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产先生(ID:mr-middle-com)
以工代赈,感觉是上个世纪的词,印象中九十年代大面积搞过,教科书中则是罗斯福新政了,对应的大事件是九十年代下岗潮和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恐怕也没有,我查了一下,其实以工代赈在国内一直都存在,只是大家都不怎么关注罢了。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含义: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目的: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素质技能,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资金: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组织实施的专门计划,包括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计划,主要是财政资金。对象: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并向原深度贫困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倾斜,主要是农村和贫困县。工程: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包括政府投资的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办法: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看了网上的讨论,主要还是以就业形势严峻为主,其实没那么简单。
传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全球都在衰退中,加上制造和供应链转移,去年10月的出口已经下滑了8.7%,各省市都包机去国外抢单,今年恐怕不乐观。剩下的就是投资和消费,先说最近最火的消费,从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就说要扩大内需,春节期间消费复苏的消息也是铺天盖地,但是我们还要有清醒的认识:
场景消费复苏了8-9成,最大的消费房地产可还没有明显复苏。
所以,消费这块今年还是指望不上,能锦上添花就不错了。以工代赈就是用财政的钱搞基建,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都是基建范畴。去年就业问题就比较大,但是大家关注的基本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实工人这块也一样。
全球衰退,出口下降,加上产业链转移,很多工厂开不了工,工人没有工作只能回乡,这一幕在2008年的时候出现过,沿海工厂工人返乡,港口停泊着空仓的远洋巨轮。国家来提供,总不能安排到体制内和国企吧,凯恩斯给出了办法: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为了创造就业,可以雇200人挖坑,再雇200人把坑填上,这样400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了。估计吐槽的人会直接崩溃吧,这是不得已的事,这个时候就不要说什么效率了。
之前大家说的发钱,也就是赈济,现在国家推出了以工代赈,用来取代直接救济。
一不用印钞,用的是存量的财政的钱,不会担心引发通胀,其实量不大,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可以精准扶贫,有钱人不会为了一天200块去工地出苦力吧,但是失业的人或者负债多的人,就没得选了,哪里能赚钱就去赚。其实没那么严峻,因为对象是农村和贫困县,属于是扶贫兜底的性质,往年都有的,只不过今年各种环境和情绪共振,大家比较关注罢了。这是兜底和扶贫,不用机械用人工,就是为了救助,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别的地方做就可以了,事实上高质量发展今年各省市都在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