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变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状,迫在眉睫。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2376天
第1520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近年来,招不到男性教师几乎成为中小学校长们的心头病。”这两日,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问题再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各界对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现象的关注。
据光明日报,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数据,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性教师占比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98%。部分地区和学校女教师的比例远高于上述总体比例,不少小学只有清一色的女教师。与20年前相比,各学段男教师都减少了近20%,且近几年新入职教师中,女性教师数量超过男性教师的状况还在发展且加剧。储朝晖指出,需要从源头上改进整体教育评价,激发男性优势潜能发挥,在师范院校招生环节应根据需要确定合理的男女招生比例,改进培养机制。
教师群体的性别失衡一直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主题报告显示,女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教师职业性别失衡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面临男女教师相差比例日益悬殊的问题。
男女教师各有优势,但若女性教师过多,会对学生的性别认识、认知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别是“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后,女教师扎堆生育造成学校教学岗位空缺,有些已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
有研究表示,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男女教师的合理比例也应有相应的考量,比如小学男女教师的合适比例为1∶3,初中为1∶1,高中为2∶1,男女教师性别的适度平衡可将其作为参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男教师占的比例应越来越高。
针对这一现状,要优化义务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建议做法如下:
一是人社部门牵头研究创新教师招录方式,鼓励实行同一岗位男女教师同比例招聘政策,推动逐步实现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均衡。
二是从加强心理教师配备,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三是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把符合教师条件的优秀男性吸引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它制约教育质量提升,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
产生原因包括: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择业观念日趋多元化。教师职业发展和收入上涨空间有限,部分家长并未将师范专业作为子女尤其是男孩就业的优先选择。
二是女性天然具有感情细腻、观察敏锐、亲切温和等适宜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性别特质。
三是职业吸引力不足,导致男生报考师范院校和参加教师招聘的内驱力不足。
四是现行的教育培养和考试选拔方式更有利于女性脱颖而出。
我认为师范院校招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男女比例要有所控制,逐渐提升男生的录取比例,完善男女比例机构,向男生倾斜。要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提高教师准入质量,破解中小学、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难题。
要扭转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引起各方关注,在目前还可控的范围内多方着手改进,让性别比例适度平衡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更好地撑起基础教育美好的明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