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春晚观众,素质属实是不太行。我的意思是说,他们怎么就不会笑了呢?导演哈文曾经说过,春晚的本质就是一个联欢晚会,就是让大家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可问题是,大伙看完真的高兴了吗?近几年的春晚,纯粹逗乐类节目消失殆尽,针砭时弊的隔靴搔痒,看完那些“语言类节目”,只会让人感觉到尴尬和虚伪。更要命的是,为了把一个荒诞的故事讲完,编剧们最后强行用“大家一起包饺砸”来结尾。观众们绝不是在反感饺子。毕竟,即便以饺子为主题,同样能编排出优秀的小品。君不见,早在1994年的春晚,赵丽蓉老师就表演过一个叫《吃饺子》的小品。她也是在煽情,也是在赞美,观众看后不但没有感觉尴尬,反而笑到前仰后合。当某位演员,一辈子都站在戏台上,一生疾苦泪,笑洒舞台中;当一个艺人,对细节的拿捏,能做到精益求精。他很难让观众们感觉到反感。饺子的对比,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人手里,会发挥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除了让观众满意,行业内的大拿,对赵丽蓉同样不吝赞美之词。“演员分三种,一种是蠢才,一种是人才,一种是天才,赵老师是天才的天才。”赵丽蓉能取得如此声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把演戏当成了人生。这绝不是一句恭维的话,因为,赵丽蓉的年龄就是艺龄。当她刚出生不久,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登台“演戏”了。当年有一出戏叫《桃花庵》,说的是古代苏州某书生与一女尼相爱,两人诞下私生子,这个婴儿后来不慎丢失,经历十五六年光景,孩子与母亲妙禅,一家重新团聚的故事。平常演这出戏,艺人怀里抱着的都是道具娃娃。某一次演出时,演员看到在母亲怀里的赵丽蓉,小孩不哭不闹还挺听话,她就想着来点新花样,因此就把赵丽蓉抱上了台。照理说,寻常的婴儿,看见那么多生人,听着锣鼓丝弦,不可能不哭不闹。小小的赵丽蓉,竟然一点也不“怯场”。老话说得好,“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纵然赵丽蓉很有天赋,对于她将来可能从事曲艺,孩子们的父亲是坚决反对的。赵丽蓉的父亲叫赵秉中,他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只希望安分守己过日子的那种。1910年左右,其家乡河北宝坻县下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暴雨,“河间境内有成为泽国者”,洪水把家里的房子、庄稼冲了个干干净净。赵秉中靠着理发的手艺,一路跌跌撞撞来到天津。他在天津结结实实干了几天活,等攒够了路费,挤上了去往东北的火车。又过了几年,等赵秉中在东北奉天立住了脚,他这才托人给家里梢信,让妻女来东北与自己团聚。生活安定下来,他们家里的人丁才渐渐兴旺。除了在宝坻出生的大女儿,赵丽蓉的母亲断断续续生了七个孩子,赵丽蓉排行最小。“我生下来就不好看,但有一样,又白又胖,常言道‘一白遮三丑’,小孩子白白胖胖就招人喜欢。”家里的孩子多了,最小的赵丽蓉还那么可爱,父亲赵秉中却越来越不如意。他先是经营股票,亏得一塌糊涂,后来干脆不务正业,沉迷于赌博。他欠下一大笔债,全家的生活肉眼可见变得一落千丈。这时,有人善意提醒赵秉中,既然生活无望,那就不妨重操旧业,进剧场给艺人梳头理发。因为手艺好,赵秉中被一个艺名叫“芙蓉花”的评剧演员相中,他被聘请为戏班的容妆师。原本,赵秉中发誓绝不从事“下九流”的行当。生活所迫,不但赵秉中自己,他的所有儿女,几乎都走上了唱戏这条路。评剧,最早的名字叫“落子”、“蹦蹦戏”,发展初期,常被视作是“有伤风化”的艺术形式。所以,演员只能在农村土台上演出。据说,“评剧”两字还是由李大钊改的。1912年时,李大钊在唐山组织工人运动,无意中看了一场“落子”戏演出,他即兴题诗曰:譬如,当年最著名的评剧名伶“白玉霜”,她曾经在北京城,上演过一出叫《拿苍蝇》的戏码。演出这场戏时,需要在台顶悬挂一盏极其明亮的“挂汽灯”。当舞台被照耀得一片雪亮时,“白玉霜”身着透明的纱衣——强光照射下,就好像赤身裸体。所以,即便还是孩子的赵丽蓉,唱戏时所饰演的角色,也绝谈不上多“高雅”。四五岁大的时候,她就已经登台演出。赵丽蓉最早演出的戏叫《浪子回头》,她在里边饰演的,竟是一个年老色衰的白发妓女。一个小孩装扮成老太太的模样,已然足够吸引眼球,等她走过场门,还冲着观众有模有样地耸了耸肩膀,赵丽蓉刚刚做完这个动作,台下已经哄堂大笑。在内心深处,父亲还是不情愿儿女们唱戏,赵丽蓉八岁的时候,赵秉中坚持把孩子们送回家乡,让他们在宝坻县西庄小学念书。那是赵丽蓉此生唯一受教育的经历,但当年的她,却不知道珍惜。经常,在学堂里坐不了几分钟,她就兴冲冲地跑回戏班里练功。当年没有听父亲的话,是此生最后悔的事。成名之后,她自嘲道,如今的自己,就像是“井底的蛤蟆,只能看到那么一小块天。”当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在“一小块天”生存,也是极难的。十来岁的赵丽蓉,就开始跟着戏班走南闯北讨生活。等到十四五岁时,她已经在同龄的艺人中出类拔萃。与赵丽蓉同台演出的“童星”,比如演唱了《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人民艺术家”郭兰英。——谁又能想到,如今两位家喻户晓的艺坛大家,早在七十年之前,就已经有了交集。内战爆发时,刚刚十六岁的郭兰英报名参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战士。因为父亲反对的缘故,赵丽蓉并没有如愿参军,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郭兰英加入“华北联大文工团”。新中国成立后,赵丽蓉从一个“戏子”,成为中国评剧团的“新文艺工作者”。一九五五年,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评剧院,开始了挖掘、整理评剧传统曲目的工作。大约这段时间,赵丽蓉人生中第一次当上了“官”——主管后勤琐事的妇女组组长。身为“组长”,赵丽蓉也参演过很多作品,其中的经典之作,譬如评剧《花为媒》。说起这部传统戏,大家可能很陌生,但那段脍炙人口的“报花名”:在《花为媒》里,赵丽蓉扮演的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媒婆,那不但是一个配角,还是一个彩旦(丑角)形象。《高山下的花环》的编剧之一,高琛女士,如此评价赵丽蓉的表演:除了传统曲目,赵丽蓉也参加过许多现代戏,比如《小二黑结婚》。在小品《打工奇遇》中,她曾经盘着腿,坐在八仙桌上,对巩汉林炫耀道:“当初,我们村排过《小二黑结婚》,就让我演小芹……我一试嗓子吧,我这嗓子那个高啊……”其实,赵丽蓉“吹牛”了。小芹是小说里男主人公“小二黑”的未婚妻,是一个花旦。“丑角”赵丽蓉怎敢奢望演到这么好的角色?她所饰演的,是一个爱装神弄鬼的中年妇女,名叫“三仙姑”——就是小芹的母亲。赵丽蓉几乎不识字,但神奇的是,“她总是跟时代同步前进。”演现代戏时是这样,后来进军“影视圈”,亦然如此。其人缘更是出奇的好。据她的同事回忆,早年参加演出《花为媒》时,她就与杨洁导演相互熟悉,两人迅速打成了一片。赵丽蓉第一次在电视剧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杨洁执导的《西游记》里的车迟国皇后。坦白地说,那并不是个多重要的角色,对于赵丽蓉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有87版的《红楼梦》珠玉在前,赵丽蓉参与的89版《红楼》电影,纵然大牌云集,也早已被世人遗忘。那部《红楼》电影,集合了当年最强的“神仙阵容”,傅艺伟、刘晓庆、何赛飞、何晴、陈红等等如今也耳熟能详的“国民女神”,皆在这部戏里亮了相。“如果再拍《红楼梦》,包括我导演在内,所有的演职员都能找到,可刘姥姥找不到的。”为了诠释这么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赵丽蓉是狠狠下过一番功夫的,她曾经说过:“之前我没演过电影,可咱看过电影,不会演,咱就下力气学,你出十分力,我出百分力还不行?”红学专家给演员们讲课,赵丽蓉做不来笔记,她就用录音机录下来,拿回去一遍遍地听。她主动邀请老师给自己“开小灶”,编剧反复给她分析人物的身份、性格,赵丽蓉则在底下一遍遍地揣摩。如果说,《红楼梦》讲述的是“大观园里的故事”,赵丽蓉其后参演的一部电影,则属于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那部叫《过年》的片子,给赵丽蓉带来了无尽的荣誉。李保田、葛优、梁天、六小龄童、丁嘉丽……今天中国老戏骨中的“半壁江山”,都是这部戏的演员。赵丽蓉也算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她饰演的角色是“母亲”,是片子里的主角。虽然好不容易当一回主角,但最开始看到剧本时,赵丽蓉其实是拒绝的。和《红楼梦》的情况类似,《过年》也是对电视剧的改编,赵丽蓉因此说:“我要演的这个人物太一般了点儿,再说,又是人家嚼过的,还是不接的好。”导演三顾茅庐,她才勉强同意演出。既然同意了,赵丽蓉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过年》是一部偏喜剧的片子,但里边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大年三十晚上,李保田从外面打工回来,从怀里掏出钱来,往赵丽蓉眼前一放。见到厚厚几摞钱,赵丽蓉立刻就红了眼眶,她像个孩子似的哇哇大哭,边哭边说:“还是你惦记着我。”就是这么一段十来秒的哭戏,赵丽蓉专门找来评戏老搭档,两个人琢磨了大半天。连该用手心擦泪还是手背擦泪,都让他们给研究透了。有个记者特意去问赵丽蓉:“得了大奖,美吧?”赵丽蓉高兴地说:五年之后,她“比美国人还美” 的人生,先是绽放,继而怒放。一九八六年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西游记之齐天乐》的晚会,在杨洁导演一再建议下,赵丽蓉“牛刀小试”,出演了一个叫《柜中缘》的戏剧小品。两年之后的一九八八年,赵丽蓉再接再厉,在春晚舞台上,她和游本昌等演员合作,出演了小品《急诊》。隔年的春晚,赵丽蓉联手侯耀文,两人表演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这个节目使她一夜成名。再之后,赵丽蓉遇见了“儿子”巩汉林。从此之后,这对母子搭档,为全国人民送来了无尽的欢乐。“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我敢保证,读完这几段台词,看到这几个画面,你的大脑早就配上了声音,双腿也不由自主地“探戈”起来。舞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他们随口说出的“洗脑台词”,绝不是简单的张口就来,背后往往是泪水和汗水。就比如那段“探戈”的表演,出自小品《妈妈的今天》——那也是赵丽蓉和巩汉林,第一次在春晚上合作。作品原来没有“探戈”的创意。所以,小品的结尾,总是让人提不起劲来,赵丽蓉于是“警告”巩汉林说:“演员人缘再好,节目不好也不行。别等着别人毙咱们,咱们先自己毙了吧。要不你就想出个好主意。”他“走着想、坐着想、躺着想、睡着想,还发动大家帮忙想”,终究一无所获。某次稀里糊涂走到了街头舞场,巩汉林忽然听到了探戈舞曲,他一下子就有了灵感。编剧的意思是,反正最后也就跳一分钟的舞,差不多凑合就行了。赵老师又“矫情”了起来:让唱戏的去练习探戈,多少还算是演员的“本职工作”,“逼迫”不识字的赵丽蓉写毛笔字,显然,有点难为人了。准备小品《打工奇遇》时,为了能达到节目效果,巩汉林和赵丽蓉前后排了一百多遍,但是,还是那个问题,结尾没有新意。憋了好久,导演想了一个“馊主意”:让赵丽蓉写“货真价实”四个大字来结尾。春晚的节奏是按秒计算的,所以,除了写字,导演又提出另一个要求:必须在三十秒内写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上过学的老年人,为了完成这个“硬性指标”,在背后费了多少功夫。结果却是有目共睹的。在春节晚会上,赵丽蓉写的四个大字,字迹端庄、豪放有力,成功“骗”过了全国的观众。据说,春晚结束后,真的有人找她当面题字。让赵丽蓉练探戈、写毛笔,是给小品“做加法”。为了作品的圆满,赵丽蓉也丢弃了很多。赵丽蓉比赵本山成名更早,所以,赵本山希望对方能提携自己。为了能促成双方的合作,赵本山都快跪下了,他可怜巴巴地说:“赵(丽蓉)老师,求您帮我一把,只要能上春节联欢晚会,我赵本山这辈子,都忘不了您老的大恩大德。”赵本山是从东北来的,赵丽蓉却是评戏的底子,两个人的戏路子根本就不搭,硬捏到一块去,效果必然适得其反。那个被她拒绝的小品,同样也是使赵本山大红大紫的作品,它的名字叫《相亲》。《相亲》本身是一个优秀的剧本,假如赵丽蓉当初没有拒绝,节目效果可能打上一点折扣,但应该并不妨碍小品的出彩。对观众负责、对节目负责、精益求精,是老一代喜剧人,整辈子都在守护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底线。很可惜,如今这些油腻的“先生们”,他们号称“十年磨一剑”才"缔造"出来的作品,把老一辈艺术家的脸面,都给丢尽了。插图:本文首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购买相关画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在"赏析群"里,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欣赏画作,分享日常,每晚9点还有无底价0元拍卖活动,如果您喜欢艺术,添加下方蓝袜子微信,并回复“入群”,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