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刘如谦博士下面这个推文时,完全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冠病毒果然在通过一次次突变,轮番上阵给人类做免疫功能体检。
由D614G突变株开始,Alpha、Beta、Gamma、Delta,再到Omicron及其庞大的突变株亚型BA.1, BA.2, BA.5, BQ.1.1, XBB.1.5。
每一次,都掀起新的疫情,导致新的病死。
(美国华裔生物科学家刘如谦博士早在2021年发出的警告:哪些杀不死你的(新冠病毒),会突变后再试一次!)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冠疫苗研发则进展缓慢,或者即使有了包含有BA.5抗原的二价疫苗、但推广却极为缓慢。
一方面,通过了新冠病毒体检的人,似乎已经不再如感染前那么恐慌;另一方面,人们也急需了解自己感染后建立起来的免疫功能如何,以确定疫苗接种策略。
2023年1月17日,美国OSU刘善虑组在bioRxiv上传了一组针对XBB.1.5中和活性的重要数据,并评估了BA.2的子代亚型CH.1.1和CA.3.1的血清学特征【1】。
这项工作极具疫情指导价值,迅速引发科学家们的关注【2】。
(目前全球最主流的新冠毒株)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Extraordinary Evas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by Omicron XBB.1.5, CH.1.1 and CA.3.1 Variants”。研究关注了3剂新冠疫苗接种者、二价疫苗接种者及Omicron BA.4/5感染者对于这四种新毒株的中和活性。
对BA.2中和活性(NT50)为2151,对BA.5为1099,对XBB.1.5为241,对CH.1.1为66,对CA.3.1为62。对BA.2的NT50为475,对BA.5为197,对XBB.1.5为59,对CH.1.1为8,对CA.3.1为9。对BA.2的NT50为271,对BA.5为185,对XBB.1.5为72,对CH.1.1为61,对CA.3.1为45。也就是说,新毒株几乎完全逃脱了三剂 mRNA 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研究也根据BA.4/5感染者是否接种过疫苗做了区分,结果显示:对BA.2的NT50为241,对BA.5为169,对XBB.1.5为69,对CH.1.1为59,对CA.3.1为42。对BA.2的NT50为531,对BA.5为306,对XBB.1.5为97,对CH.1.1为74,对CA.3.1为70。研究还发现XBB.1.5,CH.1.1和CA.3.1的细胞融合能力和Spike蛋白(刺突)剪切加工能力比BA.2强。- 两种新亚型CH.1.1和CA.3.1的免疫逃逸更为明显;
- 而只接种3剂原始毒株疫苗对新毒株的中和活性已经非常弱。
刘善虑组这项研究之所以非常受关注,就是因为解决了太多人关注的这个问题:面对新毒株,是否还需要接种疫苗、二价疫苗能够提供多少保护?答案是:急需二价疫苗接种;二价疫苗能够提供比BA.5感染更强的免疫保护。
我们最后再次直接对比3剂疫苗+二价疫苗 vs. 3剂疫苗+BA.5感染诱导的中和活性。对BA.2中和活性(NT50)为2151,对BA.5为1099,对XBB.1.5为241,对CH.1.1为66,对CA.3.1为62。对BA.2的NT50为531,对BA.5为306,对XBB.1.5为97,对CH.1.1为74,对CA.3.1为70。对BA.2的NT50为475,对BA.5为197,对XBB.1.5为59,对CH.1.1为8,对CA.3.1为9。实际上,CH.1.1和CA.3.1已经在包括英国、新西兰、中国香港特区、冰岛和荷兰等国家/地区掀起新的疫情。1)二价疫苗在诱导抗XBB.1.5中和抗体方面优于单价疫苗;
2)XBB.1.5在逃避中和抗体方面弱于BQ.1.1;但XBB.1.5的细胞融合能力和感染能力更高;3)而CH.1.1和CA.3.1不仅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细胞融合能力也同样突出。
【1】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1.16.524244v1【2】 https://twitter.com/mike_honey_/status/1615577387806371840?s=12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新药和疫苗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