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询问你的意见,如何回应最为恰当?
如果有人征求你的意见,你是否会很干脆地给出意见?还是会事不关己地来一句“这个得你自己拿主意”,或不置可否地回答“怎么都行”,抑或殷勤地说“哪个最合适选哪个”?
很多人会刻意地保留自己的喜好意见,以显得自己随和、和蔼可亲。尤其在职场中,人们可能会觉得,少一些固执己见会给我们的同事、雇员或上级留下好印象。
然而,通过三个探究广泛人际关系格局、涉及7000多名参与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我们发现,不发表意见实际上可能会降低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好感,而且会伤害你的人际关系。
随和并不一定讨喜
在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中,我们观察了人们在问朋友或熟人他们愿意去哪家餐馆吃饭,看什么电影,或去哪个博物馆时的反应。不管在哪种场合下,受调对象的答案几乎都是一致的:他们希望其同伴做出选择,而当其同伴不愿做选择时(他们通常会这样,希望给人留下随和的印象),受调对象对其同伴的好感就会降低,而且在今后也不大愿意与同伴一道外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可能会认为,保留喜好意见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好感,然而事实上,当有人征求你的意见时,他们通常在寻求决策方面的帮助。我们的受调对象一直称,当朋友拒绝表达意见时,他们会更难以做出决策,而且这种不怎么愉快的决策体验通常会破坏他们对朋友的印象。
不开口意味着负面意见
保留意见会带来反作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有人说毫不在意的时候,这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们实际上是有意见的,只不过是为了避免冲突而没有说罢了。
在我们的第二个研究项目中,我们发现,当有人说他们没有意见时,决策者通常会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持反对意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决策者更有可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其同僚真正喜欢的选择),最终会让决策者对本次交流感到不快。
沉默显得冷漠
很明显,当一位朋友或同事询问你的意见时,保持沉默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然而,如果人们在决策时无需征求你的意见呢?
在我们的第三个研究项目中,我们观察了当人们被直接要求表达一般性喜好意见,而不是参与联合决策时的情形。我们让受调对象查看了一个虚拟人设的资料,这个虚拟人设在被问及其最喜欢的食物或音乐类型时,要么表现得很冷漠,要么会分享其意见。然后,我们让受调对象分享他们对此人的看法。一致的是,那些分享意见的人设——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会给人一种更有个性、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保留意见的人设则会让人觉得死板,缺乏人情味。
此外,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负面影响甚至会延伸至对其工作的评价:我们向不同受调对象展示了同一个房间的照片。当我们告诉受调对象这个房间的设计师不愿表达有关其食物或音乐的喜好意见时,对比我们告诉受调对象设计师乐意分享其个人喜好的情形,受调对象对房间设计的评价就会消极一些。
鼓励表达,以身作则
由于希望凸显自身作用,减少冲突,并营造合作型的职场氛围,雇员与管理者这类人在参与联合决策时有时候并不愿意表达其喜好意见,或发表个人意见。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实际上可能会伤害人际关系,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或降低人们对他们的好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管理者应鼓励团队进行有益的自我表达。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决策者明确表示不希望独自做出选择,那么人们分享喜好意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倍,因此作为管理者,即便只是清楚地表明希望在做出决策之前倾听每个人的意见,那么人们畅所欲言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管理者还可以为雇员创建专门的活动或数字渠道,来分享其有关各类主题的爱好、品味和意见,而且他们可以开展团建活动,来纠正常见的误解,帮助人们更自如地告诉别人自己的偏好。在某些情景中,在会前或会后开展相关调查不失为一种合理之举,这样管理者可以前瞻性地邀请那些在会上可能因紧张而未能发言的雇员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对于面向客户的岗位,管理者也可以考虑坦率鼓励员工向客户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此举可能会提升客户的好感,并帮助双方打造更加稳固的关系。
然而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必须在营造公开沟通环境时以身作则。尤其对于那些可能难以持续接触一线员工的高管来说,公开分享其喜好意见会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他们冷漠或缺乏人性的看法。我们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疏远雇员,表达意见——即便是人们不会同意的意见——也有助于管理者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加能干,并提升人们对管理者的好感。这既能改善管理者与组织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让那些此前更愿意保持沉默的雇员将个人喜好意见的表达当作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因此,如果下一次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大声说出来。我们的研究显示,谦恭、真诚地表达你的喜好意见既能够帮助那些征求你意见的人,又能够提升他人对你的好感。不管是朋友问你想上哪去吃饭,还是客户好奇地询问你喜好哪种音乐,抑或是同事围绕职场决策征求你的意见,数据显示,分享你的意见几乎都会带来双赢的局面。
亚历山德拉•巴拉什(Alixandra Barasch)凯特琳·伍利(Kaitlin Woolley)刘佩洁(Peggy J. Liu)| 文
亚历山德拉·巴拉什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营销客座副教授,也是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利兹商学院(Leed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营销学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为新技术如何彻底重塑消费行为和福祉。凯特琳·伍利是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SC Johnson College of Business at Cornell University)营销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消费动机和决策的心理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刘佩洁是匹兹堡大学卡兹商学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s Joseph M. Katz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营销学本·弗莱尔(Ben L. Fryrear)讲座教授、工商管理副教授。她研究人们为自己和其他人做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会影响自身和其他人的健康和社会福祉。
刘隽 | 编辑
推荐阅读
ChatGPT火了,谁将会被取代?
员工最想做什么工作,老板你真的知道吗?
有一个工作狂同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