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打工人的「临时管控」日记
该来的还是来了。
「完蛋了,咱们小区只进不出了。」26日上午快9点,这句话空降至我们楼的微信核酸群。
我们小区一共6栋楼,我所在的楼代称B栋吧。或许大家早有心理准备,因为我们小区正门与确诊病例居住地仅一条马路之隔,更是处于朝阳区圈定的风险范围的边缘地带。对于管控,我不算意外,但还是感觉很突然。
我跑到阳台,这个方向可以清楚看见小区大门。
大门紧闭,只进不出,除了几个大白,围观群众挤挤挨挨。有人好像没戴口罩。
核酸群里,终于有勇士说出那句埋在所有人心中的猜测:我们小区,估计有了。
各种信息开始漫灌,这个群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
有人质问:群里不是有社区工作人员吗?为什么封控不提前通知?
有人担心,我昨天晚上买的冰柜,今天还能送吗?有人担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今天如果继续漏水,维修会成问题。
物资是头等大事,但对于打工人来说,隔离管控证明跟物资一样重要。
有人问:如果居家,社区是否会出公告?单位要公告照片作为请假依据。
众人附议:「总不能给领导看我们的群聊天记录吧?开不了证明,单位就算旷工。」 「我们单位请假出来做核酸都要扣钱。」 打工人的批斗大会一触即发。
「打12345,举报他们丫的。」劳资关系总能轻易唤起人们的义愤。
该死的病毒。万恶的资本家。
有人善意提醒:在外面的,晚上下班回来多买点吃的囤着吧。
也有人关心他者的命运:进来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怎么办,不能一直待在里面吧?他们晚上住哪?不行只能睡地下车库了。
还能买菜吗?有人坚信:社区会给送菜的,隔壁小区前几天不是给送了吗?
封几天?一个刚刚结束单独隔离期的群友表示,21天。但谁说得准呢?唯一确定的只有三个字:等通知。
千头万绪。只有真的被封闭起来了,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生活里的线头如此之多。要慢慢捋。
鉴于群里诸位都在提出问题,问题越积越多,无人解答,一位大哥自告奋勇表示:我戴上N95口罩帮你们下楼看看情况。他打算顺便去小区唯一的小卖部瞅瞅,能不能买点烟。结果失望而归,只带回了两瓶人们挑剩的饮料。
他发回的前方消息是,A楼已经大门紧闭了。(A楼出现确诊的官方消息是第二天下午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公布的,但在此之前,大家根据A楼封闭的情况,以及现场大白的说法,基本已经确定了这一点。)
11点左右,一队大白进入小区,每栋楼前依次站定几个。
终于有人发来了社区正式通知,管控已成事实。可能因为太着急,通知落款处把时间2022写成了2002。
有人感叹:好像穿越回了20年前的非典,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呢,那时候这个小区还没建成呢!
恍然如梦。全是梦,醒了就好了。
听说本楼没封,人们陆续下楼前往小区饮水机处。在这台生产「生命之源」的机器前,居民们率先排起了长队。
下午1点多,有人发来照片,物资车停在小区门口,物资包准备就绪。
「我们发不发?」没人知道。B楼的群众多数不太乐观,认为这是封控的A楼才有的待遇。
一位群友提醒,目前外卖还可以订,送到小区门口由大白转运到各楼楼下,人们可下楼自取。
接着,有人发进来一个二维码,叫XX团购。很快有人友情提示,团购群大家要慎入。
下午3点多,沉默了一天的社区工作人员终于说话了:有需要接孩子的吗?有需要接孩子的吗?有需要接孩子的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接着发布了一则通知,公布了紧急求助电话(例如买药等),再次通知大家,有孩子在学校需要接孩子的,上报一下,社区商量如何安排。
接着有人征询:需要志愿者吗?
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再出现。他们很忙,大家都表示理解。
下午4点半,第一个晒物资的人出现了。有人问:你是哪栋楼的?其他楼的进来干什么?
这位朋友回答:我就是B楼。
B楼发菜了!我们也有菜!大家顿时振奋起来。
果然,人只要降低预期,处处都是惊喜。我们都是知足的人,没有人抱怨物资潦草,跟其他小区攀比。
7层收到了,8层收到了,11层,14层......收到菜的同胞自发报数,以便其他楼层掌握进度。
报数的空档,则是群里的花式摆拍秀。
也有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有人抱怨大白一层一层送物资效率太低,群里一个从未发过言的阿姨(别问我怎么知道是阿姨的,看头像)劝大家放平心态,发了一个「感恩的心」的表情包。
住在高层的我,5点半左右听到了悦耳的敲门声。
打开门,大白递给我一个物资包,不忘补上一句:这是政府给您送的菜!
借用阿姨的话:感恩的心!
蔬菜包里有:几颗洋葱,四根黄瓜,一个圆茄子,一颗卷心菜。
出于对城市管理能力的信任,我始终没有加入囤物资的大军(此处不构成行为建议),但同时也做好了极端情况的心理建设——比如每天熬一锅粥度日。这包蔬菜给我带来的心理安慰大于填饱肚子的需求。
晚上7点左右,那位活跃的大哥发来最新消息:咱们小区正式升级为中风险地区了。
这一天,我所在的B楼核酸群,人数从原先的100人涨到200人。关键时刻,大家都意识到加入一个群体的重要性。
这一天,信息密集轰炸,格外漫长。我隔半小时就瞄一眼微信群,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但确实没怎么慌,处理完自己当天的工作,躺上床很快就睡着了。
今天气温骤降,最高温只有昨天的一半,还下起了雨。工作人员不容易。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看核酸群。早上6点多就开始有人问,什么时候做核酸?
做核酸,是今天大家的主要任务。27日是全区规定的「五天三检」的第二次,也是关乎我们小区接下来管理方式、每个人自由度的关口。
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入户还是下楼,去之前常规的核酸点做还是小区内,每栋楼单独做还是集中做——依然没人说得准。但院子里搭起的大棚、立起的栏杆透露了一些信号。
大家很快习惯了,凡是不知道、不确定的,最好的方法:等通知。
8点多,一位热心居民提醒大家:昨天没发完的物资都放在小区某处,因为昨天不在家没收到的可前往自取。
当一个害羞的小同志还在问「真的可以自取吗,不需要登记吗?我想要几根黄瓜,如果不给怎么办?」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已经大包小包往家运了。
有人提醒:需要的赶紧去,估计很快就没了,有大爷推了个小车,装得满满当当呢。
有人抱怨:刚看见一个人,占了七八个袋子,所有袋子都打开,把自己需要的拿走,其他袋子扔一边。
犹豫的人后悔都来不及。很快有人宣布:大家不用下来了,啥也没有了。
核酸检测之前,我们B楼抽空开展了一场关于「老年人该不该过量领取公共物资」的讨论。
一方认为:「要是一袋菜卖10块,大爷大妈肯定不拿」「1块钱他们都不会拿。」
另一方说:「理解一下,老一辈人体会过苦日子,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
老年人不适应网络化生存,他们可能不会在网上订菜,下一次发物资的时间也不确定,结合上海封控时老年人的生存状态,这么做似乎情有可原。
好在大家只是抱怨几句,没人较真。毕竟,还没到真吃不上饭的时候。人们还有机会展示谦让和慷慨。
11点左右,一位群友说,大家下来吧,可以开始了。有人感叹,要是没有这个群,我们高楼层的西边住户就与世隔绝了,什么都看不到。
我12点才出门,人也没少到哪去,等电梯的时间跟核酸排队的时间不相上下。电梯里,大家都是密切接触人员。
此时是B楼「专场」。看来对管控小区的核酸方法是,每栋楼分时单独核酸,避免交叉感染。被封控的A楼应该是上门服务。
队伍井然有序,人们自觉保持距离,围栏将两队人分开,跟平常区别不大。两个大白维持队伍秩序,看起来都是50岁上下的中年男士,我问其中一位,能不能订外卖?对方说不清楚。可能是临时招募来的人员。给我做核酸的大白也是一位中年男士,看起来手法不太娴熟。
大白手里拿一张二维码,让排队的人扫码进一个新群,叫B楼居民群,作为社区信息发布渠道,每栋楼单独管理。
居民群,这个名字真好。不是核酸群,不是物业群,是居民群。安居乐业的「居」,泰然居之的「居」。
雨后的空气很清新。做完核酸,我在小区绕了一圈,暗中观察。
到底有多少大白?小区正门外五六个大白严阵以待,外卖小哥一靠近,他们就迎上去,取走物资,再传递给A楼前的大白,由他们把东西送上去。
十多个大白负责核酸工作,还有十多个「机动」人员坐在小区中央的长廊里,随时待命,再加上零星分布在6栋楼门口的……大白无处不在。
我走到小区另一个侧门——前几天就关闭了,小区只留一个出入口——门口堆满了装着垃圾的黑色塑料袋,门外有几个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
我的京东快递显示今天送达,我定睛一看,京东小哥正在门外拣货,我像看见亲人一样打招呼,他把快递从门缝里塞给我。我旁边的大哥,两只手越过高高的铁门,从外卖小哥手里接过一大包猪肉,以及两条烟,眼睛都笑弯了。
外卖快递暂无影响,这让人放心。恐惧总是来源于未知。逛了小区一圈,我心里基本有了数。
核酸检测后,B楼核酸群迎来了久违的宁静。完成了眼前最大的任务,大家可以安心睡午觉、等待结果了。
下午接近5点,官方正式发布了A楼确诊病例的消息。没有人感到意外。倒是另一个消息引起了恐慌。有人突然发问:为啥我们楼不让出去了?这是有了?
猜测乱飞之际,一位群友出来稳定了军心:刚做完核酸,结果现在不可能出来。应该是另一栋楼在做核酸,不让别的楼出去,防止交叉感染。
大家接受了这个令人信服的说法,逐渐散去。
微信产品经理应该给微信群设计一个类似「喇叭」的工具,固定间隔就蹦出来一条:不信谣不传谣,不要制造恐慌,等通知。感恩的心!
人还是恋旧。相比新建的居民群,B楼同胞们还是更愿意在核酸群说话。有邻里间物资互助的,有人建议大家一起看刘畊宏的直播一起锻炼,有人当起月老,给群里的单身男女牵线,有人甚至展示了自己今天在小区采的蘑菇。
小区还有蘑菇?我居然不知道。
12点左右,万籁俱寂。有人发来祝福:你想吃的东西,梦里都有。
晚安。
睁开眼第一件事依然是看微信群。微信群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才两天,我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
核酸结果出来了,阴性。健康码一直是绿的,没有弹窗,未见异常。我感觉自己有底气横着走了。
起床往楼下看,不大的小区里大约有10来个居民散步走动,我隐约看到,有人依然没戴口罩。
仅仅是第三天,大家似乎已经准备迎接本楼解除管控的曙光了。
早上,先是有人在群里发了官方发布《北京朝阳区这些地方为封控、管控区》链接。小区内确诊的A楼属于封控区,我对着管控名单看了几遍,都没有找到我们B楼。
又有人把4月26日官方发布的信息原文找出来对照:「XX(我们小区所在地)除封、管控区域外,其它区域采取临时管控措施,人员只进不出。」
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封控>管控>临时管控。我所在的B楼当前属于临时管控区,相对安全。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什么时候能重获自由?
有人接力发来了最新官方通知。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临时管控区,28日开始算起,7天内经过三次核酸检测,若中间不出意外,「会根据科学研判进行动态调整」。
接着,社区通知也来了,确认了这个说法。
大家的五一假期注定要泡汤了,但7天总比14天有盼头。
一位群友呼吁:大家要想快点解封,就少聚集,非必要不下楼,中间任何一次核酸出现了问题,就前功尽弃了。
总之,目前形势比较乐观。
只是那个新建的「B楼居民群」一直没有工作人员的动静。看起来,每栋楼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人发来隔壁楼的群截图,C楼群里的大白会及时通知xx号下楼取快递,D楼群工作人员在组织大家登记用药需求。但我所在的B楼居民群始终无人组织。
只有下楼取快递的群友提醒大家:楼门口的快递都堆满了,大家及时取走啊。
全靠自我管理。
我自己没有在网上订菜,但从群里了解的情况是,菜可以送到,但比平时慢一些,比如上午的订单下午送到,前一天的订单第二天送到。
另外,小区街道对面的一家中型超市已暂停营业,但接受线上下单,提供配送服务,因店内人力有限,每天仅限200单。
偶尔有人问起,下一次发菜是什么时候。
几天潜水下来,我想到一些有意思的事。
社会学家勒庞提到过「群体」的概念。他说的「群体」,不是许多人偶然聚合在一起,比如说市场上买菜、看热闹的,哪怕人数再多,也不构成群体。他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
那么我们的「B楼核酸群」,算不算这种「群体」呢?
这个核酸群很早就建起来了,在26日突如其来的封控之前,或许不能称之为一个「群体」,但至少这几天,它已经慢慢接近「群体」的雏形。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那个核是什么呢?是疫情,还是对疫情的恐惧?是A楼那个我们素未谋面的确诊患者,还是同坐一条船、休戚与共的「同乘之谊」?
勒庞还说了,一定数量有生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处于一个 「首领」的领导之下。目前看来,我们群体里的「首领」尚不明确,但几个具备「首领」潜质的人已经崭露头角——他们话不多,但一说话就直击要害,抛出的总是「真问题」「有效信息」,逻辑严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这几天,我把群里的信息大致分为四类:社区通知、管控措施相关;居民生活互助信息,所见所闻;聊天解闷、表达情绪等主观信息;以及第四种,经过思考、逻辑分析的理性声音。
越是在众人都被情绪裹挟时,理性之声就越重要,它能把人们拉回逻辑和常识的轨道。
封控期间的每个群体都可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样本。我怎么还有心思琢磨这些?一定是因为我太闲。
目前看来,我们这个群体是友爱的,和善的,互助的。但我们还没有经历真正的考验。
希望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经历那种考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