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科奠基人黄达去世,享年98岁
学者喻国明今日发布消息称,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去世。以下是喻国明发布全文:
惊闻敬爱的黄达老师今天早上8:10仙逝,享年98岁,中国金融学科一个时代的终结。深切悼念黄达老校长![合十][合十][合十]
记得1980年人大迎接校庆布置给我们这些在学的新闻专业的学生采访校内几位知名教授的任务,我的采访对象就是时任财政系主任的黄达教授。黄达老师听了我的来意,不厌其烦地仔细回答了我的一系列问题,当我提出希望他提供一两个研究细节的时候,他笑眯眯地说,有很多啊,讲个通俗一点的吧,我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注意到其中那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我年轻时觉得那官家给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能做什么呢?学了金融学再结合历史,就知道那其实不是做衣服原料,而是当时的一种通用的代币形式。我在后来写成的专访中特地使用了这个细节,发表在当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上。
仅以此文悼念我们的老校长黄达先生[合十][合十][合十]
黄达1925年2月22日出生,天津市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88年任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黄达于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财经系,不久转为该院研究生。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他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从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2011年6月1日获得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以下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文章
黄达,1925年2月22日出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黄达致力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60年,对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有人称他为:“中国货币理论研究及开拓者”、“中国金融学奠基人”,但自诩为“土法上马”、自学成才,从马克思主义转向货币金融研究的黄达更看重自己教书育人的成就,“要在中国的讲坛上,结合中国实际,面对中国学生,讲授先进的货币银行学”,是他最大的愿望。
1947年,黄达分配到校部从事行政工作,并再次参加土改运动,先后任华北大学班主任、区队助理。当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际,分配黄达从事经济理论教学,此时,他终于放弃了成为一名工程师的理想,接受了关乎终身职业的人生安排——自1950年黄达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金融教研室工作起,他便开始了对货币银行问题的教学与研究,这一干,就是60多年。
黄达的大部分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教学研究上,即使在改革开放不久他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行政职务以后,也没有中断过教学工作,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始终把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准则。
与很多“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黄达自称“只留下四本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80年代中期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90年代的《货币银行学》、21世纪初的《金融学》。
改革开放后,在教材编写上,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已经有很好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没有必要编写中国自己的教材。黄达却坚持,在中国的讲坛上,面对中国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他认为,翻译的教材,是外国的教授以外国的背景写的,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学生,如果只用外国课本,就会出现学生学在本乡本土,却不了解国情的现象。因此,他始终坚持尊重自己的积累,并以自己的领会和理解为主,在尽力借鉴吸收西方知名货币银行学教材的同时,力求讲明白中国金融领域的实际。
黄达编写的第一本统编教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由于封面为蓝底色,学生都叫它“蓝皮书”,阐述了货币流通与信用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1981年,黄达编写了《社会主义的财政金融问题》,这本书也因封面底色而被称为“黄皮书”。书中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对计划经济中的货币、资金、财政、金融关系进行了阐述。
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西方货币金融学”课程,介绍货币供求及其宏观均衡理论,但在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仍占主体,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分而论之。这一年黄达出版了《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这是一本使黄达深负盛名的理论专著。书中对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相继出现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和信用膨胀、财政收支从节余转向赤字、建设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扩大等问题,建立了一个系统分析框架,把货币流通与市场供求平衡、信贷收支、财政收支放到这个统一的大框架中进行宏观分析,深刻揭示了信贷收支与财政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财政信贷统一平衡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个分析框架虽然是就计划经济体制搭建的,但从货币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则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适用性。该书获得了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对很长一段时间的行政决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材普遍分两块,一块是西方的货币银行学原理,也有称作资本主义货币银行学;另一块是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也有叫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前者主要从批判的角度来阐述原理;后者则在“黄皮书”基础上讲述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金融问题。这种“两张皮”的格局,对金融理论研究和教学都造成相当大的困惑。1992年,黄达“将两个思路之长汇集为一个体系”,出版了《货币银行学》,这本教材集改革开放最初十几年金融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成果之大成,在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本教材的内容扩展至货币金融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理论体系、知识结构,还是篇章布局、行文表述都堪称典范。它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至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最权威的教科书,使数十万学子受益,并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数项荣誉。
2004年,黄达主编的《金融学》出版,这是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中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这本书是黄达花费数年心血研究界定的宽口径“金融”为范畴,与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同步,充分吸收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搭建的金融学科基础理论框架。这个新的框架取西方金融与中国金融之精华,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于一体,以逻辑和历史的线索交织金融原理与实践发展,以现代货币创造机制联结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以原理阐释和问题讨论贯通理论金融与应用金融,精巧地架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学科理论殿堂,代表了同期中国金融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最高水平。
*本文不代表凤凰网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