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该不该砍掉测试工程师?| 展望测试工程师的2023
提起软件测试工程师,更多人联想到的是工作轻松,不需要敲代码、工资高、涨薪快,甚至可以发展成为管理层,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刚刚过去的 2022 年,测试工程技术领域又有哪些重要进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又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InfoQ 年度技术盘点与展望栏目特别邀请到了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米大师计费测试负责人朱志杰,请他来和大家分享并 展望测试工程师的 2023 年。
朱志杰,15 年腾讯米大师计费服务端测试及团队管理经验。专注于米大师分布式计费、营销、风控、账户以及 TDSQL 数据库等产品的高一致性测试能力构建,支持公司游戏、腾讯云、广告、视频号等业务的计费测试工作;牵头构建了计费完整的质量支持体系,建设了基于服务端的自动化功能 / 性能测试、现网引流对比应用、环境治理等测试能力。目前聚焦于基于 DevOps 的研效改进工作。
视频回放地址:https://www.infoq.cn/video/z0xL4IhkjkFQiWp5eq50
以下内容节选自当天的分享,InfoQ 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InfoQ:志杰老师您好,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测试工程师这样一个职位,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吗?
朱志杰: 其实我选择从事测试岗位是具有偶然性的。我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NET、Java 以及 PHP 等开发,也做过 OA 类的项目,一直想从事应用开发工程师。毕业进入华为后,被内部分配到了华为智能网平台的平台测试部,也是在工作之后才发现原来测试没有想象中的基础、简单。我当时做的是在 Linux 服务器平台上进行大数据量实时处理的系统,而这之后也做过一些跨城容灾性等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慢慢地就扎根在测试的行业之中了。
我在华为做了两年测试后,后面来到腾讯。和在 华为 智能网中做电信的计费测试相类似,我在 腾讯 也恰好是在一个做聚合支付的内部计费部门。直白点来说就是早期的 Q 币计费,是与我个人蛮契合的产品和项目。
我在腾讯计费团队,从最初没有 DTO 分离,与开发相捆绑,给开发做辅助的测试角色,慢慢地将自己的测试能力、测试流程化都发展了起来。随着公司的业务开展,我也参与了公司开放平台、国际化、腾讯云等产品,渐渐地在这里扎下了根。部门的项目在发展,团队也在发展,我个人收获了很多锻炼和成长。
InfoQ:您从事多年测试行业,是如何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资深工程师的,中间又付出了那些努力呢?
朱志杰: 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个人得到了很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逐渐获得成长。
同每一位刚进入职场的人一样,刚开始也面对团队缺乏测试方法论、测试能力、测试平台,以及流程规范,这时我就主动站出来推进 测试的流程化、工具平台化,完善测试能力,这也是我收获的个人第一阶段成长。
在第二阶段中,随着腾讯的业务做大,我们迎来了开放平台、腾讯云的产品接入,以及王者荣耀等国民级游戏的出现,数据量的增长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挑战。开放平台的服务质量问题,以及随着王者荣耀所带来的线上最大容量支撑问题,这些涉及到线上拨测、压测等技术,促使我们在这方面能力体系上进一步打磨夯实。随着这些能力的构建和打造,我个人的技术能力在成长,测试团队也随着发展和建设起来。
至于第三阶段,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团队的测试效率建设,随着业务服务化发展后,在研发体系上会更倡导测试能力左移、组织效率提升、DevOps 的转变等新模式去契合。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需要去解决伴随业务出现的问题,去构建测试能力,并在这过程中收获技术上的成长与经验的提升。此外,随着团队规模壮大,也拥有了自己的团队、参与公司测试通道与人才能力的培养,以及公司层面上技术的协同,这一路上持续发现有很多锻炼与发挥的机会。
InfoQ:在刚才提到的许多测试工程的细分方向,您平时的工作内容,或者说最具有挑战的是哪些部分呢?
朱志杰: 我们是服务端的测试,因此会更偏向于基础架构上模块化的测试。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认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测试,必须要能深刻理解架构。以高并发存储模块为例,我们需要对其架构进行评估:其数据更新应用、缓存能力的设计能否满足高并发的查询?热点是否过于集中?高并发时数据如何防重?如何进行服务降级?是否会发生内存数据错位?在 分布式容灾 能力下要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些都需要对架构有较好的理解。
我们还要考虑应用场景。新老业务的版本迭代中要如何保证向前的持续兼容?团队应保证有自动化的能力覆盖。
此外,在业务方面,将业务从旧模块割接到新架构时,要如何做到百分百的兼容?人工测试是否会导致的场景覆盖不充分?是否会有场景遗漏?其中的数据多样性与真实性要如何考虑?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借助线上场景的对比模拟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模块测试中会更多考虑的方面。
InfoQ:我们平时提起测试岗位可能都会觉得很厉害,是需要掌握很多技术的。那么作为多年从业的老开发者,您觉得实际是如此吗?
朱志杰: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中,测试都是蛮苦逼的。我们的定位是项目中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助手,不仅要支撑研发交付高质量的版本及功能,同时也要协助线上运营,提前排查相关风险及问题。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是非常务实的。
InfoQ:会感觉压力很大吗?
朱志杰: 每个岗位都有各自的压力,侧重点不一样而已。我们作为互联网服务端的测试,和一般业务测试不同。简单点点鼠标、理解测试理论、设计测试用例,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基础的。
我们希望同事们能成为更全栈的工程师,去了解更多、更广的方面。
业务相关能力。由于我们是基于服务端的业务,如 Linux、Docker 容器、Kubernetes、MQ 或卡夫卡消息队列等组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服务器组件。
测试开发的能力。针对 Go、C++、Python,以及 Java 等业务服务做自动化时,要根据业务的测试需要去应用,熟悉相关开发语言及其 IDE。
熟悉 JMeter、CPP check 等市面上常见的测试工具,以及针对特定业务场景所需的工具,如数据库 ACID 场景的测试方法。
流程管控。掌握代码库 Git 的管理、流水线,甚至是 Excel 的度量分析等技能。
InfoQ:在您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程师,除了前面提及的技能掌握,还需要逻辑性、思考能力等特征吗?
朱志杰: 我认为优秀的测试人员需要具备三个通用素质。
沟通与思辨能力。作为开发与后端运维间承前启后的角色,测试要积极对开发运维与产品进行沟通协调。此外,也要能快速把握业务需求,明确业务需求从开发端传递的是否准确,要如何从前往后进行信息传导,抓住问题本质及需求改造点,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快速学习能力。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学习能力对测试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业务测试时要能快速熟悉架构、掌握需求,快速将复杂场景环境构建起来。如果新业务需要用到卡夫卡或 RabbitMQ 消息队列,测试人员要能快速掌握对应工具。
主动性。成绩突出的人往往拥有更强的主动性。主动思考所负责项目产品的痛点,主动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机会点。此外,在交付版本或业务后,要有将其中的能力或问题提炼出来,作为公共能力或公共模块的意识。
InfoQ:如果您面试的求职者具备了以上三点通用素质,会是加分项吗?
朱志杰: 可以是加分项,但对技术岗位而言,测试开发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InfoQ:测试开发工程师要如何做好职业规划?职业的发展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朱志杰: 腾讯有设计技术与管理两个能力提升通道,我个人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走技术通道。但如果公司没有较强的职业指引或规范化工程师培养,可先以全栈的能力做自我要求。
测试理论只是个非常基础的概念,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深刻掌握所负责的业务。要能从开发或产品的角度掌握业务,也要从运维的角度使用业务,我们才能在评审会议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项目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我们也要能结合业务需求,在具体问题解决上深入掌握相关技术。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死读书,而是要从公司内部或外界同行中寻找好的解决方案。以数据库产品为例,我们要参考并尝试完善别人在面对 ACID 或高一致性问题上的方案,研究 ACID 场景上的差别,最终用其解决了实际问题,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项技术。
从长期来看,我们个人也需要打造自己的专长。可以深入研究自动化,做服务端接口自动化、基于接口协议自动化生成、通过模型化场景生成用例,甚至可以做流量自动化,将线上流量引入测试环境中进行回放。我们也可以将自己打造为效能专家,通过全流程进行效能分析,从而推动提升效能。
InfoQ:工程师常常要与产品经理及同僚交流,但很多技术人实际并不擅长沟通。您是如何看待沟通能力对技术人的重要性呢?我们又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朱志杰:我在回答前面问题时,将沟通思辨放在了第一位。我认为沟通会影响很多方面:
有效沟通可以快速把握需求,把握改动。
快速准确地将所发现的问题同步给相关人员。
推动问题或改进流程化需要通过沟通调用开发、PM,及相关业务人员的配合完成。
有利于合作关系的维护,互利互补开发与测试的关系。
个人能力的呈现。
好的沟通不一定需要出口成章的能力,我个人的沟通能力也不算很好,关键是要能表达清楚问题和做事的思路,这是非常值得从日常工作中锻炼和提炼的。
InfoQ:对于善于埋头做事、不爱表达的技术人而言,您有什么可以让人走出舒适距离的方法论吗?
朱志杰:这受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自驱力很强的人会强迫自己进行表达,或许很有帮助,但对我而言却不一定要这样。在工作的小团体中,大家都非常熟悉、没有太多戒备,我们能将事情讲清楚,在向上级表达问题时有很好的呈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形式了。
InfoQ:您认为测试开发工程师在 2023 年所面对的最大技术挑战是什么呢?
朱志杰:技术上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挑战。从大环境而言,近两年行业上都在关注降本增效,这对测试而言也是较大的挑战。大厂相对会看得更全面,但对中小公司或团队而言,如果测试左移、开发自测,或者产品运维自测上线,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测试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关键在于测试的价值与产出的呈现,在于项目对测试的依赖。
举例来说,项目的左移意味着开发要在较好的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但这对开发而言是具有困难的,如果测试可以提供平台化工具、保持流程通顺,并提供验证、引流的能力,协助项目左移,那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法。
测试的价值也体现在 Ops 运营类的项目中。测试可以为运营的灰度减少问题出现,提供上线后除监控外的其他测试手段快速发现问题,通过拨测、上线后压测、容量评估等手段,对 Ops 环境右移的能力给予有力支持。
在 2023,甚至是 2024 年,测试人员可能都要面临这一挑战,但我们也可以借此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调整提供价值或服务能力的方向,主动适应环境。
InfoQ: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在职的测试人员也会面临就业压力。那么对于想要成为测试工程师的年轻人,您会给出什么建议或忠告呢?
朱志杰:持有“测试比开发简单、轻松”想法的人,所能做的测试内容是有限的,在测试中产生的价值也是有限的。我们也要将自己培养为全栈工程师,找出项目的问题所在,并随时准备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
InfoQ:您反复强调了全栈的能力,那么除了测试工程师之外,您会建议不适合做测试开发的人,求职 PM 等岗位吗?
朱志杰:每个人大概都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我前面的建议对刚毕业,或刚刚走上测试工程师的人而言会更合适。如果你具有沟通推动,以及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转职 PM 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如果你对产品比较敏感,那么产品方向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只想做业务测试,也可以走交付测试的方向。因为我个人主要关注服务端模块化测试,因此会更强调全栈的能力,要求有更高的平台化能力。
InfoQ:过去一年中,在事业上您比较有成就感,印象较深的有什么呢?
朱志杰:我做过的很多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比较有成就感: 一是在过去大环境动荡的 2022 年中,我们团队上下二十余人整体都比较稳定,大家携手共进攻克挑战、提升效能,没有因为过多的冲击而动摇想法或信心。
二是我们在去年成功承担了腾讯广告计费能力下沉项目。我们通过完备的测试方案、测试引流对比、反向对比验证,完成了系统架构和计费能力的合并融合,整体构建过程没有出现故障,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项目历时一年半,从 2021 年下半年直到 2022 年上半年完成的主要项目进展,并在 2022 年下半年完成了收尾工作。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大家心里的弦一直都没有放下来。
InfoQ: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承担如此重的任务量,您是如何缓解团队紧绷的情绪呢?
朱志杰:我认为测试首先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抗压能力,其次也要能正确地分析工作,让团队成员在面对问题时有章法,有思路。在确定方案与策略后,按照节奏推进,大家都会心里有底。
此外,我们其实负责了腾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的虚拟计费,每分每秒都有很高的交易量,因此基于我们测试保障体系、自动化能力、引流能力、代码安全性能力,包括线上拨测与压测等比较完备的保障能力,让大家还是比较放心的,没有感到特别大的压力。
最后,我也会给团队一些宽松度,让大家能较好地劳逸结合,不会产生过多的疲惫感。不会紧盯进度,但如果成员告诉我卡进度了,去协调人力,涉及较大的方案时协助拉相关的专家一起评审,帮助给出建议。
InfoQ:您可以给我们推荐一些您最近在看的,比较有启发性的测试相关书籍吗?
朱志杰:前面提到过技术基础,那么《Linux 从入门到精通》这本我十年前看过的书还是很值得看的。此外,《谷歌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谷歌测试的思想也很值得借鉴。达里欧的《原则一》我看过,《原则二》还没看,但书中介绍的关于工作透明化、管理方式也很具有启发性。
InfoQ:网友提问,2023 年测试工程师要如何做职业规划?您可以说得更具体些吗?
朱志杰:在未来两年中,我个人会更侧重于测试支持研效的建设,通过提高测试效率帮助研发提效。不止腾讯,对业界内很多公司来说,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都可能在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往这个方向可以去努力一下。比如你怎么样把自动化变得更简单一些,将自动化的成本降得更低 ; 怎么样把一个线上的流量用起来。
通过用流量建设减少自动化,或者说怎么样去除了满足自己的测试需要,去帮助开发去做测试左移,开发自测,支持他在测试环境,自动化的能力,支持他一些工具化的能力,帮他把整个理顺拉通。这个也是我个人 23 年要去做的一个方向。
InfoQ:在 2023 年的开端,您能为测试工程师们送上一些祝福吗?
朱志杰:2023 年是新的一年,祝大家能在测试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让自己变强的方法和钥匙,也希望 2023 年测试人员们能更自信。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充满憧憬。
你也「在看」吗?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