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孩子不能忘了农耕文明,看看这本极有中国特色的绘本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都是人的第一件大事。
为了得到食物,人们探索出农耕与渔猎,保证了人类的生息繁衍,同时也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化。
从人学会在地里种出粮食起,人类的文明就开始扎根生长。农业的起源是文明起源的基础。
几千年里,我们在耕作中不断收获、累积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在与土地胼手胝足的交流中,延续古老的中华文明。
我们与土地、与农业密不可分。但现如今,生活在城市乃至农村的孩子们,正日益远离土地,缺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今天要推荐的,就是一本能够拉近孩子与土地、与农业距离的科普绘本——《丰收:献给孩子的农耕文明画卷》。
绘本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脉络,采用“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的模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华农耕文明演变,向孩子展示了20多个省份的农业、农村、农事、民俗,为孩子们情景再现不同地域的农耕文明。
绘本是8开精装,全彩图文,内文采用130g超感纸,绿色印刷,纸质厚实细腻,颜色还原度高,不反光,孩子长时间阅读也不伤眼。推荐6-12岁儿童阅读。
全景式手绘插画
带孩子看“遍地丰收”
拿到书,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封面,遍地金黄的稻浪,好一副“丰收”画卷,和这本书的名字相得益彰。
翻开书,全景式的手绘水彩插画,写实的画风,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农业农村的相关场景:耕种的、节日民俗的、加工交易的……每一个跨页都绘制了一幅“特色农事”。
书中的内容是根据一年中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农事活动来展开,比如3月份的春耕,4月份的播种,5月份的田间管理,8月份的采收,9月份的凉晒、脱粒和冬天的粮食储存、加工等。
就拿《哞,水牛下田了》这页来说,绘制的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春耕时节的场景。错落有致的梯田上,到处都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犁地、施肥、播种、修田,还有个小女孩背着竹篓给大人们送饭。
这个场景切实展现了云南当地耕作系统的特点,智慧的哈尼人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开创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农业生态系统。
他们还擅长利用土地,在梯田上种植水稻;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在田埂上种植豆子。凡是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全被他们悉心利用起来。
画面上还用简单的文字做了“知识延伸”,介绍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这两个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而且这本书涉及到的农业知识非常全面,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为孩子展示了农业领域的各类产业。
像是江南水乡盛产鱼虾,肥沃草原孕育着成群的牛羊,除了常见的几种农作物和家畜、水产,还有不同地域出产的水果、菌类、花卉等都能在书中看到。
从一粒稻谷到一颗米饭,从一方水土到一片丰收,让孩子们“回到“田间,看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业哲学,再坐上餐桌时就更能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书里不但介绍了农事现象、农业技术,也讲了很多民俗文化。譬如 “新米节”“阔时节”“蚂拐节”以及台湾省的“丰年祭”等,许多从未听过但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不止小孩子,相信大人们也会感兴趣。
从“耕读”中遇见
华夏农耕文明
农耕,是人与自然最原始的一种相连方式。农人,也是匠人,他们听懂了自然的规律,根据节气劳作,让广袤田野孕育出丰收的图景。
“二十四节气”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这本书中提到,二十四节气最早是见于《逸周书》的记载。
在书的尾页,做了一个中华农耕史大事记,基本上将中国重要的事件及相关知识都收录其中。其中不乏孩子们日后考试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
除了二十四节气,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综合性古农书;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耕作农具趋向成熟的标志。
许多历史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都有所提及,可以说一本书就把中国农耕史中重要的知识一网打尽。
农耕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形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让孩子们了解农耕,了解自然, 更是让他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知晓我们的文明缘起,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
文字:铁牛
版式:Xman.
连岳的新书,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