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现实,理性与情怀,电视剧《三体》的改编价值延伸
主编温静导读:电视剧《三体》将小说最具特色的奇观空间再现,并在此之上用悬疑感设定疑问、强化人物关系与人情特点,这部分满满的中国特色会赋予剧目独特的文化内核。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JY
“物理会告诉你们所有的答案”“邪乎到家必有鬼”“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科幻超级IP,一流制作班底,近日根据作家刘慈欣所著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由腾讯视频出品,杨磊执导,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 李小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三体》正式开播。
小说《三体》的体量与承载的期待,使其影视化难度之大成为行业共识。从《三体》首次公布电视剧版的消息,到正式与观众见面,整个过程历时7年之久,这一次播出是备受观众期待的。坦白说,经典作品的改编会经历比较大的争议与讨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宿命,然而就此次《三体》的制作背景与开播口碑来看,确实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正向反馈与信心。
《三体》影视化
从困难重重到平稳落地
作为中国科幻代表作之一、业内最高荣誉雨果奖获奖作品,原著小说《三体》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毋庸置疑,因此,这也令相关的影视化改编多了不少期待甚至担忧。
这一次,电视剧版《三体》筹备到开播的过程,细心的观众或许也注意到了,整个作品从预告片的发布到官宣定档日期,每一步进阶的消息,身边一直与不少朋友在关注与转发。原著光环的压力,让整个制作团队的拍摄过程感受到“痛并快乐着”。早在2019年的冬天,剧组准备正式开机,当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突袭,项目进度被迫停滞。于是,这部作品从开发到项目落地,共耗时4年的时间。
回顾杀青特辑中,各位主创人员的感触,有人认为拍摄《三体》的过程,是一段无比幸福的旅程,有人认为它像一场属于儿时想象的梦,还有人认为接触到这个故事是人生当中的一期一会与冒险。
具体来说,这一改编的主要宗旨,是主创团队在拍摄与制作层面,尝试了非常多的方式来拉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原本比较深奥的科幻概念真实落地。
例如,原著中汪淼受到人类三体组织的建议,来到位于北京密云的天文观测站看“宇宙闪烁”。这一三体人向人类的科学家显示“神迹”的过程,是为了阻碍人类科学进步。此次电视剧的改编则将 “宇宙闪烁”概念,简化为“一个灯泡与一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即整个宇宙像一个呼吸灯,在人类视觉范围内呈现闪烁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个体量超过地球的灯罩,其光源在整个宇宙范围内把地球笼罩起来,这是当下的科学力量绝对无法实现的,更有助于观众理解汪淼在科学层面所受到的震撼。
再如拍摄过程,导演尽可能地选择在真实场景中来取景,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呈现的“古筝行动”名场面,作为原著中地球文明对地球三体组织的一次成功的打击行动,想要通过飞刃切割轮船的大场面,要实现一艘轮船被比只有一根头发十分之一粗细的纳米丝,像是切豆腐一样切开的场面,这样的剧情无论从影视技术还是画面呈现方面,在此前的影视作品中都未曾有过先例。导演组在制作中经历了几次推倒重来后,最终放弃了传统电影美术的方案,选择将真的钢材压成片、建构成船的形状,再经历挤压、焊接最终完成。
此外,《三体》的选角目前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例如,经由申玉菲进入科学边界,并开始了解三体游戏虚拟文明的汪淼,他领导研究的纳米材料为作战中心获得ETO情报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物理学教授的学术气息以及一些略显偏执的性格色彩,在演员张鲁一身上被诠释的十分精彩;具有世俗智慧的警察史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一点在于和伟斜叼烟卷的细节与口语化的台词表达中,让观众一步步建立起信念感。
然而,科幻题材中大量生活中涉及不到的专业词汇,也对演员的人物诠释与台词表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演员张鲁一早在进组开拍之前便搜集学习了各种相关知识,陈瑾也将这次拍摄称做自己从业以来最难的一个挑战,同样有此感触的还有林永健,不同于他所擅长的生活剧类型,科幻故事的强逻辑与台词的缜密程度,确实难度不小。故事开篇的第一场对手戏,当内敛严谨的应用物理学家遇上直率大条的老警察,极具张力与生活气息。这部作品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塑造,使其用真实的力量支撑起了宏大的故事背景,缩减了这一题材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然而更多的,是我们在整个制作团队的身上,看到了大家对于科幻的好奇与一颗敬畏之心,或许正因这份极大地热情,才让这么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愿意在此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才得以构建符合当下时代环境的故事,使飞扬的科幻题材平稳落地。
科幻融合悬疑
消解大体量故事门槛
对于《三体》这样的原著作品来说,它的结构已经相当完整,那么改编方向上来做修饰便显得有些多余,因此“还原”“贴近”便成了最核心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电视剧《三体》在尽力保持超高还原度的基础上,选择以科幻、悬疑的类型叠加,来铸造吸引力。故事开篇从三十八年前“不要回答”的隐喻与叶文洁暗自将发射器对准开始、物理学家杨冬等自杀身亡的事件,到照片上的数字倒计时等,一系列谜团都在建立连接观剧的“钩子”,无论观众是否看过这部宏大的小说,都会对照片上的数字规律以及汪淼、史强等个人命运产生强烈的好奇。
另一方面来说,原著的故事风格有大量的硬科幻理论,且信息量很大,这样的特质其实是不利于影视化的,但这些特质同时又是原著粉非常看重的,那么《三体》影视化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能找到二者间的最大公约数。从目前呈现的内容来看,《三体》一直在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牢牢把握原著红线的基础上提升剧情的可看性。开篇故事一句“物理学不存在”,不仅把这一非常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与杨冬自杀事件连接起来,而且与科学边界活动提出的 “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等相互勾连,两个智慧文明即将相遇,在未知文明里还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惑都为后续故事发生做足铺垫。
早在开播前预告片中,可以看到不少有关名场面“金字塔”与“催眠”式单摆、纣王大鼎、集体脱水、三日凌空等设计,都在遵照原著去复原三体游戏的想象,满足观众对科幻世界的期待。为此,我们了解到主创团队试探了各种各样的方向,编剧来来回回做了十几版剧本,都是为了消解硬核科幻的理解门槛,增强剧集可看性,吸引非核心受众入场。诚然,题材和剧本是电视剧作品得以呈现的核心,也是成功的首要因素。那么科幻作品的改编,则要从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呈现中寻找到契合点,搭建剧情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观众看得懂才能吸引更多观剧人群,尤其这样一部有巨大科普意义与营销力的作品,它的受众群体一定不仅仅是原著粉丝。就这一点来说,电视剧《三体》的改编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式科幻内核建造
科技与文明碰撞下的人文思考
一部好的科幻影视作品会让观众不断思考影片暗含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例如对于自己个体生命和全人类集体生命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它可能会伴随着生活的进程,甚至会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三体》这样的作品,是需要承担这部分社会使命的。如果说,总共有三册的中国科幻里程碑之作小说《三体》,它与当下偏娱乐化的阅读、休闲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壁垒,那么电视剧版的《三体》故事,用更加落地的表现形式,带来了连接大众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那么,在当下偏娱乐化的影视行业大环境中,大家习惯了轻松氛围下,用碎片化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如何让观众感受、理解接受《三体》深刻且厚重的精神内核,又成为了另一个困难。
就这一点来看,《三体》将小说最具特色的奇观空间再现,并在此之上用悬疑感设定疑问、强化人物关系与人情特点,这部分满满的中国特色会赋予剧目独特的文化内核。这其中,对于中国语境的书写,这种人文情怀贴近当下社会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意义,其文化共识与共情感,是会呼应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的。
在近几年的银幕文学作品改编浪潮中,科幻题材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类型。对读者来说,能够见证喜欢的小说成功影视化也是很幸福的,这种集体性期待,一体两面对小说的改编提出严格的要求,也促进着行业的良性发展。正如《三体》这样一个备受全球关注的科幻故事,它的影视化必定是困难重重的,但仍旧有团队愿意去挑战、去克服,这可以称做是一种孤勇。而对小说《三体》来说,如果不能迈出这第一步,那么它的影视化之路就永远无法开始,这次剧集的投石问路,大家其实可以多些包容。
我们也相信,伴随更多科幻作品走出这关键的第一步,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随着社会整体科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将为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动向。在此次《三体》全新的文明探索旅程中,在萌芽起始之际,让我们共同期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