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我们放映过的第一部克里斯托弗·马洛作品,但在《莎翁情史》《新贵》等影视作品中,相信已经对这位长期(被迫)与莎士比亚捆绑CP话题的剧作家相当不陌生。莎士比亚勤恳码字搬砖十余年,留下的37部戏剧和100多首十四行诗让他名垂千古。马洛像所有最传奇的名人一样,成名快,死得早。作为莎士比亚的同龄人,他在29岁上就因一场莽撞的决斗身故,只留下了6部“早期”作品。
传说中的马洛小像
短暂人生被同性恋、间谍、无神论者的身份传言所围绕,人们普遍认为马洛性格鲁莽、冲动,注定要身败名裂。事实上出生于坎特伯雷鞋匠家庭的他自幼成绩突出,比起莎士比亚,更像个行事不羁的天才学生。在1587年,23岁的他从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第一部戏剧作品《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也已经在伦敦首演。这是最早的采用无韵诗形式的英国戏剧作品之一,通常被视为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开端。马洛也由此声名鹊起,成为当时伊丽莎白治下的伦敦最火的剧作家。从1587年到1593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他创作了6部戏剧,《马耳他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和《爱德华二世》(Edward the Second)都是争议十足的著名作品。《马耳他的犹太人》描述了家财万贯、贪婪残忍、诡计多端的犹太人巴拉巴斯如何在永无休止的财富追求中干尽坏事,它的影响导致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诞生,但前者充满恶毒刻薄的人性讽刺;而历史剧《爱德华二世》则围绕英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君主之一爱德华二世展开,剧作中对他与男宠亲密关系的挖掘探入了君王的私人生活,并对当时的权力政治斗争秉笔直书,被当代学者认为是马洛的“最现代的戏剧”。尽管两部剧的基调大不相同,但都显示了马洛迥异于当时戏剧创作的风格与设定,从帖木儿大帝、巴拉巴斯到浮士德,马洛的性格和他创造的众多非凡角色都颇有相似之处。几乎是马洛生前最后作品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是他最具有时代旨征的作品。这是个在欧洲早有流传的民间传说,马洛第一个为它创作了舞台剧本。它的戏剧发展忠实于传说中将喜剧和悲剧基调融合在一起的气质,马洛为浮士德这个角色本身以及故事都增添了人文主义的气息,特别强调了浮士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驱使他与魔鬼做交换的关键。在开场时浮士德的大段演说,阐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从亚里士多德中学习逻辑,通过盖伦研究医学,用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学习法律,阅读《圣经》研究宗教,当法律、逻辑、科学和神学都不能满足他时,浮士德望向了魔法和超自然力量现象的诱惑。
骑红龙的梅菲斯特不过一旦浮士德获得了令人敬畏的力量,却拿去干了不少捉弄的恶作剧:变出葡萄,让骑士的头上长角,卖掉一匹被施了魔法的马……他骑着龙战车探索宇宙,但也并没有打算去改变世界。由此有人说马洛是用这些来说明浮士德从一个伟大、骄傲的学者堕落为一个无聊、平庸的魔术师。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16世纪,魔术师和科学家之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浮士德明确拒绝旧世纪的模式,要在追求知识、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不接受任何限制、传统或权威。而他最终的失败应该是向上帝忏悔低头、并且大喊“我要烧掉我的书!”正如学者道金斯(R.M. Dawkins)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形容为“一个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不得不付出中世纪的代价。”这触及了该剧的核心主题:中世纪世界与新兴的文艺复兴世界之间的冲突。中世纪将上帝置于存在的中心,神学是世界的统治者;而兴起于15世纪意大利、最终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则以人为本,强调对知识、对关乎世界本质的科学的探索。《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进步意义和矛盾处,都是年轻的马洛可能才模模糊糊意识到的问题。他无法完全超越于他的时代,但像一种本能的追求,在创造争议性、亦正亦邪的主角,处理颠覆性的主题——同性欲望、政治阴谋、宗教阴谋,挣脱他所能意识到的桎梏。道金斯对《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评价,又何尝不是马洛人生的注脚。他是异端,是新世界的使者,是伊卡洛斯式的悲剧,不顾自己羽翼薄弱融化,仍渴望飞得更高更远。他的创造力野心和肆意的追求,在时代中留下了短促但有力的号角。1月14日 14:30 中间剧场
1月15日 14:00 昆明百老汇影城
1月15日 14:30 峨影1958电影城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松竹株式会社、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2年8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235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62地,放映超过9000场,观影人次超过71万人。放映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大力支持,并共同倡导艺术包容、多元与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