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新“独角兽”时代来临!中美独角兽增长放缓,危机与生机并存

新“独角兽”时代来临!中美独角兽增长放缓,危机与生机并存

公众号新闻

新“独角兽”时代来临


独角兽公司高频出现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指标,自2017年起胡润百富一直在通过调研,用数据记录下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轨迹。这批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的崛起,标志着全球的创新风向。从过去三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独角兽企业虽每年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速逐年放缓,在这背后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在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优化下,市场的繁荣与衰退成波浪状,时起时伏,市场不会一直繁荣,也不会一直低迷,新技术风口已经出现。长期来看,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领域,未来有机会出现大量好公司。


新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给那些能够预见它们的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变化使全球独角兽数量创造了新的纪录,今年上半年,全球每天都有2家新独角兽诞生,使总数达到1300多家。按照这个速度,2023年全球独角兽企业可能会创新高,成为独角兽和颠覆者最好的一年。



中美独角兽新增速度放缓


2022年8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Global Unicorn Index 2022 Half-Year Report),在资本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还未上市的公司被称为“独角兽”,独角兽公司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市场的创新活力和资金实力。全球共找到131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48个国家,259个城市。这些公司平均成立于8年前,80%销售软件和服务,只有20%销售实体产品。52%是B2B企业,48%直接面向消费者。受独角兽企业影响最大的行业是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医疗健康和零售。全球独角兽企业总价值27.9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德国一年的GDP。592家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在半年内有所增长,其中369家上榜。228家估值下降,其中81家去年的独角兽估值跌破10亿美元而退出榜单。还有25家独角兽企业上市,9家被并购。573家估值保持不变。


图片来源:万联网金融咨询中心


盘点近三年独角兽企业数据不难发现,过去几年,全球独角兽公司几乎被中国和美国分占。但2022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22年,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大约为40家上下。2018年至2020年,这个数据分别是156家、137家和111家。此前和中国分庭抗礼的美国独角兽新增速度其实也在放缓,2021年美国新增独角兽公司347家,2022年上半年新增138家。从数据的变化来看,美国的独角兽新增数量放缓幅度更加平缓。


2022年中国新增的11家独角兽公司中,还包括已经退市的滴滴和瑞幸咖啡。另一个现象是,2022年新增的独角兽中,不少都是由大公司孵化,例如欣旺达子公司欣旺达EVB(估值约300亿元),广汽集团子公司广汽埃安(超过1000亿元)。另外近年新增的独角兽还有百度孵化的小度科技(330亿元)、百度昆仑芯(130亿元);滴滴孵化的滴滴货运(28亿美元)、滴滴自动驾驶(34亿美元)。


此外,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平均年龄44岁,也就是说他们在36岁时创建了该公司。独角兽企业平均有2位联合创始人。三分之一是连续创业者,卖掉了之前的创业企业。计算机科学和商业是创始人最常攻读的专业。美国,尤其是硅谷,吸引了最多来自海外的独角兽联合创始人,其次是欧洲。移民的独角兽创始人中,来自印度的最多,其次是中国、以色列和俄罗斯。


2022年,市场整体人民币募资金额相比2021年少了约一半。市场化的人民币母基金,几乎停止了对一级市场的投资,“一分钱都募不到”。有头部机构的状态是,往年大概会有20亿元的投资预算,在过去一年直接减到2亿。



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结束,新的周期来到


在过去一年,互联网行业的下降较多,根据《2022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马化腾财富减少了1500亿以3300亿元位列中国第四,排名下降了2位。而马云的财富减少了1000多亿,以2350亿元位列中国第五,这些互联网领域企业家的财富大幅缩水,似乎也说明着互联网行业的风口已过,而新的趋势已来。从榜单的各项数据来看,新的趋势是高端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从去年的一年企业融资情况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22年全年,生产制造领域的融资数和金额都遥遥领先,共完成3118笔融资,总金额2411亿元,占全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的20.6%。其次是企业服务、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2022年一季度,全球融资金额排名前十的公司,有两家来自中国,分别是排名第六的京东产发(融资8亿美元),和排名第七的长安新能源汽车(融资7.84亿美元)。融资金额最高的是美国生物科技公司Altos Labs(融资30亿美元),其他几家公司所属领域分别是金融科技、物流、电商、教育、汽车。


虽然独角兽有着辉煌的成绩、但比前5个年度20187--2022、数量大幅度缩减;2022年Q1全球金融投资数据出炉时,各大信息平台纷纷为中美独角兽公司(成立10年内,估值10亿美元以上)数量差距拉大表示担忧,如果聚焦到美国主要独角兽公司集中的行业中去分析,会发现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从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上看,正在经历一次转变。


图片来源:微链


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源于晶体管被发明之后,从50年代开始涌现出一大波巨头,但最近五年并没有新巨头出现,还是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脸书、特斯拉这些老面孔。初创公司数量统计上图是硅谷指数(siliconvalley indicators)给出的从 1998 年到 2020 年,美国创新力最强的几个地区新公司的数量变化。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了种子轮和初创公司的数量。这些公司分别对应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和全部旧金山,以及加州这几个地区。曲线的高峰基本都出现在 2012 - 2014 年间。比如,硅谷在 2014 年有 1153 家,而到了 2020 年就只有 167 家了,初创公司数量缩减了 86%。如果公司的规模和创新力一直不变的话,这种数量的断崖式下跌一定对应着硅谷经济的崩溃,而实际上并没有,甚至变得更加固化和豪华。所以,如何理解这些地方初创公司数量如此剧烈地减少?历年硅谷地区风投金额硅谷指数进一步对投资总额进行了统计,2014 年是 117 亿美元,2020 年是 264亿美元。当初创公司数量萎缩到 167 家的时候,风投给到硅谷的总投资额比初创公司是 1153 家的时候,还要高出一倍多,统计已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做了系数上的校正。但实际上,种子阶段的初创公司,只拿到了投资总数的 1/5,剩下 4/5 的投资都被往年的巨头拿走了。

巨头在收购 巨头们在竞争中首选策略就是收购,只有收购彻底失败后才会采用第二个策略。苹果公司历史上,一共进行了 123 次收购。比如,今天手机里的 Siri、面部识别、Apple Music、手表中的健康监测等等重要功能,都是收购来的。亚马逊更是集中收购了几十家电子商务的网站。前十年,只要他发现自己在某个商品子类别处于劣势,如果当前还能出得起钱,就会把那家在子品类中超过自己的公司买下来。此外,亚马逊还收购了一些给在售的商品提供二次服务的公司,比如电影、电视剧的数据库公司IMDb,票房统计的 Box Office Mojo,在资金充裕了以后,还斥资 84 亿美元买下了米高梅,为将要竞争的自动驾驶业务买下了 Zoox。谷歌一共收购过 183 家公司。这些收购基本都是在他们的搜索业务一家独大,广告业务已经增长缓慢后进行的。比如,为视频业务买下了 YouTube,为手机硬件买下来摩托罗拉,为人工智能买下了 DeepMind,为自动驾驶收购过 Waymo。这只是很少的几个例子,今天谷歌的X实验室的很多项目就是收购来的。Meta(脸书)的收购记录虽然比不上前面几个,但是 2011 年 1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2013年 160亿收购 WhatApp,2014 年 20 亿美元收购 VR 设备公司 Oculus。



金融科技为称霸全球独角兽的龙头行业


综观全球对于金融科技投资的趋势趋于乐观,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不同子行业均处于有利地位,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更有助于相关的新兴子行业出现并蓬勃发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根据《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指出新上榜独角兽之首是芝加哥金融科技公司Citadel Securities(估值1,500亿元),其次是总部旧金山的在线可视化协作平台Miro(估值1,170亿元)。埃隆·马斯克2016年创建的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以380亿元的估值成为十大新面孔之一。其他新上榜独角兽还包括蕉下(估值200亿元)、中通快运(估值150亿元)和简爱(估值80亿元)等。其中,80%的独角兽企业销售软件和服务,以金融科技行业为首,其次是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


图|金融科技独角兽的区域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从全球分布上看,北美地区是金融科技独角兽聚集最密集的区域。美国拥有46家金融科技独角兽,占全球总数量的一半。这其中包括一些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如:移动支付公司Stripe(950亿美元)、数字银行Chime(145亿美元)、在线券商Robinhood(117亿美元)、区块链技术公司Ripple(100亿美元)和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80亿美元)。加上拉丁美洲的五家金融科技独角兽dLocal(跨境支付商)、Ebanx(B2B支付科技公司)、Creditas(贷款科技公司)、C6 Bank(数字银行)和Nubank(数字银行),美洲地区的金融科技独角兽数量达到了51家。


图片来源:每经网


亚太地区(APAC)拥有21家金融科技独角兽,排名全球第二。其中15家公司位于中国大陆和印度两个地区,其他则分别来自澳大利亚(2家)、中国香港(2家)、日本(1家)、韩国(1家)及印度尼西亚(1家)。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支付科技公司Pine Labs、保险科技公司PolicyBazaar、支付科技公司Ovo、P2P转账服务商Viva Republica和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WeLab。


欧洲是全球第三大金融科技独角兽基地,拥有2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英国拥有13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占该地区独角兽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德国(4家)、瑞士(1家)、奥地利(1家)和荷兰(1家)。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数字银行Starling Bank、区块链公司Blockchain、支付科技公司Rapyd、移动银行程序Numbrs和数字保险公司Wefox。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十年,是科技驱动和科技赋能金融行业的黄金时期,也是金融行业业务模式变革和竞争格局变化的关键阶段。”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需时刻关注全球金融科技的技术趋势和业务模式创新,结合中国实际,深挖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围绕金融场景,打造金融生态,持续建设自身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与开放合作,迎接即将到来的金融科技浪潮。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家的财富数值大幅下降,中美独角兽企业的增速放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技术持续推进、创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竞争与协作交织并存的背景下。在后疫情时代,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各行业的发展正迈向全新阶段并将迎来蓬勃发展,也为传统行业加速转型、拥抱新科技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资料来源:财经杂志、胡润研究院、新浪科技


❖ END ❖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探讨全球最成功的独角兽投资机构的背后思路

上半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24%至1312家 | 《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于广州重磅发布!

查看完整榜单,历年榜单与新闻稿请登录“胡润百富”小程序,或咨询胡润百富客服(hurun-1999)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半“独角兽”成僵尸,但这两个领域还有戏加拿大2月公寓租金增长放缓,但安省这些城市发飙了College Essay 系列 (二十五):Hardly Essay (1) 普林斯顿WL文书伦敦再被评为全球“独角兽”之都,伦敦科技城突出重围成全球新硅谷!美房大事不妙!27万买家房产“浸水”,负资产时代来临数字化口腔设备厂商如何创新自身生态?“隐形独角兽”登特菲这样做中国独角兽锐减:危机与生机 | 《财经》特别报道最神秘的“独角兽”今年要上市了?估值4000亿元!估值超73亿元,创新药物研发商科伦博泰晋身独角兽;GPU独角兽摩尔线程B轮融资15亿元丨睿兽分析投融资周报人类“盗火”时刻:可控核聚变首次输出超过输入,聚变核电时代来临奥地利维也纳,雕塑景观后疫情时代来临,这一类人不可或缺银保监会退场,“一行一局一会”时代来临!业内:有利于金融监管工作开展,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芯粒爆火,多只概念股涨停!后摩尔时代来临,机构看好这些细分板块!Nature发文:基础科学创新速度放缓,已经进入「增量时代」秋行南意—巴里 蘑菇村中国独角兽锐减:无奈与生机【人口】法国人口增长放缓南法例外,城市仍有吸引力早报 | lululemon热度下滑 业绩增长或放缓,董洁小红书直播GMV破3000万;欧莱雅否认欧珑在中国撤柜传闻早报 | 李宁增长放缓股价大跌市值蒸发逾150亿港元;百达翡丽将关闭全球30%门店;adidas明确表示不会再与Ye合作AIGC 时代来临,探寻生产力新蓝海机遇|活动回顾通胀攀升、增长放缓,2023全球经济还会向好吗?| 世界展望系列白云升起的地方专访摩根大通埃尔多斯:当前危机并不是系统性的人类“盗火”时刻:可控核聚变首次输出超过输入,聚变核电时代来临 |【经纬低调分享】2022Q4中国新增15家独角兽居全球首位,占比46.9%;中美新增独角兽行业差异加大丨创业邦《2022Q4全球独角兽企业观察》IMF总裁预计全球今年增长放缓 美国有望实现“软着陆”多地撤、并、缩!“大收缩”时代来临银行是爆雷过,但某些人幸灾乐祸的金融危机并不会发生。恢复正常!达拉斯房价增长速度放缓,恢复至疫情前,全美楼市进一步降温!刚刚:又一家银行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后,危机来临...南加通胀降温,工资增长也放缓,居民苦于付账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瑞银瑞信仓促合并 欧美银行业危机并未根除“多重危机”时代已来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