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竞赛”,应消除家长的特长生招生潜规则迷思
近期,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线上举办“希望数学”违规竞赛消息。对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已发布没有参与举办违规竞赛的声明。
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从2019年实施竞赛白名单制度起,我国已经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类竞赛,因此,所有面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科类竞赛,都属于违规“黑竞赛”。我国也于2020年取消了“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实行电脑摇号录取,据此,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时都不得与学生见面,举行测试,竞赛获奖也就失去升学作用。可为何“黑竞赛”还会吸引家长报名让孩子参加,部分家长还会热衷“黑竞赛”呢?
这是因为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100%执行,个别名校的暗地招生,让家长有特长生招生潜规则迷思。要治理“黑竞赛”,就必须破除特长生招生潜规则迷思,规范招生,理性对待拔尖人才培养。
从现实看,一些地方的个别名校,还有继续进行“掐尖招生”的盘算,而这一盘算,还得到仍有打造名校政绩思维的地方教育部门的默许。就是这极少数学校的地下“掐尖招生”,让家长相信,还有特长生招生渠道,而证明孩子是特长生的最重要证据,就是参加竞赛获奖。在没有正规的学科类竞赛后,社会机构违规举行的学科类竞赛,就成了家长的“首选”,有的家长甚至四处打听哪里有这些竞赛。
在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电脑摇号录取后,也有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名校质疑这些措施会影响拔尖人才培养,并寻求探索选拔、培养拔尖人才的“新办法”。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少年班热”重新升温,据媒体报道,高校“少年班”的热度,还被传到了中学。2022年,上海、陕西、贵州等地的中学陆续传出开设“少年班”的消息,部分选拔招生面向小学六年级。而这些高中“少年班”选拔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有无学科特长与潜质。如陕西某高中的“少年班”招生对象为“陕西省内且有正式学籍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报名条件包括“数学特长突出”。
高中“少年班”的出现,也一定程度刺激家长打造孩子学科特长的冲动。相比以往的“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这对家长更具诱惑,因为一旦被示范性高中录取,不但不用想着上哪所初中,也无须参加中考,还一只脚踏进了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这也是小学生家长对白名单之外的学科竞赛高度热衷的诱因之一。
因此,治理违规“黑竞赛”,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一露头就打,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禁止任何形式的“密考”、掐尖招生。其关键在于,地方教育部门要转变打造名校的义务教育发展观,要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发展观。另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要培养有个性的拔尖人才,不能继续采取为这些人才打造一条特殊成才通道的方式,这一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会催生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而应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探索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实现均衡发展基础上的提质增效。(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本文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