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开口说话,我就知道你为什么睡不着?——从《百年孤独》的某句话到“语言陷阱”生活2023-02-02 09:021“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指指点点当然可以沟通,但只适合小范围内。如果处在更大的空间,需要跨越更长的时间跨度,要和更多的陌生人沟通,那指指点点肯定就不行了。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建立一个认识世界事物的规则,规定好这个高高隆起的土堆叫做“山”,那个哗哗啦啦不停向前移动的叫做的“河流”。于是,语言就被发明了。所以,语言是一种规则,是用来方便沟通的。方言是本地人的规则,用来和本地人沟通,外地人听不懂,为了沟通,大家只能用另外一种规则:说普通话。英语也是,是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沟通的规则。重复一遍:语言,是一种沟通规则。2注意,像任何一个规则一样,语言虽然可以给人方便,但也会带来限制。这种限制很可能会让你陷入一个思维的陷阱。由于这个陷阱是由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语言带来的,因此,你常常会长时间被困住而找不到出路。没错,语言会控制你。举个例子。美国选总统,候选人是要演讲的,演讲稿里面的词汇如果讲究起来,是可以作为“武器”来攻击对手的。这方面,最厉害的人要数乔治·莱考夫(George P. Lakoff)。他是美国的语言学家,也是总统智囊团的成员。乔治·莱考夫让总统候选人在描述减税政策时,把减税说成“relief”。这个词的意思是:解脱,轻松。如果拿着选票的你,听到这个词感到了之前税收的“负担”,那你很可能会把这一票投给这位候选人。我们这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某些人喜欢给悲剧和灾难冠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好像名字变了之后,就可以不用负责一样。你在这边等他说对不起,他在上面等你唱“谢谢你”。生活中也有“语言控制”。比如父母常常把不听他们话的孩子定义为“叛逆”。叛:反叛;逆:逆臣。你看,这个词其实更适合君主专制社会。父母如果把“叛逆”这个词用来形容亲子关系,那就意味着,他们对这段关系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把亲子关系定位成了君臣关系,而这很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核心。3如何不让自己掉进语言陷阱?首先,态度上要有“质疑精神”。如果你感觉哪里不对劲,不要放过这种感觉,继续往下走。看看现在自己所用的词汇或所相信的词汇是不是有问题。也许,你换个“词汇”,换个“规则”,整个局面会会变得豁然开朗。怎么换?有一种哲学理念叫做“建构主义”,可以给你我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举个例子。你前面有一张桌子,四四方方,木头做的。你当然可以把它叫做“桌子”,叫“桌子”的时候,你会认为它是用来写字的,或者是吃饭的。如果用建构主义的思路,你也可以重新“建构”它,重新给它命名。它可以被叫做“床”,用来睡觉;它可以被叫做“很大很高的椅子”,上面可以坐很多人;它甚至可以被叫做“好看的木头”,不需要用来做什么,就是拿来欣赏的。你看,命名不同,背后的规则就变了,你眼中的“桌子”不再只是一个只能用来吃饭写字的东西。4你可能会想,说了这么多,怎么还没讲到题目中的睡眠问题呢?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应对失眠吗?答案是:能。失眠中,有一种情况是“入睡困难”。注意,“入睡困难”这个词也是一种规则:把入睡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定义为“入睡困难”。关键是,这种定义是人为的,“30分钟”这个界限只是一个参考,其中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在讨论睡眠问题时不用“指指点点”,而是有共同的规则框架。至于为什么选30分钟而不是20分钟,是因为对人群的调查发现,超过30分钟还没睡着的人,和出现各种睡眠问题的相关性最好。但是对你个人来说,你不需要执着于这个数字。25分钟,35分钟,这种差别没意义。如果你总是关注时间,总是时不时地看下身边的闹钟,你会更睡不着,之所以有这种困境,是因为你太执着于“入睡困难”这个语言规则。还有,当你给自己贴上“入睡困难”或“入睡障碍”的标签后,这种“认同”会迫使你去找药,找各种“快速入睡”的方法,这种行为又进一步把你推向“过度治疗”和“睡眠焦虑”的深渊。怎么用“建构主义”来打破枷锁呢?在我的门诊,我会建议你换一个词:入睡慢。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只是入睡慢一些而已。我只是暂时入睡慢一些而已。我只是最近入睡慢一些而已。我只是在某些时候,某个场景下入睡慢一些而已。慢,不是病,不是障碍,它是一种状态,也许是一种临时的状态,也许是你个人的性格状态。但不管怎么样,你都不用着急。既然慢,那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去做点别的,不逼自己睡觉,让睡意来找自己。不着急了,你的睡眠才有可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你看,一旦你从这个角度开始定义问题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原来困住自己的围栏,其实是自己构建的“语言”,或者是别人给你的贴的各种“标签”。不要轻易给自己贴负面标签,否则,你很容易活成标签的样子。5带着这个思路,你再去看周围,你一定会看到,无数人终身都被困在某种“语言陷阱”里。在欧洲,如果有人开口就说老祖宗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那他选择的治疗方法多半是催吐,导泻和放血。在印度,如果他常常说“牛是神圣的动物”,那么他就会用喝牛尿来治疗各种疾病。在中国,如果他的词汇是“上火”、“湿气”和“各种虚”,那么……算了,不说了。如果你觉得当下正被某个难题所困住,感觉很痛苦,那么,先试着去描述它,写下来,然后看看,你用的那些词汇,是不是可以重新被“建构”。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靠谱。人生本不易,不要再拿无依据的禁忌来为难自己。作者:余周伟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