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套演员到百亿影帝,张译到底牛在哪?
张译,2023年春节档最大赢家。
不管硝烟弥漫的电影院,还是火爆全网的电视剧,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在从业生涯中,张译演过无数英雄和小人物,以各种配角身份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后来才慢慢上升至主角。
从跑龙套到百亿影帝的这个过程,张译走了20多年。
多变张译
POST WAVE FILM
和许多演员不可类比的是,张译没有一个定型的形象。
例如沈腾,看到他的名字就可以断定电影里有喜剧元素。
比如吴京,看到他的名字,就可以想象一个爱国者的角色。
但是春节档大热的电影《满江红》和电视剧《狂飙》两部作品中,张译扮演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物。
一个是奸诈狡猾的大宋臣子。
一个是正义凛然的当代警察。
恰如他走过的演艺道路,没有一个定型的形象,能够概括这位演员的方向。
诠释各类型的不同角色,正是他积累的履历。
如果让不同观众来挑拣他们心目中张译饰演过的精彩角色,有人会说是《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有人会说是《亲爱的》中丢失孩子的伤心商人韩德忠.
有人难忘《我和我的祖国》中他戴着口罩用眼神传递悲伤和关切的科学家,有人还记得他早年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扮演的北漂“凤凰男”石小猛……
《士兵突击》剧照
张译饰演过的角色,不分大小高低,就像在每一片生态环境截然不同的园林景观中,他都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一块石头、一棵大树、一簇野草……
即使不是主角,但观看过的人,多少会为那片风景驻足,在脑中留下一点记忆。
正是凭借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近年来张译从《亲爱的》拿下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开始打开局面,到《悬崖之上》夺得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悬崖之上》剧照
他没有漂亮的外貌。
小眼睛、单眼皮,与典型的小生和丑角都不完全沾边。
但渐渐人们看到他的名字就会相信,有张译的电影、电视不会差,他的名字成了品质保证的一部分。
《狂飙》
POST WAVE FILM
在刚刚结束的电视剧《狂飙》中,张译扮演了一位正义的警察。
故事有正反派两条主线并行,一条讲警察安欣的成长,一条讲黑帮老大高启强的崛起。
两人各自代表了两股力量,缠斗二十多年,直至罪犯落网,安欣寻求正义的答案告一段落。
与反派主演张颂文挑战的任务不同,张译在《狂飙》中饰演的正义角色有更大难度。
尽管张译和张颂文都是大器晚成的好演员,但是他们面临的角色类型,决定了在这部剧中的演绎空间。
观众们津津乐道的“咸鱼强发家记”,构成了张颂文的反派主线。
这是一条惊奇的人生线路,小人物“咸鱼翻身”到黑帮老大,每个人都会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而在过往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大量经典角色为张颂文演的高启强铺路,例如《教父》中的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无间道》中的吴镇宇、曾志伟,诸多好莱坞黑帮片和香港枭雄片已经成了这一类型的丰富素材库,供一个好演员任意采撷。
相反,张译饰演的安欣一角,在影视作品中很难找到可以复制的模板。
这是一个相当理想主义的正派角色,但在今时今日的社会现实中,他对正义的纯粹探索与周遭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格格不入。
人们很难相信他对正义执着的力量,并且这股力量从始至终没有变质。
他和高启强惊奇的上升、跌落形成了巨大反差——他始终是一条固执的直线。
在有限的角色空间里,张译尽量用自己的方法诠释了安欣在不同阶段的状态。
《狂飙》剧照
清晰的三段落。
第一段刚做警察时,他穿着卫衣,步伐轻盈,说话耿直,一看就是个“愣头青”;
第二阶段,他开始变得沉稳,中年人的面相露出来,包括有点肿胀的两腮,说话的语调有了明显沉降;
第三阶段,他一头白发,形容枯槁,目光回避闪躲,完全闭塞和不信任周遭的内心通过收敛的肢体语言表现,一个警察在寻求正义之路上屡屡受到的挫折已经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从张译晦暗的眼神中就可以透出。
由于故事题材和剧本的限制,安欣这个单纯的角色,注定比反派高启强受到更少关注。
但是多亏了张译的演绎,包括他为角色设计有南北腔调混杂的口音,为人物赋予了特别气质,没有使他流俗地通向英雄模板之路。
在有限的文本空间里,演员探求新的表演方法,相对于高启强大开大合更好演的人生,张译为单薄的角色增加了质感和厚度。
《满江红》
POST WAVE FILM
在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中,张译的演出更为惊艳。
他摇身一变,成为秦桧身边的奸臣。
两撇小胡子,一把小扇子,眼神中透出陈年累积的世故和奸猾。
同样步态轻盈,《满江红》中何大人的步伐和《狂飙》中安欣初当警察的步伐就完全不同。
一种是世事了然于胸皆在掌控的自信,一种是对未来有光明的期许感到一切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一个人到中年的演员,在演二十几岁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时,还有那样清透的感觉。
让我惊讶的是张译在《狂飙》中还能准确描摹壮志青年的模样,与他过往演过沉稳坚毅老练的角色形成巨大反差。
《满江红》中的何大人,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因为有他的存在,为这个发生在宋代的故事立住了韵味。
在沈腾、易烊千玺等一众男演员中,张译是最难得描摹出宋韵的演员。
他轻盈的身形、飘逸的动作、慢条斯理的言语,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其他演员区别开来。
当你看到沈腾和岳云鹏的脸时,你总会把他们联想到现代喜剧角色,但是看到张译的表演,观众的感受就像自然走进那个时空之中,能体味到遥远时代的美。
哪怕是一个奸臣,他也有了文人画中徐徐步出的意蕴。
《我不是潘金莲》
POST WAVE FILM
另外一个相似的案例,是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
张译饰演一个出场不超过十分钟的小官贾聪明。
他在故事中段忽然出现,站在于和伟饰演的县长面前,那四处张望、微微弓身的谄媚姿态,像极了中国传统连环画中的小人物。
例如《水浒传》《红楼梦》里,一个瘦削的奴才忽然出场,将官人拉到一边,他低声耳语向有权势者兜售自己的伎俩,以此换得一段光明的前途。
张译仅用一个出场,就让人对“贾聪明”这个官场小人物印象深刻。
他的形貌也十分符合电影有意用圆框营造的古画韵味——江南烟雨中,两个男人的密谋。
在竞争激烈的一众演员——并且都是饰演官员的男演员中,“贾聪明”无疑是跳出来的惊喜。
他在张译的其他作品里不复出现,就是那样一个自作聪明的小人物,只存在属于他的故事中。
《一秒钟》
POST WAVE FILM
如果仔细盘点张译饰演过的职业,从商人到政客,从“北漂”到科学家,从不怕死的英雄到求生若渴的士兵,很难总结出他的表演规律,每一次的角色,都像是一场单独的全新的冒险。
在一些采访中,他很坦然地说自己是表演“方法派”的实践者,不像体验派全然交出自我从内而外赋予一个角色,他会“从外到内”去构建、去想象。
但是在这些年我们看到张译主演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方法派”和“体验派”在他身上没有明显的界限。
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中,张译饰演一个为看死去女儿一秒钟影像苦苦跋涉的父亲,他从备战电影开始减重20斤,到沙漠中有意将自己的皮肤晒得粗糙黝黑,都是在用身心健康换取角色的真实感。
《一秒钟》剧照
这里,你已经很难辨别他到底是“体验派”还是“方法派”。
在电影中父亲那从观影的小框框中一个回眸泪流满面的镜头,我相信不仅触动了我也触动了很多很多人,悲怆而孤独的心情在一张模糊的脸上展现,演员为之付出的所有苦功都集中在那“一秒钟”,精准调动自我和观众的感官回忆。
我们相信眼前的故事是真的,这个人物是真的,他已付出了全部情感。
角色大于演员
POST WAVE FILM
在我作为观众想象的表演坐标系中,张译是一个往正负极都可以无限延展的演员。
上可以至大忠,下可以至大奸。
他是一个意志力超强的容器,将角色的韧性装进自己的身体和面庞甚至语言。
同样是20世纪战场上的中国士兵,在《金刚川》中,张译是一个不要命的高射炮兵。
《金刚川》剧照
但在《八佰》中,他苦苦哀求欧豪的枪抬高一寸,为了生存那卑贱到底的姿态,又让人无比动容。
他可以为了理想坚毅隐忍,也可以为了生存卑微苟活。
《绣春刀2》中,张译就分饰了一个人物的两个阶段,开场时他是生死无惧的武将,但是情景一转,他就成了跪地求生的官场小人。
你不会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撕裂的感觉,他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不管为了追求什么目标,忍辱负重或顽强到底,他都有股子“狠劲”在。
也许是这种可以不断被拉扯的韧性,将他饰演的角色往不同方向扯到极致。
有时你知道这部电影里有张译这个人,但是看完出来可能早已忘记有他。
但是他扮演的那个角色,却始终能萦绕在你的心头。
孤勇者
POST WAVE FILM
演员和角色区分得十分清晰,恰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探知张译其人的真实面貌。
真正智慧的演员,为了角色的分量,必须将自己真实的生活完全隐匿。
这是从卓别林就已开始的经验,但凡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抛头露面越多,他饰演的角色就越难清晰地和他本人划分开,观众便渐渐失去了新鲜感,转而寻求下一个好演员。
所以这些年,很多好演员都在曝光流量的诱惑下,不断抛出自身,渐渐稀释了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也渐渐失去了好作品的机会。
张译在这条路上恰恰是一意孤行,拒绝综艺,拒绝不必要的宣传。
我们如果想看到他,只有通过他的角色。
因此他可以在不同影视作品中任意穿行,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每一段旅程装上新的内容,而观众永远无法窥探他作为容器空空的样子。
在《一秒钟》的制作纪录片中,我对张译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那场戏对我来说千山万水。”
那场回眸已泪流满面的戏,前面走过的路已经不只是为这电影为这一场戏准备的,亦包含了他演艺生涯中为无数个大小角色准备的情感和方法和素材,都在最后精准调动的一瞬间爆发,助推他走向新的高峰。
一个好演员崛起了。
积跬步,至千里。
我期待张译的下一次表演,新鲜的有创意的角色。
不管角色大小,观赏杰出的表演,本就是一场置身其中的冒险。
作者丨mumudancing
自由撰稿人,豆瓣ID:mumudancing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