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1月降息落空,货币政策“强心针”仍在路上

1月降息落空,货币政策“强心针”仍在路上

公众号新闻

过去三年,在疫情扰动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需要宏观调控政策逆周期发力,激活居民、企业两大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活力


文 | 《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 | 张威 袁满

2023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全员核酸检测等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被取消。社会经济活动即将走出疫情阴霾,回归正轨,而最先被摆上议程的是扩大需求。

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2022年12月出口数据同比下降9.9%,2022年10月以来连续三个月录得负增长。

2022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2022年1月-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3%,年内增速不断下滑;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连续第八个月负增长。

在2022年经济复苏中,出口减速明显、消费疲软、投资近几个月数值下滑明显⋯⋯不太强劲的“三驾马车”需要进一步的宏观政策维稳。

但是,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公告以2.75%的利率续作77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连续5个月维持不变,开年首次降息预期落空。

有机构表示,此前近半数投资者认为1月即可看到降息落地。“复苏前景不明条件下,降息有利于凝聚共识、提振市场信心,”招商证券撰文称,“即便此次MLF未能如期调降,但一季度降息仍是大概率事件。”复苏之年,人们急切盼望一剂“强心针”。

“我觉得这可能是必要的。”近日,在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

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三重压力”的表述从2021年末延续到2022年末。会议进一步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预计2023年,将会在加强政策协调联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功能,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在2022年末的《财经》年会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亦分享了他对2023年货币政策的预期。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则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关乎整个宏观调控的效力和效益。下一步为政府的债务融资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即金融部门要帮助财政部门筹资。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一些高频数据已经呈现复苏迹象。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高德大数据的城市交通拥堵指数显示,全部99个样本城市皆已于2022年12月31日前触底完毕,当前全部样本交通拥堵延时指数的恢复进度也已超过了100%。“今年我们将迎来经济运行的整体好转。”张旭说道。

需求收缩:居民存多贷少,企业投资收缩


2021年末以来,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持续干扰项,而扩大信贷规模成为金融工作重点。2022年初,央行罕见连续四天发声,副行长刘国强以“避免信贷塌方”“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等极富感情色彩的言辞向市场释放强烈的宽信贷信号。

2022年以来,央行一方面通过降准、降息等总量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另一方面,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精准滴灌。

具体而言,2022年,央行通过两次降准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03万亿元,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相当于降准约0.5个百分点。

价格方面,两次引导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OMO)中标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累计下降0.2个百分点。由此,资金价格不断下行,2022年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均值为1.76%,较上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

在此基础上,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引导1年期和5年期及以上LPR分别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推动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至4.51%。

2022年4月-12月,M2(广义货币)增速持续保持在两位数,货币供应量维持合理充裕。期间,M2增速持续高于社融增速,“M2-社融”剪刀差7月走阔,一度引发警惕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多位经济学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进程受阻。

有鉴于此,央行陆续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特定领域进行精准滴灌。2022年5月以后,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明显回暖,2022年全年新增11.06万亿元,成为当年人民币贷款增长支柱。

截至2022年6月末,央行政策工具箱中共有11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3项长期性工具,以及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8项阶段性工具。

此外,央行创设6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充资本金,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管涛表示,2022年以来,无论从数量还是价格来看,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2020年。

近日,央行发布了2022年金融统计报告,其中居民部门存款多增、贷款少增的现象引发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高达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居民贷款新增3.83万亿元,较2021年少增4.09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新低。其中,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2.75万亿元,较2021年少增逾3万亿元。具体到12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近2000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多增1万亿元。

“居民存款与贷款表现分化,反映出居民部门需求比较疲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财经》记者表示,居民部门贷款少增,反映出老百姓在包括住房按揭在内的消费支出意愿不足;而存款多增,也与老百姓在资产配置中的风险偏好下降有关。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了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2月以来,商品房销售进入负增长区间,截至11月,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下降26.6%。从绝对金额来看,2022年1月-11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额累计为11.9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6.2万亿元减少超过5万亿元。

居民部门需求疲软被认为是2022年宏观经济需求收缩的一个典型缩影。金融数据背后,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面临疲软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月-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呈逐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除房地产消费低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亦出现回落;12月,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滑至-9.9%。

“我们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出现了明显收缩。”近日,在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宏观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放缓在加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全面显现。

扩大内需:货币精准有力,财政加力提效

 

2022年初以来,针对如何激活内需的讨论层出不穷。

一个核心观点是,过去三年,在疫情扰动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需要宏观调控政策逆周期发力,激活居民、企业两大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活力。

对于202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为精准有力。刘国强将其解读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具体而言,2023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如何激活消费?房地产市场复苏被认为是一剂良药。

前述会议指出,2023年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发表书面致辞时称,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表示将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近期,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亦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扩大消费应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2022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已通过出台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6条措施;设立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保交楼配套融资支持;将房企纳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范围;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优化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调整全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等方式,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

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最近正在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

定向支持房地产行业以外,市场对于总量降准、降息仍有期待。

李扬曾公开表示,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偏高,建议改革法定准备金率制度,继续降准到3%左右。

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市场一直期待降息。华创证券张瑜表示,实体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的必要,但是商业银行没有让利空间。工业企业利润率回落预示利率仍有下行必要,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为负预示没有让利空间,因此,通过降息、降准推动实体贷款利率下行存在必要性。

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对此,多位经济学家对《财经》记者表示,2023年应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建议将财政赤字提高到3%以上。

“2023年的货币政策将会在加强政策协调联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同时以结构性政策为主。”管涛在《财经》年会上表示。

“今后一段时期,政策调控的重点在需求管理。”李扬表示,“需求管理不仅要求尽可能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有支付能力需求,还包含着一旦私人部门有效需求不足,须得启用政府需求予以弥补的要求。所以,财政的赤字或盈余,政府的债务融资等等,都是需求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应地,动用金融手段支持政府的融资活动,也成为货币金融政策必不可少的内容。”

以我为主:汇率掣肘有限,警惕通胀变动


外部形势变幻也不容忽视。

1月10日,世界银行下调2023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至增长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仅高于发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世界银行表示,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国家为控制高通胀而实行政策紧缩。通胀上升、政策收紧和金融压力等负面冲击可能将全球经济推向衰退。

1月12日晚间,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美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重回“6时代”,并创下2021年10月以来最小单月增幅。同时,CPI环比下降0.1%,为2020年5月以来首次环比下降。

消息公布后,美国三大股指期货集体上涨。美国白宫官员称,12月CPI数据意味着,美国经济有可能实现软着陆。中金公司表示,通胀放缓或使美联储放慢加息步伐,但放缓加息不代表转向宽松,我们离真正的“松货币”还很遥远。

对此,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2022年,当前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因素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束缚力量在下降。一方面,随着美国通胀形势放缓,降息将逐渐停止;另一方面,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重新打开国门,使得投资者信心好转,资金开始回流。

一个典型的迹象是,尽管美联储仍在加息,但美元指数已经从114以上的高点,下降至102左右。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亦重回6.80以内,接近6.70,资金回流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空间就打开了一些,央行接下来采取降息等措施,不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太大压力。”张智威表示。

管涛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应以国内经济为主考虑货币政策,而2020年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在管涛看来,目前为止,无论从金融稳定还是物价稳定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都不是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不过他表示,如果美联储紧缩力度超预期,有可能刺破资产泡沫,中国将会有更大的压力,人民币可能会继续阶段性下跌。

对于通胀的担忧也未完全消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三稳”任务中,稳物价占有一席之地。2022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亦提到,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2年全年,全国CPI比上年上涨2.0%。其中,12月CPI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野村中国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中国录得低通胀数据,预计2023年通胀不会是中国的主要担忧。

曾刚认为,当前全球通胀尚未结束,中国仍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体消费市场,随着国内经济复苏,需求增长,可能将带动全球通胀压力回升。有鉴于此,曾刚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考虑到潜在的通胀压力,稳物价也将是目标之一。”

挑战仍存,但多家机构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给出相对乐观的预测。

德意志银行国际私人银行部亚洲投资策略主管刘佳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可能的‘财政刺激’和‘重新开放’双重效能的叠加下,再考虑2022年‘低基数’效应的影响,预计中国2023年GDP增速将达到5.0%。”

此外,基于消费可能复苏较快的假设,中金公司将最新预测上调至5.5%。基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野村中国将预测值从4%上调至4.8%。中信证券的预测值也达到5%。Wind(万得)数据显示,当前市场对中国2023年GDP增速预测均值达到5.1%。



责编 | 肖振宇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每周观察 | 经历了 2022 年连续八次加息,2023 年澳洲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央行最新表态!回应降准降息、汇率、地产等热点,将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体制改革这样看打造医院信息化“强心脏”,医院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升级业务网络?【宏观市场】“利率锚”的回归—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纽约“鸡蛋荒”,货架全空,超市限购,价格翻倍2022庭院:收摊儿权威访谈|郭树清: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金融服务大有可为重磅消息落地!A股进入"两会"时刻,万亿赛道沸腾,工信部最新发声!涉及4万亿资金,重大新规即将实施央行、外汇局召开重磅会议!2023年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了,透露哪些信号?晚景凄凉的老人日本央行突袭全球:量宽货币政策转向,推动日元走强事关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央行这场会议带来重要信息《高手在民间 》 摄影师的视角威马等来「强心针」重磅!央行最新回应多个热点问题,事关货币政策、房企、大型平台企业…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预见2023】鲁政委: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提升,可考虑设立住房银行、助力隐性债务化解等突破点重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十大关键信号,经济增速、货币政策、平台经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那臭豆腐呢?澳洲超市遭遇“断货潮”!大量日常食品缺货,货架都被抢空,鸡肉都买不到!产品价格3天翻一倍在美国302学琴体会、作品理解拜登,给泽连斯基打了一剂最强强心针!资金市场2月流动性“紧平衡” 未来货币政策空间几何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关于货币政策、地产、金融体系改革,“央行天团”的表态来了专栏 |《数字经济条例》,2023北京第一剂“强心针”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重磅利好!央行副行长:明年货币政策力度不小于今年!商务部原副部长:明年将以8%经济增速领跑全球...年利率高达75%,货币贬值几乎归零,这就是阿根廷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鲍威尔表示未来货币政策收紧仍有必要加息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机制——兼论中美货币政策机制的异同发力扩大内需——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信号2月CPI同比上涨1%,大幅低于机构预期!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