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一刻,还是来了其他2023-01-17 05:01编者荐语:嗯,为了避免不告而别,做了中产先生mini,主打精悍短文。1758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影响有那么大吗。- 1 -今天,农历新年前最后一次经济和社会数据集中发布,其中一个数据引发关注:新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此外,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说实话这个数据并不意外,大家在去年中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了。看个数据:不但人口跌破千万,还出现了所谓的人口死亡交叉,就是死亡人口超过新生人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数据并非是自然的,疫情的因素也占一部分,疫情期间看病难、住院难,让很多人推迟了生育计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80后最后一波出生高峰的育龄妇女已经过了最佳生育期,出生率也会下滑,高龄产妇的二胎三胎也拉不回来。但是,根本的原因其实图表已经一目了然了:从2017年之后就一路下坠,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房价翻番,年轻人结不起婚了,跟着下降的是初婚和头胎数据。总结一下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育龄妇女减少+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疫情影响。三个原因叠加,造成出生人口急速下降,这种下降速度在和平时期内应该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我觉得人口死亡交叉其实有点失真了,乐观一点估计:如果2023年疫情可以结束,阳康推迟半年怀孕的话,那么2024年下半年的出生数据应该就能回暖了,甚至也可能形成一个出生小高峰,毕竟三年中推迟备孕的人太多了,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整体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2 -既然无可避免,就要未雨绸缪,提前考虑人口下滑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人口下滑的影响有多大呢?宏大的话题比如代际平衡就不谈了,谈点实际的影响。1、经济发展模式从制造业的人口红利到负债式投资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逻辑,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但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动力,还有巨大的政策腾挪空间,但是现在人口下滑的趋势难以逆转,居民的杠杆也处在高位,经济模式要调整而且已经在调整了。从外贸投资到内需消费,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到高价值的科技制造,必须有紧迫性了。2、产业的影响母婴不用说了,前些年都跌成狗了,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但是其实不止是母婴行业,一切建立在人口增长逻辑上的产业都将受到冲击:比如现在最火的教师,变化会从县乡开始,逐渐蔓延到城市,去年考教资的人数达到了1144万,而新生人口才956万,即使小班化教学,也不需要这么多老师。蓝领产业会迎来利好,劳动价格会上涨,类似发达国家,装修工、水电工、卡车司机都会成为中等收入行列,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不能再等了,不能把职业学校再当成差生集散地了,另外没有特殊技能的普通白领,未来的职业之路恐怕会更难了。养老产业就不说了,不要被当成人傻钱多的行业收割就好了。其他行业,大家都可以发散思维一下。3、房地产还要说吗,学区房首当其冲,然后死亡人数上升之后,带来巨量二手房入市,可以说房地产的黄金和白银时代已经过去了。一边是国家和房地产商会力推新房,为了回笼资金填银行的坑;一边是巨量二手房连年入市,不管承不承认,市场逻辑早就变了。除了人口净流入、经济发达或者有特殊禀赋的城市,大部分地区的二手房都会越来越难卖。4、养老金中国的养老金是现收现付的,也就是年轻人交老年人领,人口增长还不错的时候就开始喊空账了,未来恐怕更难。几种办法:国资划转一部分资产充实养老金,然后以国家队的身份进入股市,你敢让它亏钱吗?据说最赚钱的战绩是打新,去年已经轻松拿下零风险1.85倍收益,秒杀绝大部分人了吧。还是那句话:股市不但要给企业融资,还要给房企还债,当然还包括给全国人民发养老金,绝对的国之大者。内部腾挪,社保改革、医保改革,个人部分归个人,企业部分归统筹,然后个人社保全家通用,未来可能还会打通地域限制,让你父母也可以用你的社保看病,能缓解一下。最后就是个人养老金了,商业保险之类的,靠谁不如靠自己。- 3 -结语关于影响,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大家有新想法可以留言。感觉要系统看一下日本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书籍了,提前感受下人口下滑过程中,经济、产业、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状况和变化。买书买书,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中产计划,大家等我的读书报告吧。就这样。↓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中产会员计划。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