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这些关于沪上元宵灯会的知识和记忆,你知道多少?
元宵节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很多细节在历代文史典籍和方志中有大量记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元代立县之后,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为上海带来了繁荣的商贸、多元的移民和人文社会环境。19世纪中叶,上海因开埠而被推入近现代都市化的潮流中,这也使得上海本乡本土,特别是老城厢的岁时节令习俗呈现出开放兼容、趋新善变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新民俗与传统民俗有机融合,这种演变也彰显了海派文化的特质。这些关于沪上元宵灯会的知识和记忆,你知道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元夕节”,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重大传统节日,上海地区一般俗称“正月半”。农历以月亮圆缺为一个月,将正月、七月、十月三次月圆称为三元日。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日,为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上元习俗在于元宵夜张灯,故又称“灯节”。
古今灯节 千秋各异
《岁时广记》(《十万卷楼丛书》刻本)中关于“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以及“涅槃经正月十五奏乐绕城燃灯”的内容
申城元宵多胜景
曾有传说,汉代时上海的松江地区就有了由吴王刘濞从扬州引入的灯会文化,但缺乏确凿的考据。明以后元宵赏灯习俗在上海的流行确实有很多文献记载。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编纂的各类方志中就有不少关于元宵、上元岁时风俗以及灯节的记载。明清期间,上海县县治所在地的城隍庙、豫园一带,以及松江、嘉定、青浦等地都有渐成规模的元宵灯市。
《嘉靖上海县志》中“元夕通衢作灯市”的记载
《康熙上海县志》中关于元夕灯市的记载
《嘉庆法华乡志》中关于法华寺元宵灯会的内容
据《松江风俗志》记载,每年元宵节松江县城西门外等处有售纸灯,以蝴蝶、兔子、荷花、走马灯为多。习俗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松江的纸灯曾以华阳桥的伞灯最为出名。伞灯是一种刻纸夹纱灯,用当时松江特产的“淡笺”,镂刻图案如山水、花鸟、戏文,透剔玲珑。毛祥麟《墨余录》:“沪邑元宵灯以伞灯为重,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或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据说,如借伞灯,须以田契相押,其贵重可见一斑。但遗憾的是,清末后,松江华阳桥伞灯渐渐失传。
而每逢太平年景,松江地区还有士绅倡议集资,采集柏枝,在县城西门口搭建彩棚张灯,搭台表演昆曲、弹词。年轻人和好事者在节前结伙练舞龙灯、串马灯、“荡湖船”,元宵节晚上到街上舞弄,各龙灯队争胜斗奇。各店家及家境较好的市民在门前挂一二盏灯,各寺庙普遍点塔灯,航行中的船也会点亮桅灯,通夜长明。入夜后,市民放焰火,有花炮、流星、地龙等。
当然,说到元宵灯会就必须讲讲豫园和城隍庙。上海最繁华热闹、且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此处的元宵灯会可谓最具代表性。王韬在光绪元年(1875年)刊印的《瀛壖杂志》中如此记载当年豫园灯会的盛况:“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正月初旬以来,重门洞启。嬉春士女,鞭丝帽影,钏韵衣香,报往跋来,几乎踵趾相错,肩背交摩。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斯如月明如昼,蹀蹼街前,惟见往还者如织,尘随马去,影逐人来,未足喻也。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这种独特的中国传统风俗,也吸引了西方侨民的注意。《北华捷报》在上海编纂出版的第一本年鉴 Shanghai almanac 1852 中就有一篇名为“Feast of Lanterns”的专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瀛壖杂志》中关于上海上元节豫园、城隍庙胜景的记载
1893 年 ,上海刊印的《点石斋画报》(第356期)中“赛灯盛会”部分插画
1876年2月10日《申报》第三版一篇“元宵观灯”的消息中也写道:“日昨为上元佳节,本埠邑庙内颇觉热闹,其观灯者甚众,故晚间各茶室俱坐无虚位,卽如九曲桥之拥挤每至湾曲俱皆挤断,故往来之人有走不过而退回者,湖心亭茶室更加锣鼓,再点春堂亦颇为闹热,惟禁燃爆竹恐有生事耳,故邑尊派令勋勇逐叚弹压,牛痘局门前带兼有城守营兵及洋鎗队勇等护卫,惟沪上近年以来每逢灯节亦未有如本年之繁盛云……”从结尾这句话来推测,时局的稳定与否,也与元宵灯会的繁盛程度相关。
从当时的报刊内容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上海滩上一些独具商业头脑的店家很早就将各种商业模式与元宵灯会融合在一起。借着一年一度,人流量最大且最为集中的新春节日来推销各种商品、上演各类戏剧、电影。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家还将元宵灯节的主题与国货以及爱国情怀相结合。
1920年3月6日《申报》刊登的新世界元宵灯会广告
1935年2月14日《申报》刊登的“上海国货公司之春灯大会”消息
比如这则题为“上海国货公司之春灯大会”的短消息中就提到:“抗日血战走马灯销路最旺。南京路上海国货公司、为灌输儿童民族意识,特利用元宵节机会,举行春灯大会,各制灯手工工人,俱得将精制花灯,免费送往陈列,并义务委托代卖,因元灯种类,无美不备,凡热心人士前往购买国货者,俱由该公司奉送赠灯代价券,昨日一日,售出赠出之灯,共计五百余只,销路以抗日血战走马灯、飞机灯、为最旺云”。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同时期元宵灯会的时间长度也是有差别的。20世纪20年代,上海就有学者在总结历代文献之后发表观点:“可知灯市始于汉唐之间而益信也,上元张灯始于唐景云二年,三夜灯始于开元天宝间,五夜灯始于北宋干德五年诏增十七十八两夜,六夜灯始于南宋淳佑三年自十三至十八也,十夜灯始于明太祖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详见刘侗灯市记,清至民国上元为张灯之日六街三市尽是灯彩,如开不夜之城,热闹异常,十八为落灯之日,沪上风俗家家户户吃落灯圆后,乃见灯光黯淡无色,不及张灯时之照耀如同白昼矣……”
20世纪40年代《申报》刊发的一则乔家栅广告中引用了“上灯圆子 落灯糕”的句式
沪上元宵灯景的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1937年。日寇入侵后,昔日繁华渐成绝响。而上海市民再次迎来豫园灯会已经是1980年的事了。当时,中断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元宵灯会,终于又一次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着实在上海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虽然规模有限,却依旧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观灯,一夜入园达五万人次,有亲历者如是回忆:“新北门、老北门一带的人民路,以及丽水路和旧校场路上,处处是家长牵着孩子,孩子拖着兔子灯的观灯人群。第二天捡到元宵夜被踩掉的鞋就有几箩筐。”从这一年起到1992年,豫园地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及区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共举办八届元宵灯会。
1980年2月24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发“灯彩世界——记豫园元宵灯会”一文
1985年豫园灯会参观券
1995年起,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体开始承办灯会,正式命名为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简称“豫园灯会”)。豫园灯会自此每年举办,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为期十八天,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豫园灯会坚持和传承传统的民俗制灯工艺,同时还积极努力创新,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推陈出新,有效尝试现代科技融入灯会,为传统灯会注入新活力,将民俗文化推至新的高度。2011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三批)。2016年的豫园灯会从1月26日至2月25日,还创下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纪录。
事实上,上海其他区县也举办过一些有特色的的元宵灯会。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文化局和嘉定县人民政府,在嘉定镇举办“上海市农村暨嘉定县元宵灯会”。这也是嘉定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文艺游演盛会。以嘉定地区的市、县、镇属企事业单位为主,并有嘉定县其他各乡、镇及金山、奉贤、上海等县共27000余人组成的游演队伍参加。又如徐汇区,1988年元宵节,在襄阳公园举办第一届灯会。展出的各式彩灯以民间传统灯为主,如“双龙抢珠”“七仙女下凡”“水漫金山”等,也辅之现代行业灯、工艺灯及古今相结合的新彩灯。灯会共设13个展区,1000多座彩灯。灯源来自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及徐汇区各街道、镇和企事业单位。赏灯观众达8万多人次。
1984年1月16日《新民晚报》第2版刊发“郊县筹备盛大元宵灯会”一文
1989年、1990年在徐汇区文化馆与区工人俱乐部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灯会。展出灯型以明、清两代为主,有串灯、宫灯、走马灯、座灯、象形灯及古今相结合的现代工艺灯。灯会设立了20个展区,展出彩灯1400多座,观众各达6万多人次。近些年来,全市除了传统的豫园灯会以外,宝山罗店、嘉定南翔等地也举办别具风格的元宵灯会,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光顾。
猜灯谜的乐趣
结尾的话
现代化大都市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生活空间的结果。就传统岁时节日而言,在城市生活新元素的不断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正在逐渐消失,大多数居民和家庭都已不再举行相关仪式活动。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时空观念。
但是在上海这样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中,城市化和消费观念影响下的传统民俗,早已形成了复合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元宵灯会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它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民俗传承活动,更是现代社会有组织有目的、带有商业运作策划的综合性年度重要社会活动。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民众的怀旧心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崇敬是很好的“助推剂”,在“元宵节”这个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将传统风俗作为城市文化符号进行打造和推广,恰逢时机。
内容参考
《上海通志》《南市区志》《黄浦区志》《上海县志》
《松江县志》《嘉定县志》《松江风俗志》
《上海名园志》等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
《上海乡镇旧志丛书》
张卉:《中国古代元宵灯节的公共艺术设计》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李曼:《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
部分资料来源: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
部分图片由《上海年鉴》特约摄影师提供
资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
编辑:夏奕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