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版能看的《三体》了!
《三体》的影视改编,从来都是一件敏感的事。
一来原著名气太盛,二来小说情节含有部分敏感内容。
这为改编者制造了一个不易跨越的难点——既要尊重原著,又要绕过审查。
若是国外改编(如网飞),难点则变为如何避免文化移植,保留原著的中国味道,包括中国的特定历史岁月、人情关系,以及最重要的,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富于东方思辨意味的科幻想象。
比如维伦纽瓦的《沙丘》,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欧洲中世纪风味,这种风味,就是影片科幻表皮下的西方文化基底。
而《三体》中秦始皇的人列计算机,就是基于中国封建时代对君王的绝对服从。
《我的三体》中的人列计算机
人列、人阵,用群演堆,用特效做,钱到位,都好说。
但这种整齐划一的服从背后渗出的东方意识形态,对国外而言,很难拿捏。
除此,国内、外的改编还有一个共同难点——如何呈现宏大场面。
《三体》中的宏大场面,与《沙丘》《银河帝国》等西方科幻又有不同,它是在“细薄”和“宏大”之间穿梭。
比如质子二维展开包裹三体母星,再在展开的面上蚀刻电路,这是刘慈欣自己在《三体》中最得意的描写之一。
二维质子极宽,所以极薄,又因极薄,电路的蚀刻便需极细、极轻。
但极细、极轻之中,对超级计算机“智子”的制造,又要极精准、深刻。
《我的三体》中的质子二维展开
这种场景,流于笔端容易,但要将之视觉化至人的眼中,对影视工业和视觉转化,要求都相当高。
作为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抬到世界水平的杰作,想碰《三体》的人,自然很多。
目前,已知的《三体》影视改编共7个版本,包括:
同人方块动画《我的三体》、同人短片《水滴》、B站动画、游族版真人电影(张番番导演)、田晓鹏导演真人电影、网飞真人剧,以及刚刚开播的腾讯真人剧。
此前面世的三部作品(《我的三体》、《水滴》、B站动画),总结而言,就是同人逼死官方,幸好,腾讯《三体》似乎终于要挽回一点尊严。
但腾讯《三体》的战场不在国内,它被观众对标的,是尚未面世的网飞《三体》。
撇开央视八套的台播不说,这两个版本,既是《三体》在制作层面上的中外流媒体之战,也是中外影视力量对《三体》的理解之战。
基于腾讯《三体》前4集(共30集)水准,这里简单聊一聊。
抠书原著与“篡改”气质
POST WAVE FILM
首先给出总的观点:
腾讯《三体》值得进入,无论是否对照原著,它都绝对不是烂剧。
但它也令人提心吊胆。
这版《三体》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它非常尊重原著,堪称抠书级别。
B站动画从原著第二部《黑暗森林》进入,并对部分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或许是它规避敏感内容的策略;《我的三体》则百无禁忌,不但从第一部进入,而且编剧加入不少对原著情节的理解。
腾讯《三体》则介于两者之间,编剧上,它紧抱原著大腿,也止于抱原著大腿。
这部剧直接从原著第一部《地球往事》的第一章进入,《科学边界》《台球》《射手和农场主》等前几章的台词,基本是按照原著对白1:1还原。
在《地球往事》前半部大场面很少、重在以叙事铺陈的前提下,照搬原著是一种非常保险的做法,可以满足很多原著迷的心理期待。
但随着后半部古筝计划、人列计算机、质子展开等大场面的来临,这版《三体》是否还有底气与实力照搬原著,也令人存疑。
至于叶文洁年轻时代的往事,那在《我的三体》中被方块动画肆意展示的敏感岁月,则是腾讯《三体》在叙事上会被观众重点检阅的部分,至少目前,剧中还只有王子文零台词的闪回画面。
如果能在大场面和叶文洁这两个部分不露怯,那么这将是一次成功的抠书还原。
第二个层次,炫技。
这版《三体》的总导演杨磊,是一个只要碰到对的题材,便会迸发出强烈个人风格的电视剧导演。
对的题材,指的就是悬疑推理。
比如他最著名的一部剧《红色》,便罕见地在抗日题材中注入不少精细的机关设置和推理情节。
他拍类型剧,有点程耳拍主旋律那味儿(《无名》)。
《红色》(2014)
所以,在情节和对白紧贴原著的基础上,杨磊疯狂炫技,甚至因此“篡改”了《三体》原著的气质。
刘慈欣的《三体》(尤其是第一部)语言和叙事都很平实,尽管文中不乏悬疑,但小说始终专注于科幻本身,很少有人会评价这是一部“科幻悬疑小说”。
但杨磊乐此不疲地在剧中渲染一种压迫感,令人恍然在看一部悬疑惊悚剧。
最典型的,幽灵倒计时。
血红的暗房摄影、《致命录像带》一般的拍照角度、局促的景框、旋转的画面……似乎角色和观众即将面临的,不是一个科学的真相,而是一个灵异事件的真相。
而在申玉菲、科学边界、科学家自杀的维度上,杨磊又刻意通过史强的视角,将一切往一桩连环凶案的犯罪剧气质上引。
这些,都是杨磊以各种绚丽的视听语言达成的。
其中还有不少欧美技法。
比如汪淼在家中证实幽灵倒计时的配乐,和网飞德剧《暗黑》的音乐如出一辙;汪淼在阳台看见的霓虹人手投影,很难不令人联想到《银翼杀手2049》。
第三个层次,格式固定。
就像一个有严格规划的艺术家,杨磊在前4集设置了非常固定的表现形式。
每集开头,都是从微观深入宏观的视角进入,比如从水分子逐渐还原到一杯红酒(我很怀疑这种开场视觉借鉴了短片《水滴》);中间,则在朴实叙事和华丽影像的结合下推进剧情;最后,必以舒缓的交叉剪辑打破时空,来一段抒情蒙太奇。
这种格式,初看很能调动观众情绪,但时间一久,便容易疲乏,而且要在整整30集中保持它,其实非常吃力。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柄华丽的锋刃,随时可能割伤叙事,而令本剧沦为MV合集。
但目前来看,杨磊还是控制得稳健、得力。
三维的狂想与三维的汪淼
POST WAVE FILM
小说是文字,文字可被看作二维,它需要被读者以三维的想象丰满,但部分读者难以瞬间理解或作者并未侧重书写的文字,可能就始终以二维状态存在于书页中。
比如“5次台球”和汪淼这个人物。
腾讯《三体》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5次台球”这样的狂想和汪淼其人变得立体。
“5次台球”背后隐含的物理规律的失序甚至消失,在汪淼和丁仪密集的动作和对话中,读者或许不那么容易能顺畅领悟。
但在剧版的视觉化中,5颗台球毫无规律的运动状态,瞬间令人感受到一种能总结万物的、最基础的东西,已经消失。
这其实对应了三体人以智子工程锁死地球基础科学的设定。
同“5次台球”一样被剧集三维化的,还有“射手与农场主假说”。
这些科学狂想,可以通过小规模的视觉特效或动画被立体化,但之后场面宏大的科幻景观,那些早已在读者脑海中被展现过千百遍的立体画面,恐怕就很难被还原了。
汪淼的立体,主要在于张鲁一的塑造。
《三体》中的演员,基本全员演技在线,但几乎每个人都还有瑕疵或保留。
于和伟的史强,痞味儿很足,但史强内里纯净的信念,于和伟还未够到;林永健的常伟思,有威,也有平易近人之处,但他的主旋律表演方式,还是和科幻题材之间隔了薄薄一层;陈瑾的老年叶文洁,目前很接近原型,但也暂无出彩时刻……
唯独张鲁一,将汪淼从书中抠出来的同时,还强化了这个角色在原著里的存在感。
原著中,汪淼的形象不及史强扎眼,但在剧中,汪淼几乎提挈着整个故事的精神与悬念。
张鲁一的控制力很强,两场戏就能看出。
一场,汪淼与丁仪(王传君 饰)的5次台球试验。
王传君的表演,表情、肢体、身体,小动作都很多,他调动全身感官,极尽醉酒之态,但他的形象,始终浮在酒的表层,没有真正浸入酒中。
对面的张鲁一,没什么动作,只是看着丁仪,但他的身体却渗透出狂乱的思绪,他就站在那里,形象却沉重落地,该给观众的,一样不少。
另一场,高光,幽灵计时。
张鲁一的表情、动作都丰富起来,但他始终将它们控制在科学家的轴、汪淼情感的柔,以及对倒计时的恐惧这三个维度中。
这种尺度很难拿捏,控制上稍有不慎,便会由恐惧滑入气息完全不对的疯癫中。
当然,如果整部《三体》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一个演员的演技,那这部剧无疑不算成功。
因为演技只是演员诠释角色的工具,它不能取代角色,更不能取代故事。
目前,腾讯《三体》口碑相当不错,但要警惕这是否只是《三体》迷被伤太多后的抠书效应,或是对影改团队用心制作的鼓励。
期待这版《三体》随后续集数播出,褪去华丽外后,仍能露出硬核质地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