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文称:开学季,导致学生们上吐下泻的诺如病毒将“卷土重来”。
此前,宁波、厦门、长春等多地疾控部门也发布提醒,提示诺如病毒已进入高发期,请大家保持个人卫生,做好防护。
图1 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截自官网)
网友们纷纷发表言论称:“逃过了新冠,却被诺如干翻”、“诺如病毒到哪了?我要开学了”……
图2 网友发言截图
那么,多地疾控都在发文提醒的诺如病毒到底是什么?如何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Zahorksy首次提出冬季呕吐病的说法,指的就是冬季高发的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
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Norwalk)镇一所小学暴发急性胃肠炎。
Kapikian利用免疫电镜发现了引起此次暴发的病毒颗粒,命名为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根据电镜下的形态也称之为小圆结构病毒或小圆病毒。
随后,世界各地陆续自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类似病毒,统称为诺瓦克样病毒。
美籍华人江熙博士首次完成诺瓦克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基因组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归为杯状病毒科。
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这类病毒为诺如病毒。
在全球,诺如病毒是引起人急性胃肠炎散发和暴发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诺如病毒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感染性极强,只要少量病毒颗粒,就可以感染很多人。因此,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出现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此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d,持续2-3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d,在免疫抑制病人中更长。诺如病毒感染剂量为18-2800个病毒粒子。诺如病毒被分为6个基因群(GⅠ-GⅣ),GⅠ和GⅡ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基因群,GⅣ也可感染人,但很少被检出。GⅢ、GⅤ和GⅣ分别感染牛、鼠和狗。其变异速度快,每隔2-3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新变异株。1995年-2015年,已有6个GⅡ.4基因型变异株与全球急性胃肠炎流行相关,我国自2014年冬季-2015年,GⅡ.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增加[2]。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他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的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3d,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有两项研究[2]对不同年龄组病例的腹泻和呕吐症状进行比较。其中一项研究发现成人中腹泻更常见,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根据《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中对病例定义,确诊步骤如下:即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为24h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24h内出现呕吐≥2次者。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中,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ELISA抗原检测阳性者。由于病毒在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中大量存在,应及时实施病例管理,并及时规范处理其呕吐物和排泄物,同时做好环境消毒。 学校应及时报告疑似疫情,积极宣传防病知识,当病例集中出现时,及时停课隔离对于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有重要意义。在治疗药物研制方面,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目前全球尚无获批上市的诺如病毒疫苗,国内外都在加快疫苗的研发工作。参考文献:
[1]靳淼, 段招军. 重视诺如病毒[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2, 36(5):2.
[2] 廖巧红, 刘娜, 段招军,等.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5, 000(001):7-16.[3] 练莲. 我国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J]. 应用预防医学, 2021.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