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CGTN欧洲区制中心推出融媒体系列《破冰者》,讲述半个世纪以来,为中英双边关系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故事。本期推出的是致力于中英经贸和文化交流的企业家、作家祈立天(Tim Clissold)的故事。△ “破冰者” ——祈立天(Tim Clissold)熟悉祈立天的人都说,他的身体里一定住着一个中国人。他拥有一个中国名字、讲一口流利汉语、经手无数中西商业谈判、写了三本关于中国的书、推动中华文明和中文进入英国课堂……对外界来说,他是曾在高盛工作、聚焦减排的国际金融精英,但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他更像被中华文明浸润的当代文人贤士,虽身居乡野,却心系天下。
1987年,祈立天第一次去中国。他在香港的山上远眺,被远处宽广而神秘的中华大地深深吸引。他从香港到广州,再沿着长江一路旅行到四川,再北上到大同、北京。虽然当时的中国还并不发达,但是他说,他见过清晨四点的中国,在最普通的菜市场感受到了强烈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他被这种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深深吸引。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系的他,从此走上了人生另一条道路——中国。
年轻的祈立天从此开始阅读关于中国的英文书籍,但这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于中国的求知欲。他开始转向中文书籍,他好奇于那些方块字背后的文化,以及那个遥远国度的文明和历史。
1990年,他开始在对外经贸大学学习中文、商业。他说,剑桥的课程和他当时在中国的学习相比,简直太轻松。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祈立天毕业时,正是国际投资者们转向中国之际,华尔街金融资本纷纷在中国寻求投资机会,亟需精通中英双语的国际贸易人才。祈立天投身中国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和国际资本的桥梁,为中国企业寻求国际资本,为国际资本介绍中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把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在中国做生意的趣事写成了《中国通》、《中国规则》两本书。《经济学家》称他的书是 “每位在华的跨国公司高管都应该读的书”,《时代》杂志也称之为“即时经典之作”。△祈立天著作:《中国通》
祈立天在中国生活30多年,他也一直保持着汉语学习的习惯。时至今日,他依然每周还上一节汉语课。他被中国历史和中国诗歌深深吸引。虽然他现在住的房子是位于英格兰北部、有近900年历史的一座英式石制小屋,但屋内的装饰却是一派中式格调:岳飞《满江红》的灯笼、复制的元代赵孟頫《人骑图》壁画、中国算盘式的台灯、明代风格中式书架上满是中国诗词、绘画的书籍。他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中国古诗中,体会到了不同于中国人的别样感受。
2022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写的《云室——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他说,中国的古诗词和物理中的“夸克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上、下、奇、魅、美、真这些属性。中国的诗歌就像汉字偏旁一样,不能孤立地呈现,也不能孤立地理解。中国诗歌流传千年,但当今世界依然可从中汲取智慧。他说,杜甫的诗歌依然在反映当今世界的难民问题,“国破山河在”是一种直截了当、铿锵有力的诗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柳宗元写过度砍伐树木;白居易写贫困和社会不公。东西方的诗歌又是如此共通,反应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情感。比如,苏轼和莎士比亚都是看到逝去儿子的旧衣写下心痛的悼子文章;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与西方家喻户晓的圣诞颂歌故事《仁君温瑟拉》同样表达“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的美好愿望;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是走在花园中,写下菊花和水仙花的诗句,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祈立天现在还在推动汉语和中华文明教育进入英国课堂和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英国“高考”)。他说,在中国书店,人们可以很轻易买到莎士比亚、尼采等著作,但在英国,相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和知识普及却很匮乏。在英国,普遍存在着对中国的“认知逆差”,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对英国的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他通过创建中华文明教学大纲、致信大学校长等方式推动相关教育,但现在还需要等待英国教育监管机构予以支持才可以进入课堂和考试。他说,他将用他出版图书的稿费来继续推动此项事业。
祈立天说,西方需要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是现实,西方社会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当今世界应该从中国古人的哲学中汲取智慧,儒家思想倡导“求同存异”,东西方社会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寻找共同点,尊重彼此差异,努力弥合分歧,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建立更美好的未来。祈立天是CGTN欧洲区制中心《破冰者》系列第四季的第二个人物,接下来还将推出中国时装设计师王海震的故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