不能丢!
当然,自己在家做的花样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不过基本的款式还是没问题的。面粉家家户户都有,趁着过年有时间,赶紧带娃折腾起来吧!不会搞造型的,也送你们一个简单又应景的花式小兔头做参考!
过年看花灯,估计全中国都有这个习俗吧?但真正把花灯做出名堂的,还得说是我们自贡。
自贡每年的灯会可是大手笔,引得好多人来看!
我就是看着花灯长大的,有孩子之后,每年也都带着孩子去看。
前两年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看成花灯,我和孩子都挺失望的。看着他失落的表情,我就想着试试在家里做花灯。虽然氛围肯定比不了灯会,但好歹用心了,年味儿能找回一点是一点呗!
不过,仔细研究一番之后发现做花灯太难了,于是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做灯笼吧!毕竟灯笼也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年做起来也很应景。
而且,灯笼的美好寓意很多,张灯结彩、前途光明,听着就让人心里喜气洋洋。不信,看这个小兔灯笼!一学就会,分分钟就能带娃做起来!
我老家在开封下边的一个小县城,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各种各样的年画。什么门神、财神、灶王爷,还有各种可爱的年画娃娃。正好我家有一个亲戚就是做木版年画的,小时候每每临近年关,我就跑到画坊里玩。后来,每到过年,我最盼望的就是去亲戚家的年画坊里做小工了。
最早我是看着师傅刻木版,拓印上色,后来大点儿之后我就能给师傅们打杂了。我最喜欢做的一道工序就是拓印,把纸张扣在木版上,轻轻按压,年画雏形就有了。
可别小瞧了这道工序,轻不得重不得,轻了线条拓印不清晰,重了油墨过多会晕染!我也是浪费了不少油墨纸张,才渐渐掌握了这道工序的精髓。
图源:纪录片《老手艺》
现在,木版年画越来越少了,大多都是打印的。虽然习俗还在,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我每年会带着孩子一起玩木版年画。不过,用的都是当年在画坊存起来的木版,少了点新意。
幸好万能的某宝也能买到年画木版,虽然质量平平,但胜在应景,强烈推荐大家也入手一套,过年带着娃在家一起拓印上色做年画。家里贴满自己做的年画,看着赏心悦目,新的一年也肯定平安如意!
要是大家也想带着孩子们一起绘年画、贴年红,也可以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年画模板,打印几张涂色或者照着画,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保证娃能记上一辈子!
看,这一串年俗活动玩下来,有没有觉得美好的年味儿瞬间俯拾皆是?
年味是国人的集体记忆,是刻在我们DNA里的。它可以很小,小到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年货;也可以很大,大到几代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但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心中的年味儿重拾起来,年味儿就永远不会消失。
小时候,年味儿是爸爸妈妈们给我们创造的;现在我们为人父母了,也开始给我们的孩子创造年味儿吧!
这个春节,咱们都和娃一起,开心玩年俗、痛快过大年!
往期推荐
惊奇!原来老祖宗留下的年味儿习俗,这么值得带娃体味
记忆中的年味 - 也许当年才叫过年,现在只是放假……
如何能让娃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期盼过年?8年了,终于找回丢失的年味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