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时际会 | 专访 朱颜:在世界第一教育系当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个人如何面对他所处的时代,是每个时代的青年的必然一问。世界青年峰会增设“青时际会”栏目,专访新时代的榜样青年,以人物报道的形式,回答“青年如何与时代互动”的命题,望予青年以启迪。
本期嘉宾:朱颜
伦敦大学学院讲师
儿童研究学博士
朱颜
前言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众多的少年和青年来说,老师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向导,是摇动他们的书,推动他们的云,想必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在生命中遇到过一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老师。
本期《青时际会》有幸邀请到了伦敦大学学院讲师,儿童研究学博士——朱颜。在此,她将与我们分享了她励志成为一名教师背后的原因,并聊到了自己漫长求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最后朱颜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跟我们阐述了她对儿童这一特殊且重要群体的看法。
为人师长的成长之路
心之所向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不管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都是十分重要且备受尊重的职业。对于为什么想要成为大学教师,朱颜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自身出发,学术道路是朱颜的心之所向,从小她就想成为一名能够教书育人的老师。另一方面,从职业发展出发,朱颜认为大学老师在职业追求上的自由度更高,如果离开高校,去别的地方做科研,时间安排和研究选题上需要考虑因素会更多,例如像市场需求或者机构的安排等。
身之所往
有了目标之后,朱颜开始为了成为大学教师而努力。在本科阶段,武汉大学社会学丰富的课程选择给她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各种各样尝试的舞台。在这期间,她尝试过历史社会学的学习,涉猎过老年人的养老方面的研究,也进行过关于维权、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探索,这些尝试让朱颜充分意识到了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对于“喜欢什么”她始终没有得到启发。于是在研究生阶段,出于对哈利波特的喜爱,朱颜来到了英国,在华威大学攻读性别学,这对于她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尝试,本科阶段的她接触性别研究的机会并不多,但终于在一次次与新领域的碰撞中,她抓到了研究兴趣中的一小块“拼图”——性别。然而,一小块“拼图”显然并不足以描绘一整片“蓝图”,在读完研究生之后,朱颜决定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并进入到了武汉的一个儿童教育机构任职。在工作的过程中,她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小朋友和家长的互动,家长和老师的互动等等,她慢慢找到了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性别、家庭、关系,并慢慢摸索出了属于她的研究方向——儿童研究。
同时,在国内的工作经历让朱颜觉察到儿童研究在中国似乎是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她发现,在国内的儿童研究中,心理学总是更强势的,其他学科,例如社会学和人类学并没有被足够地重视。在心理学的焦点下,儿童似乎被同质化了,儿童和童年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似乎并没有被充分地了解。并且,在针对儿童的议题中,例如儿童教育、亲子关系、儿童保护与支持等相关议题,儿童,这一直接相关的群体,似乎极少有为自己发声的渠道和空间。然而,在当时她并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因此她决定系统地去学习儿童研究,去明确自己的感受。就这样,朱颜又回到了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师从儿童研究领域的前沿学者Kay Tisdall教授,和社会学家Mary Holmes教授,攻读儿童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
朱颜和导师们
在朱颜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她选择了使用定性研究方法 – 民族志 (ethnography)- 去深入了解在中国农村寄宿学校的环境中,儿童是如何理解,谈论,以及体验友谊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谈到对于定性研究的选择,朱颜认为,定量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它可以呈现出一个大的图景,比如让你看到趋势,类似建房子搭的骨架一样,但是定性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群体背后生动鲜活的故事。从朱颜自身出发,挖掘数据背后那些人的故事,对人本身进行关怀对她的吸引力更大。朱颜的第一次定量研究是在大学时期,在做一个湖北省居家养老的研究时,她采用了问卷的方法去呈现当时养老的情况。通过这次研究,她发现,虽然定量能够很一目了然地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现出研究的重点,但同时她意识到,真正触动到她的地方反而是在定量之后,当她去跟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去听他们去讲述一些故事的时候,这些交谈让她觉得冰冷的数据和图表瞬间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同时,朱颜谈到,定性研究的有趣之处也在于发现那些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东西,它可能带你走向更有趣的、多元的、和开放的方向和领域。这也是她后来选择做民族志的原因。在她现在的多项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依然是她最喜欢的研究方法。
终至所归
谈到对于大学教师的刻板印象,朱颜直言,在成为大学教师之后,唯一令她感到困扰的刻板印象是大家都觉得大学老师很清闲,有悠闲的寒暑假,而且因为假期不用上课所以没有事做,但是事实绝非如此。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学术产出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与职业晋升有关,而且与教学也密不可分。成为一名前沿/活跃的学者,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用最新的内容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是朱颜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寒暑假正是学者做研究的重要时间。朱颜聊到,其实对于她来说,寒假和暑假可能是更忙的时候,因为会有很多积攒的文章要撰写和修改,同时也要去申请新的项目等等,而这些科研活动在教学周的时候几乎是无法兼顾的,因为繁忙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
国际教学体验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身份的不同似乎总会给身处异国他乡的职场之路增添些许坎坷。但是身为一名国际教师,当朱颜被问到在白人主导话语权的社会中工作是什么样的感受时,她表示不同于大家的设想,随着人文社科对于多样性的强调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她的职业体验中很少有因为种族问题而遇到困难。同时,她认为现在社会科学中对于去殖民化的讨论和呼吁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她的研究。以儿童研究为例,在去殖民化的影响下,主流研究的重心逐渐从英美等白人国家的儿童向世界各地不同的社会环境里的儿童转移。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多关注儿童在不同国家、背景、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所经历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的研究者,她更好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除了研究之外,朱颜认为在国外任教的经历会让她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作为从国际学生成长为国际教职人员的中国人,在国际的平台上,她有机会可以通过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经验向他人提供帮助,不仅是中国学生,也包括国际学生,这也是她坚信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学校的朱颜
谈到国际化环境中工作遇到的困难,朱颜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交流,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去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同事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大家都在用非母语的语言(英语)在交流时。朱颜认为有效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每个国家的语言习惯都不一样,怎么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去跟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同事交流是一个难题。
朱颜每天上课都会接触到许多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学生,在我们看来,中外的学生在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一定存在着很多不同,但是她认为文化差异是一个被放大的问题,虽然它确实存在,但是考虑到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因此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差异,过度去强调差异,反而有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比如,谈到国际学生时,很多人觉得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留学生相对内向、不是很愿意去分享和寻求帮助。对于这种刻板印象,朱颜并不认可,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如此,而且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文化和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朱颜认为“压力”和“不安全感”也可能是导致一些中国留学生相对“内向”的原因。对于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留学生,他们一方面要自己去承担和处理很多生活上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时间去融入当地文化,去适应成为一个“外来者(outsider)”。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中国留学生,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留学生,在处理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都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特别是这几年还有疫情的影响,有限的与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渠道,和机会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的难度,使得他们没办法那么舒服地去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去寻求帮助。因此,朱颜认为这本身来说是一个不是学生自己独立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个一个教学系统的调整,不能用一句简单的文化差异来掩盖其中的问题。
卷是治愈焦虑的一种方法
当聊到中国学生普遍比较紧绷焦虑,而外国学生普遍比较松弛时,结合当下特别火的话题“松弛感”,朱颜表示其实自己也是这样子的。她认为作为中国人,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等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的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外界的压力。这是一套相对固定的体系,它期待你要年少有为,要在固定的在时间达成固定的成就,要“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个时间段都有这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这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时常会让大家感到焦虑。朱颜承认她其实也总是在“卷”与“不卷”中来回横跳,试图找到一种能够自洽的工作生活态度。虽然她并不觉得自己目前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是她觉得有的时候“卷”在某种程度上是她用来对抗焦虑的一种方法,让她觉得不论结果如何,起码努力一下,起码多做一点,也许结果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差别,但也好过之后后悔自己不够努力。当然,朱颜说她还是想要“不卷”的生活,相对于在电脑前加班写文章的周末,她更愿意去郊外走一走,感受一些大自然的四季变化。
生活中的朱颜
根据朱颜的观察,中国女生普遍比中国男生更卷,压力也更大。根据朱颜的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冒充者综合症-人门总是觉得自己现在得到的一切,好像并不是你已经够优秀了,而是因为你机缘巧合或者自己运气好。反过头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性别话题。虽然这些年女性地位发展得很快,但是因为性别观念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了很久了,而社会的变化需要一个极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女性,从小受到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定位,对于家庭的定位,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其实很多都已经有些固化了,即便有在变化,但它在大背景下依然是变化缓慢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女生所表现出来的压力会很大。朱颜觉得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女生,而是一个涉及到全体女性的课题。女性作为一整个群体,不论中外,在整个男权体系下,它现在正在觉醒和正在站起来,但这个过程依然会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时代的女性很容易发现自己是“撕裂”的,因为没办法同时成为自己期待中的自己、成为周围的人期待中的自己和成为中社会期待的自己。这种状态会让人觉得很不安全,很焦虑,从而变得更卷。
儿童是我们的过去 也是我们的未来
在儿童研究领域,朱颜最想达成的一个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意识到儿童不只有一种模式,儿童是各种各样的,儿童的世界只有进去了才能真正了解,而进去的过程则需要得到儿童的帮助和去引导。一个成人是没办法站在外头去判断一个儿童幸不幸福,开不开心,他的童年是不是成功的,是不是多彩的,是不是幸福的,你一定要走进去,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同时,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儿童 ,认识儿童是必须的。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下,长幼有序被高度强调,有时候会忽视孩子本身极强的感知表达和成人合作的可能性。把儿童纳入和成人的交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可以告诉成人到底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儿童曾经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一定要谦卑一点,不要觉得“熊孩子”、“小朋友知道什么”等等。在成人与儿童的相处中,朱颜认为成人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儿童寻找到一个平衡。“我们呼吁要要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的声音,并不意味着成人就什么都不管了”。虽然现在一直提倡给儿童予自由,但其实这中倡导真正在反对的是那些在不告知儿童任何情况的条件下完全替他们做主。在和儿童的相处中,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要在尊重他们的独特性的同时,意识到他们客观存在的依赖性。因此,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3岁有3岁沟通的方法,15岁有15岁沟通的方法。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积极的协助者以及保护者的角色,协助儿童去了解和理解更多的信息,在一些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上保护他们,并且以积极及时和正确的方式去介入。
同时,朱颜也希望中国的儿童研究能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伦理化,而且是适合中国情境的伦理。伦理这个事情在国外说得很多,但是她并不支持把国外的东西生搬硬套到国内去,考虑到多样性和文化背景的不一样,发展中国特色的伦理体系是必须的。为此,朱颜表示她正在跟国内一些高校和儿童福利组织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力求通过与中国儿童研究者和儿童服务从业人员的对话,探索儿童研究,儿童权利和伦理在中国的本土应用方法。
结语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颗探索的心,和一个不停地冒问号的脑袋,人生的问题也好,学术的问题也罢,勇敢尝试是解答问题的一种方式,做学术研究也是找到答案的一个途径,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并具备持续为自己答疑解惑的能力。
策划及撰写|蔡佳宜 李亦菲 庄贺钧
视觉传达|韩艾珈
审核|杨芃源 潘悦然
加入【青时际会】专属粉丝群聊
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青年峰会】,后台回复“青时际会”获得入群二维码,快来加入专属读者粉丝群,跟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你的看法吧!
峰会推荐
向往的OFFER|模拟群面:嘉宾大揭秘,头部快消市场经理教你群面!
了解我们
合作及联络我们
微信|CGYS_Official
官网|www.globalyouth.cn
微博|@世界青年峰会CGYS
抖音|globalyouth
小红书|世界青年峰会CGYS
百家号|世界青年峰会CGY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