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3点素质
内容来源:整理汇编自书籍及网络公开资料。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青羊 第 7241 篇深度好文:4964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1.成年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培养。因为动机是无法培养的,只能自己生成。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张小龙的腾讯,没有王慧文的美团,以及没有张楠的抖音。对优秀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是CEO的必修课。
所有企业家都承认,在招人上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位CEO对人的思考有多深,企业就能走多远。
今天,我和你一起来聊聊,在管理者眼中,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这些素质不仅受上级的欣赏,对员工的职场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们先看一个俞敏洪的故事。
俞敏洪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书籍资源匮乏,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只有薄薄几本教科书。俞敏洪就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里面的书页甚至到了被翻烂的程度。
他把语文书中的课文翻来覆去的背,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俞敏洪说,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还像刻在心上一样。
到了大学,俞敏洪发现周围的同学们都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读书,只求读得快,读得多。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把囫囵吞枣读完的一大堆书往大家眼前一放,自然有人觉得你很了不起。结果呢?
俞敏洪说:“我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
不是说我们不能广泛的阅读,而是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好好精读几本书,甚至达到背诵的地步,做到心灵领悟以及信手拈来的引用。
追求广泛,但也追求精读,为什么?
因为广泛,就不够专注。广泛只能达到泛泛而知,做不到精深。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抓不住,想要抓全面更是不可能。而且广泛地读,并不一定就能学识渊博。
林肯的床头一直放着《圣经》和《莎士比亚》,尽管别的书很少读,但他的心智依然广博而伟大。
我们回想身边每一位成功人士或者企业家,无一不是在某个领域做到了极致专注,把某个点打穿、打透。巴菲特只投资自己了解的行业,曹德旺一辈子只研究玻璃等等。
那么,培养专注力有哪些方法呢?俞敏洪在《不负我心》一书中提到了4个方法,分享给你。
第一,发扬自律精神。我们在明白了自律的重要性后,就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注于做某件事。
比如你决定每天拿出几个小时专注地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做到完全领会,最后让它们变成你的思想、语言和情怀的一部分,这样你的写作能力和汉语使用能力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但这件事需要专注才能做成,需要你下定决心,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
第二,坚持深入阅读和研究。当我们深入阅读和研究某一学科时,所获得的深刻体会和泛读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深入研究会让你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和含义,触发新的思想和见解,最后能在一个领域深入探索。一个总是肤浅阅读的人,很难拥有深刻的思想和气质。
第三,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常常容易把时间分散掉,没有明确的规划,随心所欲地做事和社交。这样下去很容易被别的事情牵绊,因此时间管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每天最好留出两三个小时去专注地做事,无论是专注于做一个实验、读一本书,还是写作,只要深入进去,都能够探索到更多的东西。时间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大要素。
第四,敢于对别人说“不”。大多数脾气比较随和的人,当别人来寻求帮助或者邀请你去做事,都不太容易说“不”,本来不在规划中的某个活动,收到邀请你就去了;本来今天晚上准备阅读一本书,身边的同学邀请你一起打牌,你就参与其中。
时间长了,你很容易失去对时间的控制。一旦时间变得零碎,你就不能深入阅读和思考,同时失去了自律精神。
一个没有自律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很难在事业上真正的成功。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能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在职场中,同样如此。做一份工作,专注投入,长期坚持,比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没做好的人更有价值。
2019年,在字节跳动九周年演讲中,张一鸣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2005年,张一鸣从南开毕业以后,加入了酷讯。在这家公司,张一鸣成长飞快,工作第二年就开始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了。他不仅被创始人吴世春、陈华重用,而且还得到了投资人王琼的青睐,也是王琼把张一鸣拉上了创业道路,然后慢慢才有了饭否、九九房、今日头条、抖音等。
为什么张一鸣成长得如此快,还得到了大佬的欣赏?我们也许能从他的日常工作中找到答案。
张一鸣原本是技术出身,岗位职责也是负责技术,可他不分哪些是他该做的,哪些是他不该做的。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他能帮上,都会去做。遇上产品问题,他也会积极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他评价自己:做事从不设置边界。
当然,有很多人说这个不是他该做的,张一鸣在演讲中回应了这些建议,他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这段话说的,就是自驱力。
张一鸣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是:看年轻人的潜力,看他周末几点起,周末在干嘛,下班在干嘛,甚至不一定要干嘛,只要看想些什么。
你整天想的事,就是你的渴望,你的渴望就是你的自驱力。没有自驱,全靠外部驱动,别人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前几天,朋友圈的一位高管朋友发了这样一段话,我看完后颇受启发。
“成年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培养。因为动机是无法培养的,只能自己生成。而动机,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从0到1,一定是你自己干出来的,自助者天助。”
我们说,只有你从内心深处认同,真正想做好一件事,你才会真的做好这件事。内驱力,会给你源源不断的动力,你不需要别人在身边对你耳提面命,天天催促。
自驱,自驱,自我驱动,动力来自你的内心,来自你对做成一件事的渴望、执着甚至执念,自驱力是无法培养的。
或者,我们换个更高级一点的词汇,使命感。梁宁老师讲:使命感,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你怎么使你这条命”。
唐僧的使命是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哭过、绝望过、软弱过、向人求救过,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我们放弃吧,回家”。
只有你的使命、你的执着,才能召唤力量;大山和沙漠都不能阻挡,满天神佛都会来帮你。
所以一个人内心的动力,使命感,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他以后“长出来”,变得优秀、卓越的最基本的素质。对管理者来说,你可以影响员工,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需要你识别真正有内驱力的员工。
先识别,然后再培养,这可能才是正确的路径。甚至有些更优秀的人,都不需要你过多的用时间和精力,他们会拿出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从0到1实现突破,然后不断自驱成长。
俞敏洪说,成长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结果。
即使生活很多困苦、疲劳,也不要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当你心中有地平线的时候,你的脚步一定会迈向地平线;当你心中有星空的时候,你的目光一定会看向星空;当你心中有大地的时候,你一定会去丈量大地。
学习这件事,要找有成果的人,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老师,在学习上非常“卷”,或许他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997年,刘润读大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到了一家广告公司面试实习生。
他的专业是数学,他本人对计算机感兴趣,却到了广告公司做实习生。这件事如果放在我身上,我会觉得又无奈又好笑,对这份工作顶多就是认真一点,说不上尽职尽责。
但刘润不,他怎么做的呢?刘润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工作就是在一台32M内存,15寸显示器的电脑上,为客户制作报纸平面广告。
那是一个晚报鼎盛的时代,客户很多。一段时间做下来,我掌握了做平面设计的基本能力。
虽然这跟我的专业无关,我也并不知道以后它会带给我什么帮助,但是我做得特别愉快,因为我很喜欢设计一样东西的感觉。
后来,我又开始做销售和市场。
我联系了很多客户,却只成功地给一家电脑装机商卖出过一个通栏,还给了很大的折扣。
我做的最大的市场活动就是帮助诺基亚推广8110滑盖手机,5110百变手机。
广告公司完全放手让我去做,我就招募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近百个学生轰轰烈烈的搞了一回。
三四个活动做下来,我学会了怎么去‘吸引别人的眼球’。
虽然我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用,但是我做得特别享受,因为我很喜欢销售一样东西的感觉。”
和多数人一样,刘润也不知道这段经历以后会不会帮助到他,但他没有敷衍、没有浪费时间,也没有想值不值得的问题,就是尽力做好手上的工作,甚至大办了一场活动。
大三这段看似毫无用处的实习,在刘润大四毕业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大四毕业,刘润开始投简历,找工作。当时的简历是越厚越好,应聘者需要把自己的教育经历、获奖证书、刊载论文、在校成绩、老师推荐等等所有能证明自己能力的资料放在一起,供HR挑选和阅读。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是一名HR,每天都会收到几百份这样厚厚的小册子,你有充足的时间看完吗?
刘润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观察到所有人的简历都是A4纸打印的,因为在广告公司实习过,他知道有一种letter纸。这种纸比A4纸宽一点、短一点。他决定用这种纸来做简历。为什么?
想想看,一场招聘会下来,HR会收到几百分A4纸做成的简历,他会摞成一摞,准备带回去。可这时候他突然发现有一份简历比别人的宽一点,短一点,放在中间很难受,于是他就会把这份简历,拿出来放在最上面。那么这份简历就收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注意力。
在此基础上,刘润又用自己学到的设计技巧,把简历做成了一本彩色的、非常精美的小册子。同时他对简历做了精简,并没有很厚,减轻了HR阅读时的压力。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结果是什么呢?
“我一共只投了两份简历,得到了两次面试机会。最终拿到了两个Offer,然后挑选了其中一家。”
投两份简历,得到两次面试机会,概率100%,太厉害了。是刘润聪明,还是幸运?
都有,但最关键的是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即使是和专业无关,和兴趣无关,只要被放在了那个环境里,他就不随意、不敷衍、不浪费,任何机会都是学习的机会,都是积累的机会,都是涨经验的机会。
后来刘润回头看那时候的经历,他感慨自己能够顺利拿到Offer,几乎都要归功于他在广告公司积累的设计能力,以及做活动积累的“吸引别人的眼球”的能力。
“那些你所学过的东西,尽管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能够派上大用场。所以你一定要求知若渴,在每一个职位上,把能够学到的东西全部学到,全力学好。”
你很可能也听过乔布斯的故事。乔帮主在上大学的时候,不明白上学的意义,高额的学费也让养父母很痛苦,于是他选择退学,然后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去上,其中一门是书法课。
他在当时也不知道学书法有没有用,而是追随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认真地学习如何做出漂亮的艺术字。
他说:“我学到了有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之间的区别,学到了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中改变间距,以及怎样才能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样。美妙字体所呈现的历史感和艺术感是科学永远都无法捕捉的,我发现这一切非常迷人。”
然后呢,10年之后,他做这件事的意义凸显出来了,他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时用上了艺术字,麦金塔电脑是第一台拥有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
我们说“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机会,都是学习的机会,抓住它,尽可能把能学到的东西都学到手。
你要相信,再小的事情,都一定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而且你看这两个故事中,他们都没有要求回报,而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在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并沉浸其中。
不要在意薪水的高低,不要纠结事情的难易,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学到最多的东西。
好,总结一下,管理者眼中,优秀的员工要具备3点素质。
第一,专注。你可以先广泛的了解,做很多事,看很多书,但是最终一定要专注在一件事上,一本书。把这件事了解透,做透;把这本书读透、背会,心领神会,信手拈来。
第二,内驱力。只有你真正想做好一件事,你才会做好这件事,你的内驱力才是你源源不断的动力。领导者需要识别出那些真正有内驱力的员工,然后培养。
第三,学习力。先不考虑薪水高低,也不考虑事情的难易程度,你要做的,就是不辜负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把你所能学到手内容全部学会,全部拿走,不要手软。
一名优秀员工最重要的素质,一定不止以上这3点,任何素质离不开员工的认真学习和管理者的悉心培养,不必过于焦虑。
参考资料:
1.《不负我心》,俞敏洪;
2.《张一鸣管理日志》,林军,林觉民;
3.《刘润: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刘润;
4.《写给年轻人的5点建议》,笔记侠;
5.《得力干将,4个素质》,笔记侠;
6.《想升级能力,就去做自己最害怕的事》,笔记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